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也能吃出道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找美食的方式可能與別人不大相同,一般多從網路爬文、美食網紅的介紹,甚至靠著 米其林指南,就跟著人群到現場排隊嘗鮮。除了老饕級朋友推薦,還常從地方刊物或文學作品提及的線索中,逐一拆解、尋味
之前讀《父後七日》作者 劉梓潔 的《愛寫》,寫到黑膠蒐集狂人老闆五哥帶著一堆人在凌晨吃道地雲南早餐,還寫到:「巫雲是全世界最接近雲南的地方,也可能是全世界。」我就開始尋覓這家遷址的小店。
為什麼這麼費事?因為自己愛吃。平面或網路媒體的多為純粹介紹特色餐廳、以折扣訊息為主,屬於報導性的資料,業配成分高也影響了味道的真實;但 #飲食文學 或 #飲食書寫 是作者真心誠意地體會,自然更有番道理。
非常欣賞的散文名家 舒國治很會旅行,對小吃更有獨到心得,被稱為「小吃教主」,我常要從各種刊物,或是《臺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臺灣小吃行腳》這些書籍,甚至量不多的訪談中,才能跟著「孤獨美食家」的腳步,沾染一些閒雲野鶴的文人風情,近期則迷戀 #洪愛珠 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還特別北上到蘆洲吃一碗切仔麵。

愛吃之後的愛看

為了給「愛吃」賦予正當性,更可以名正言順的吃喝,看了一些資料才知道,在台灣,早期寫吃的名筆包括唐魯蓀、逯耀東、吳魯芹,琦君、夏元瑜、林文月、林海音、林太乙等人,多數是「玩票」寫飲食,到了後來,有一些以轉寫飲食文學為職志的作家如焦桐、蔡珠兒、朱振藩、韓良露、王宣一、徐國能等,還有一些已有名氣的作家,例如簡媜、亮軒、黃寶蓮、張讓、劉克襄、方梓、凌拂、張曼娟、廖玉蕙等,也紛紛跨足飲食文學。 
加入個人人生體驗、進入舊時隧道、以及留存對食物的情感,這些散文完全容易入口也易於消化,因為飲食是日常性的活動,也會帶有濃厚的個人記憶及家族文化,可以任由自己進行解讀品味。但飲食行動會將體驗轉化成身體感官的記憶,甚至是對文化、國族認同。這些作家的美食視野包含飲食的感官層次、心理感覺、人生滋味、文化觀察與飲食資訊等,這樣的飲食書寫,藉由「食物」訴說記憶與歷史、味覺與情感,更多了生活方式、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思考。食物變身為想念的媒介及傳遞,透過吃喝或飲食的過程,讓我們能咀嚼著過往想留存的記憶。
致力推動提升飲食書寫文化的作家 焦桐,從2007年開始,每年都會彙集出版年度飲食文選,他編選飲食的場景就是生活的場域,《2018飲食文選》是 二魚文化 出版較近期的選集,搜羅31篇不同主題的精彩作品。博客來的書介寫著:「家常吃食的眉角,緊扣關係與記憶;異地旅途探險,展開文化與品味的刺激,隱然織就向度豐富的感官地圖,今日味覺隨著個人越洋遠行的日常化融於他鄉的風土氣息。」
扣緊「故事」、「廚房」、「蔬果」、「飲料」、「品味」、「回味」、「雜論」等主題脈絡,焦桐說希望年年出版飲食文選,就像行之多年的文學選集、詩選、小說選、散文選一樣,建立起飲食文學的寫作脈絡與傳統。他認為飲食文學的精神在於對萬物、對人的真心。

欣賞吃的經典,會吃得經典

焦桐寫:「天下的桌子以餐桌最迷人,坐在餐桌前,往往充滿了幸福感。對我來講,走進餐廳像走進教堂,總是帶著虔敬、期待的心情。」之前出國旅行或國內走踏,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多相當短暫,許多美好的風光早已忘得乾乾淨淨,唯獨記得某種菜肴的滋味。我竟用味覺在記憶風景。
飲食,不再停留於單純滿足口腹之欲的物體,而是成為一種媒介,進一步地到了情感的層次,文字記載的也不再止於食譜或吃美食打卡的記錄,更是將生活與文化的元素作為作品的食材。
面對食物,也不只是口舌的味覺、嗅覺,更是一種審美品味,「品」字三張口,對美食家來說,知味、辨味,賞味是品味的全部。而品味並非與生俱來,需要點點滴滴地養成,飲食不能簡化為人的本能和生理需求,若僅能滿足生理需求的止飢解渴,卻無法滿足精神需求的審美活動,是虧待了食物,也矮化了精神層次。

真正的美食家難為,要講話誠實、要味覺靈巧、要心思敏銳

生活不能沒有美學,美學的表現之一是美學,文學不能淡出生活,但有人在飲食裡重新發現了文學,文學裡的美食帶著懷舊況味,令人迷戀不已,讓人咀嚼再三。美食也屬於記憶,曾經嚐過的美好食物,保存在記憶裡徘徊,回味,所以我們常常在「吃」記憶的好感覺。
但飲食也跟人生一樣,是無常的,學生時期常去某高職後巷的小麵店吃兩位榮民伯伯的大滷麵,雞高湯熬煮的香氣就是與眾不同,畢業後某一天看店門深鎖,原來其中一位過世,另一位覺得煮麵已無趣味,後來竟連招牌也拆了,聽說不久就不敵病魔謝世了,我的青春記憶也隨之黯淡。
正因吃喝非小事,透過飲食文學,我們才有邁向美好生活的可能。從一粒米,到一碗糜;從一杯茶,到一畝田;從個人生活形態,到集體生命的演變過程,食物,連接了土地、記憶與情感,表現出一種不折不扣的人情味。飲食文學的書寫題材儘管不斷的翻新,其目的都是想把即將忘記的人事物,透過味覺找回來,飲食文學不寫口感,沒有菜譜,它牽引著食物、與人、與歷史的交會,讓人五感生津,意猶未盡。
想在混濁世間尋個清新極樂地,似乎只能來碗心靈雞湯,滋養內在小宇宙,抵禦喧囂只剩下吃食是最寧靜的避風港。「雞湯」二字,可以滋補人們飢渴的靈魂,它不只勵志,而且態度正確,不易招致批判。在這多數人講到政治就分藍綠、講到經濟就仇富、講到民生就要求CP值,又怕被網路霸凌,很難有安全話題,此時,只有談吃是中道,哥哥牽妹妹,樓上揪樓下,好吃不好吃,聊聊美食最容易得到好人緣。文學不能淡出生活,也有人在飲食裡重新發現了文學,文學裡的美食總是帶著懷舊況味,令人沈思,令人咀嚼再三。美食屬於記憶,曾經嚐過的美好食物,保存在記憶裡徘徊,回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9會員
117內容數
人生裡面最好的情景,是愛自己,好好生活,吃得下睡得著,並能發自內心微笑。 這麼簡單,卻很少人做到。「愛」是強迫不來的,「愛自己」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愛自己就是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好與壞,重要的根本是,發揮自己的獨一無二! 人生不應受任何框架限制,每一步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值得好好被對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愛自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她常常覺得快喘不過氣,明明是最愛的伴侶,走過婚姻的風風雨雨,現在看見他臥床卻無能為力。考慮一對兒女都在工作,不忍心將照顧的工作讓他們一起分擔,自己提早退休,原本以為可以享受人生、攜手共遊,卻被綁在病床邊晨昏定省。
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的心,但自己心裡的大洞,可以自己補起來。 星期五的書店,發生什麼奇特的事?
在我們的內心,還有很多負面想法會消解我們的願望。比如恐懼、懷疑、猶豫、擔心、嫉妒等。可能一方面想變得健康,可是心裡又感覺身體沒那麼舒適、也害怕生病。這樣衝突的念頭會不斷削弱願望的能量,所以要時刻覺察自己對於願望的真實想法,是真的想要健康,還是出於恐懼。 顯化可視為 #自我實現,同時也是提升能量的跳板
要快速致勝之前,先這麼問自己: ❓ 為什麼要超捷徑?循規蹈矩有什麼錯?不走直線,該怎麼轉彎? ❓ 一萬次實驗是什麼?為什麼比一萬小時定律更有效? ❓ 一萬次實驗要如何在生活上運用?
就算你還年輕,或許也可以好好的趁年假,思考這事:#當你老了。 為了好好的活著,從健康、興趣、家庭、關係、專業,到身心富足,都要認真學習、好好地照顧自己。 不將期待寄託在別人身上,不依賴藥物延長壽命,不自我設限為難自己,以後才能跟年齡 #相伴不相絆。
匱乏讓心智成為俘虜,擁有的比「感覺」所需的還要少,就會是很單一的思維,錢不夠用、時間不夠用、空間不夠用等等,會引發後續的其他行為、影響乃至困境。 匱乏感會影響耐心、容忍、專注,甚至容易產生耗竭(burn out),匱乏會製造匱乏。
她常常覺得快喘不過氣,明明是最愛的伴侶,走過婚姻的風風雨雨,現在看見他臥床卻無能為力。考慮一對兒女都在工作,不忍心將照顧的工作讓他們一起分擔,自己提早退休,原本以為可以享受人生、攜手共遊,卻被綁在病床邊晨昏定省。
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的心,但自己心裡的大洞,可以自己補起來。 星期五的書店,發生什麼奇特的事?
在我們的內心,還有很多負面想法會消解我們的願望。比如恐懼、懷疑、猶豫、擔心、嫉妒等。可能一方面想變得健康,可是心裡又感覺身體沒那麼舒適、也害怕生病。這樣衝突的念頭會不斷削弱願望的能量,所以要時刻覺察自己對於願望的真實想法,是真的想要健康,還是出於恐懼。 顯化可視為 #自我實現,同時也是提升能量的跳板
要快速致勝之前,先這麼問自己: ❓ 為什麼要超捷徑?循規蹈矩有什麼錯?不走直線,該怎麼轉彎? ❓ 一萬次實驗是什麼?為什麼比一萬小時定律更有效? ❓ 一萬次實驗要如何在生活上運用?
就算你還年輕,或許也可以好好的趁年假,思考這事:#當你老了。 為了好好的活著,從健康、興趣、家庭、關係、專業,到身心富足,都要認真學習、好好地照顧自己。 不將期待寄託在別人身上,不依賴藥物延長壽命,不自我設限為難自己,以後才能跟年齡 #相伴不相絆。
匱乏讓心智成為俘虜,擁有的比「感覺」所需的還要少,就會是很單一的思維,錢不夠用、時間不夠用、空間不夠用等等,會引發後續的其他行為、影響乃至困境。 匱乏感會影響耐心、容忍、專注,甚至容易產生耗竭(burn out),匱乏會製造匱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以食為主軸的友人 「饕串燒酒場」的美好味道,是我從「書店老闆」節目中百工百業Feat餐串燒酒場Paul哥這一集中得知的。這次,我與當時一同參與課程的朋友們一同前來品嚐美食。每道菜都讓我感到驚豔,老闆對於食材的用心和服務人員對消費者的周到考量,使得這段晚餐體驗格外愉快。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
Thumbnail
閱讀文學和文學飲食揉進生活日常,既消暑也飽滿,尤其在靜瑟午後。對身為美食作家又罹患重病後重獲健康的作者來說,想要體驗原汁原味的人生,逛市場和墳場更勝博物館。
Thumbnail
我喜歡吃小吃!老店!有時候吃的是一種情懷,外帶就不對了,有人也是跟我一樣的嗎? 推薦名單如下: 1.中壢瞎子巷:板條,油麵,米苔目,濃郁的湯頭,據說是每天熬煮非常多的豬骨而來,我自國小的時候,父母帶我去吃的,一吃可能30幾年了,後來有兩年公司設立在中壢,幾乎也是每週至少一次的午餐饗宴! 小菜: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飲食作家焦桐老師的書每本都好厚, 從我讀過的《暴食江湖》《蔬果歲時記》《味道福爾摩沙》《為小情人作早餐》, 最新飲食散文《慢食天下》,也這麼厚重, 書拿在手中,沉甸甸,怕沒拿好,掉下來,腳趾頭必定唉唉叫。 《慢食天下》,全書三十二篇散文,標題皆以「論」字展開, 如〈論市場〉〈論做客〉〈論喝
Thumbnail
由《流浪集》到《理想的下午》到《門外漢京都》,《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前,讓人食指大動邊走邊吃的文學作品吧?
Thumbnail
這本書是我參加皇冠70周年的時候抽到的禮物,先前就有注意到韓良憶老師的書,雖然我不算非常考究飲食,偏食但愛吃還是讓我對這本書很有興趣,想看看飲食該如何以文字料理,使之香氣躍上紙面。 這本書是作者的精選集,時間線頗長,從他在台灣的兒時的回憶,到他後來定居荷蘭的生活皆有紀錄,我覺得這點很好玩,中西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以食為主軸的友人 「饕串燒酒場」的美好味道,是我從「書店老闆」節目中百工百業Feat餐串燒酒場Paul哥這一集中得知的。這次,我與當時一同參與課程的朋友們一同前來品嚐美食。每道菜都讓我感到驚豔,老闆對於食材的用心和服務人員對消費者的周到考量,使得這段晚餐體驗格外愉快。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
Thumbnail
閱讀文學和文學飲食揉進生活日常,既消暑也飽滿,尤其在靜瑟午後。對身為美食作家又罹患重病後重獲健康的作者來說,想要體驗原汁原味的人生,逛市場和墳場更勝博物館。
Thumbnail
我喜歡吃小吃!老店!有時候吃的是一種情懷,外帶就不對了,有人也是跟我一樣的嗎? 推薦名單如下: 1.中壢瞎子巷:板條,油麵,米苔目,濃郁的湯頭,據說是每天熬煮非常多的豬骨而來,我自國小的時候,父母帶我去吃的,一吃可能30幾年了,後來有兩年公司設立在中壢,幾乎也是每週至少一次的午餐饗宴! 小菜: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飲食作家焦桐老師的書每本都好厚, 從我讀過的《暴食江湖》《蔬果歲時記》《味道福爾摩沙》《為小情人作早餐》, 最新飲食散文《慢食天下》,也這麼厚重, 書拿在手中,沉甸甸,怕沒拿好,掉下來,腳趾頭必定唉唉叫。 《慢食天下》,全書三十二篇散文,標題皆以「論」字展開, 如〈論市場〉〈論做客〉〈論喝
Thumbnail
由《流浪集》到《理想的下午》到《門外漢京都》,《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前,讓人食指大動邊走邊吃的文學作品吧?
Thumbnail
這本書是我參加皇冠70周年的時候抽到的禮物,先前就有注意到韓良憶老師的書,雖然我不算非常考究飲食,偏食但愛吃還是讓我對這本書很有興趣,想看看飲食該如何以文字料理,使之香氣躍上紙面。 這本書是作者的精選集,時間線頗長,從他在台灣的兒時的回憶,到他後來定居荷蘭的生活皆有紀錄,我覺得這點很好玩,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