《兒童與青少年諮商》(上)

2023/01/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理論、發展與多樣性。
主編:Sondra Smith-Adcock&Catherine Tucker,譯者:陳增穎。
2021年1月初版印刷。
當初選擇這本最初的原因是因為內容提到家族治療(原本想看的那本家族治療書竟絕版找不到了...),這也是我一直很想鑽研的主題。結果前半段連個邊都擦不到,畢竟本書不是針對家族治療。很明顯地本書目標受眾為諮商師,若是對這塊可以有興趣的或是想以諮商師為目標的人推薦閱讀這本,書中有許多具體的分享經驗,在閱讀過程中也會了解諮商師這個職業多麼令人尊重,這與多數概論書很不同,因為編者皆為現役諮商師,在分享實例上非常貼近基層,若欲出國深造這類專業也可從作者的資歷中找尋。每個章節都會丟一個主題,在主編介紹後(概論的部分)就會分享實際經驗,這時候就像在看諮商師變魔法一樣,讓頑皮難搞的小孩漸漸變乖。但在閱讀過程中也發現重要的關鍵:
你若不想改變,連神都救不了。
在前幾篇主題多數在介紹身為諮商師該有的自覺,如:不應加入先入為主的想法、要尊重小孩等。
人,不管是在人類世界或是浩瀚宇宙,都有其獨特的存在脈絡。
是本書一再強調的內容。
文中也提到描述式讚美優於評價式讚美。要讚美小孩幫你開門時應說:「謝謝你幫我開門」或是「你願意幫我開門,感謝你」而不是「做得好!」、「很棒!」模糊上對下的關係,能促成同盟的關係。書中還提到「不安箱」,在諮商的過程中,諮商師可能會因為個案的關係影響情緒,作為合格的諮商師不應表現出來,這時就可以利用不安箱消化自己的情緒,同樣地,這個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個案身上以調節情緒。
在與個案初次接觸時,就是兩個陌生人相遇,必定會有防衛心態,這時諮商師就可以用一些語言縮短距離。,如:你可以放心地在這裡說話,或是這是安全的地方,可以自由表達任何想法及感受
也可以在個案不想訴說時回應:我知道你還沒準備好要談這件事
訪談時要營造出讓個案舒服放鬆的情緒,所以憤怒的宣洩是容許的,也要客觀地加入敘述,與個案產生共鳴。特別要留意各種不小心的「第一次」,相比上一次,這次增加了什麼body language?這都是諮商師可以觀察的地方。在日常生活與人的互動中也可以自省自己是否有過度主觀的言語出現呢?
既然是教科書不可避免的還是會提到學理的部分,像是心理動力理論、人本取向、依附理論、建構主義取向等,還有著名的阿德勒學派(認為小孩不當行為背後的目的不外乎四種:尋求注意、爭奪權力、尋求報復、自暴自棄)、榮格學派...
以及治療方式,如:遊戲治療(ex:沙盤遊戲)、完形治療(ex:空椅法)、認知行為治療、辯證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正念訓練)...
諮商的重點在於個案有心想要分享、解決問題;諮商師能突破個案心房,能夠客觀的評估情況;身邊的教人長輩有意願協助改善,且願意持續進行諮商,效果才會顯著,跟復健異曲同工。(純屬個人主觀看法,若是有其他觀點,歡迎分享)有時其實問題是發生在身邊的人,有時是老師交代的回家功課沒有做,有時是課程依循度低,導致成效不好,這都是基層諮商師可能會遇到的課題,也是個案認為無效的原因。
總的來說,諮商是一門大學問,除了學理要好外,實務經驗的累積也是成為「好」的諮商師的關鍵。下次遇到諮商師真的會敬畏三分。
本書後半是家族治療的介紹,終於,迫不及待了~
家庭治療遊戲(fanily Theraplay)以四面向設計:結構、撫育、挑戰、參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會員
100內容數
做為一名運動防護員,將職場上的各種大小事、甘苦談、未來趨勢以寫作文章方式分享給大家也分享給自己。如果對運動傷害防護有興趣的人快點進來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