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回台南老家,爸媽很得意跟我說,最近找到一家很棒的虱目魚和鮮蚵專賣店(這家店同時也賣我在
前幾篇文章介紹到的西瓜綿),不論是虱目魚柳、魚皮、魚肚或是鮮蚵,食材都非常新鮮,價格也實惠,有時人到的晚,當天食材就幾乎售罄。兩人因此經常一大早就先買來備著,當晚或簡單煮成湯或燉成鹹粥,再配上一點青菜就是豐盛的晚餐。
回老家的幾天,我爸媽兩人最近的心頭好也不免俗持續出現在餐桌上,而事實是我也非常喜歡虱目魚皮湯,以及鮮蚵、牡蠣這類食物,所以有一大半經常都被我掃光。
在台南的時候,料理的方式和菜色大多依我爸媽為主,多數時候我就是在旁邊當個切菜和打雜的 Sous Chef 。(說是這樣說,但有時還是忍不住越矩,在旁邊碎嘴一兩句,某某調味料、某某醬汁不要加那麼多啦,對身體不好之類云云)。
某天晚上,我正在廚房幫忙準備韓式菜包肉,煎著豬五花時,眼角的餘光注意到旁邊放著一包奇怪的東西,隨口一問,才發現是原來是一包新鮮的虱目魚腸,忍不住驚呼,有這樣的好料,怎麼不早說呢!
說到地道的傳統早餐,牛肉湯是台南觀光客的心頭好,而虱目魚湯就有很多觀光客不熟悉了,虱目魚腸這四個字,說出來更是直接嚇退許多人,也是不少人公認的暗黑料理。
虱目魚腸通常有幾種做法,最簡單是川燙然後沾芥末醬油一起吃,再來是煮成虱目魚腸湯(在台男吃魚湯,通常也會搭配一碟調味過偏甜的醬油)。最後一種方式則以半煎炸的方式,料理成非常酥脆的口感,撒上白胡椒粉,再配上薑絲一起吃。
我認為乾煎虱目魚腸就是一道徹頭徹尾的大人味料理。一上桌,首先是油炸物的香氣,接著是視覺帶來的衝擊,咬下去的酥脆口感,內臟微苦的尾韻(類似秋刀魚的內臟),吞下後再喝一口啤酒,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爽!
英文比較類似的單字應該是「 Acquired Taste 」 ,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是後天養成的味覺。若真要說,咖啡、酒精、泥煤味的威士忌這一類也都可以算,即是所謂的「大人味」,這種味覺需要刻意的嘗試和理解,到了一定年紀後才能領略。
電影經常看到這種橋段:歐美青少年和朋友們很興奮喝了第一口啤酒,隨即馬上吐出來,一邊痛罵,Fuck,這是尿嗎!
用一個更簡單的方式來說明,所謂的大人味或 Acquired Taste ,在年輕時當然是不會懂的,一直要到了出社會,發現一切都很不容易,跟年輕時的自己想的都不一樣,一天到晚被社會的現實壓在地上摩擦,生活遠比魚的內臟嚐起來還苦,比丹寧還酸澀,這時還有什麼好不能理解的地方嗎?
經常被認定為 Acquired Taste 的食物:
- 納豆、泡菜、鹽醃鯷魚、臭豆腐、藍霉起司
- 內臟食物、血腸、豬血糕、肉餡羊肚(Haggis)
- 生魚片、生蠔、韓國醬蟹
- .........
Acquired Taste 這一類的食物,妙就妙在,當你稍微理解並且懂得欣賞後,一陣子沒吃,身體就會說不出哪裡怪,會一直想念那個體驗。
我一直記得大學第二外語的教授在課堂上也分享過類似的經驗,當時教授第一次吃納豆時,是為了更了解日本文化,但實在沒有辦法接受,只好邊捏著鼻子吞下去,但後來卻開始忍不住想再嘗試一次,再一次,又一次,最後冰箱變成一定要放著幾盒納豆的形狀。
站在 Acquired Taste 的對立面,就是 Baby Taste 了 ——不知道有沒有這個詞,總之我自己是這麼認定的,指那些不需刻意嘗試和理解的食物,畢竟,幾乎沒有人會天生不喜歡炸雞、鹹酥雞、薯條、冰淇淋、糖水這一類的食物對吧(但其實我自己是從小就討厭糖水跟冰淇淋的)。
喜歡醬汁和調味較重的口味,不喜歡原型食物,吃火鍋會煮一大堆火鍋料...等等,也都被我劃分在 Baby Taste 這個光譜。以前我會認為不懂得品嚐 Acquired Taste 的人就是老粗,但隨著年紀漸長,這種傲慢也放下了,口味本來就是因人而異,不同的文化和風土也會養成完全不同的飲食習慣。
你的口味又是哪一種呢?你也有特別喜歡的大人味料理嗎?
歡迎留言分享: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