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緒練習|拿回情緒主控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早上騎車的時候,突然冒出某任伴侶曾在交往期間和我說的一句話:

「和過去的情感關係相比,我對你很抱歉,我現在的重心都放在工作上。」

記得當時還在關係裡的我每次聽到這句抱歉的話,雖然當下我都選擇以不特別回應,或是玩笑的方式帶過這個抱歉,但內心總有股委屈或是無名火在燒,只是那時的我並沒有正視自己當下的感官感受。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每一次聽到這句抱歉時,我的潛意識都在傳遞著我是「不被重視」、「不被愛」的訊號,而對方的道歉,反倒讓我順著這句道歉成為一名“受害者”。

後來當碰上跟“工作”或是“過去情感”相關的事或關鍵字時,我的大腦就會被主掌情緒的“杏仁核”綁架,即便遺忘了源頭是什麼,也能迅速連接上當時那個不舒服的感受,稍受刺激就能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與行為。

還記得有次對方發了一篇貼文,謝謝同事買了他愛的咖啡請他喝,恰巧前兩天我也做了相同的事,但我卻因為沒有獲得同等的待遇,於是我就炸了,當時我內心的O.S.是:什麼!我不只輸給了你前任,我連同事都不如!

而在往後相處的日子裡,「和你在一起的我真的好可憐」、「你都只愛工作」、「你以前都不會這樣對前任」、「你為什麼這樣對我」、「你根本不愛我」這類以“你”為主的台詞成為了我的口頭禪,有時甚至沒來由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就生氣了,等情緒過去後,我又會陷入愧疚、自責之中,每次類似的爭吵或溝通,也多半是解決當下的問題,時間長了逐漸形成慣性迴圈,而那些冰山底下的以“我”為主的感受、期待、渴望、觀點,並沒有真正得到正視、傾聽與照顧。

決定我們情緒的原因,不是發生的事情, 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 。

最近在聽張怡筠博士與吳淡如合開的線上課程【情商力必修課】,其中談到上面的這句話,我們常常會說:「我會這樣都是你害的」、「我的不開心都是你引起的」、「我的不安與焦慮都是你造成的」,這其實是一種我們很慣用的自我安慰手法,就像刺蝟一樣,我們用這樣帶刺的話語保護了自己,但我們也將決定情緒的開關交到了別人手上,同時更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可能。

自我對話

重新回到這句影響我的“金箍咒”,我試著接觸冰山下的自己,記錄與自我對話的過程,將情緒主控權拿回來,改變過往慣性的應對方式。

我先問自己:「你的不舒服是因為他一直工作嗎?」嗯,很明確不是。

我又問:「那是什麼讓你不舒服呢?」我不喜歡和前任比,那讓我感到自卑,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所以對方才無法像以前一樣的重視我。

「你為什麼不告訴他呢?」嗯...說出來好像就是承認了自己不是他最重視的那個,這讓我覺得害怕和難受,好像一但有了選擇,我就是會被首先遺棄的那個,所以我選擇忽視,希望能趕快結束這個話題。我想起了以前小時候媽媽曾說過:每次表姐弟回來時,爺爺就不抱你了...

「你覺得爺爺不愛你嗎?」不是,只是他更愛表姊弟。

「是爺爺自己說的嗎?」不是,是媽媽說的。

「爺爺已經過世了,你覺得媽媽能代表爺爺嗎?而真正和爺爺相處的你覺得爺爺愛你嗎?」對話到這裡,我的眼淚已經泛出來了,我感受到我知道爺爺是愛我的,但我讓自己選擇放大並相信那些不舒服的聲音,讓自己“真的”成為那個不被重視的人,也可以說是我先不夠重視我自己。


「你覺得當時的交往對象說那句話是故意要讓你不舒服嗎?」嗯...我想不是。

「現在的你覺得他為什麼要和你道歉呢?」應該是他對於當時需要花大量心力在工作上,而時常無法顧及我,他站在和我交往的立場上會覺得對我感到愧疚吧。

所以沒有人想傷害你,對吧?

自我對話就到這邊。


透過與自己的對話,我好像解放了那個身為“受害者”的自己,拿回了情緒主控權,內心隱隱有一絲曙光。

而此刻變回自由之身的我,當重回到過去的時空,重新以“我”為出發,會希望向對方說出什麼話呢:

我覺得我能理解現階段你需要花大量的心力在你的工作,因為現階段的你需要如此,所以不需要為了這件事跟我道歉。但我希望你不要把我們現在的狀態和你的過去做比較,因為這會讓我不舒服。」

“說”情緒,而不是“做”情緒

我試著運用張怡筠博士「把情緒說出來」的方式,練習好好說出情緒與感受,不再被大腦杏仁核所綁架,當清楚讓對方知道我的希望,這件事也得以有翻篇不再延伸的機會。

以上,就是近期我關於情緒的練習,透過運用閱讀的書及課程上的方法,一句一句的與自我對話,並記錄成文字,雖然對方並沒有實際參與,但這樣探索自己的過程著實使我感到舒緩與輕鬆。

我的情緒練習,一步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 補充分享

線上課程:張怡筠 X 吳淡如|讓你內心強大【情商力必修課】人生成就高低決定在情商(梯梯文創有限公司)

書籍: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李崇建 著(親子天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安你好的沙龍
12會員
9內容數
安安你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14
電影,讓我們在不那麼友善的世界裡看見溫暖與希望 這篇分享的電影是2017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當她們編織時》彼らが本気で編むときは、/かれらがほんきであむときは,由荻上直子編導,生田斗真、桐谷健太、和柿原琳佳主演,關於親子和LGBT的電影。
Thumbnail
2023/12/14
電影,讓我們在不那麼友善的世界裡看見溫暖與希望 這篇分享的電影是2017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當她們編織時》彼らが本気で編むときは、/かれらがほんきであむときは,由荻上直子編導,生田斗真、桐谷健太、和柿原琳佳主演,關於親子和LGBT的電影。
Thumbnail
2023/08/16
最重要的事先開始,然後才能改變,進而變厲害。 寧可在多年後說「我試過了」,而不要鬱悶地說「我錯過了」。 人氣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的製作人瓦基(莊勝翔)所寫的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就是融合他從為公司打拼到為自己工作,最毫無保留的人生實踐。
Thumbnail
2023/08/16
最重要的事先開始,然後才能改變,進而變厲害。 寧可在多年後說「我試過了」,而不要鬱悶地說「我錯過了」。 人氣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的製作人瓦基(莊勝翔)所寫的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就是融合他從為公司打拼到為自己工作,最毫無保留的人生實踐。
Thumbnail
2023/07/30
給自己一趟心靈療癒的閱讀旅程! 分享近期重複看了好幾遍的書,由羅伯·狄保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和印象中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很不一樣,作者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將心理治療的過程運用在動物角色上,讓我們就好像在閱讀童話故事般,少了艱澀的心理學,多了可愛的親切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
Thumbnail
2023/07/30
給自己一趟心靈療癒的閱讀旅程! 分享近期重複看了好幾遍的書,由羅伯·狄保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和印象中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很不一樣,作者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將心理治療的過程運用在動物角色上,讓我們就好像在閱讀童話故事般,少了艱澀的心理學,多了可愛的親切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過度反省,有時候會讓你糢糊掉焦點。陷入一種自我責備的負面標籤裡。 在一段關係裡,不自覺的將兩個人之間的問題,歸究於自己。 經常在想,為何對對方總是那麼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脾氣。沒辦法跟對方好好說話。 一個人想了很久,也試圖從對方身上尋求到解答。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自己除了更加困惑,情緒沒有得到任何的
Thumbnail
過度反省,有時候會讓你糢糊掉焦點。陷入一種自我責備的負面標籤裡。 在一段關係裡,不自覺的將兩個人之間的問題,歸究於自己。 經常在想,為何對對方總是那麼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脾氣。沒辦法跟對方好好說話。 一個人想了很久,也試圖從對方身上尋求到解答。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自己除了更加困惑,情緒沒有得到任何的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過類似的情境?初入職場的你,在家族聚會中很熱切地想要分享剛到工作環境的酸甜苦辣,你也很期待家人們能與你一同討論,並給予正向的回饋,但你卻聽到……   「這有什麼呀!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呀,有什麼好在意的。」 「拜託,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那時候就這樣做的……」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過類似的情境?初入職場的你,在家族聚會中很熱切地想要分享剛到工作環境的酸甜苦辣,你也很期待家人們能與你一同討論,並給予正向的回饋,但你卻聽到……   「這有什麼呀!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呀,有什麼好在意的。」 「拜託,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那時候就這樣做的……」
Thumbnail
是很糟糕的事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去看見、接觸我們的創傷與過往被封印的情緒,不代表我們正在責怪誰;我們會痛,不代表就是要去說「是誰的錯」;更甚者,對方可能需要為當時這樣對你負責任,但這仍然無法末煞你們現在的關係,以及曾經擁有的美好回憶
Thumbnail
是很糟糕的事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去看見、接觸我們的創傷與過往被封印的情緒,不代表我們正在責怪誰;我們會痛,不代表就是要去說「是誰的錯」;更甚者,對方可能需要為當時這樣對你負責任,但這仍然無法末煞你們現在的關係,以及曾經擁有的美好回憶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如何取用情緒真正的力量? 我們其實無法「壓抑」情緒,因為它是會越積越多。我們只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嘗試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委屈,甚至大家都歡喜的方式。 而那個起點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當作一回事,並開啟溝通與討論,一塊找方法解決。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如何取用情緒真正的力量? 我們其實無法「壓抑」情緒,因為它是會越積越多。我們只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嘗試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委屈,甚至大家都歡喜的方式。 而那個起點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當作一回事,並開啟溝通與討論,一塊找方法解決。
Thumbnail
長期用情緒來控制他人的,其實內在非常需要被愛被在乎。
Thumbnail
長期用情緒來控制他人的,其實內在非常需要被愛被在乎。
Thumbnail
「我會這樣都是你害的」、「我的不開心都是你引起的」、「我的不安與焦慮都是你造成的」,這其實是一種我們很慣用的自我安慰手法,就像刺蝟一樣,我們用這樣帶刺的話語保護了自己,但我們也將決定情緒的開關交到了別人手上,同時更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可能。
Thumbnail
「我會這樣都是你害的」、「我的不開心都是你引起的」、「我的不安與焦慮都是你造成的」,這其實是一種我們很慣用的自我安慰手法,就像刺蝟一樣,我們用這樣帶刺的話語保護了自己,但我們也將決定情緒的開關交到了別人手上,同時更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可能。
Thumbnail
可能很多人以為悲傷、羞愧、憤怒的情緒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不安,但就跟熱鍋燙手一樣,當自尊遭侵犯時,我們的情緒也會立刻發揮警戒通知的前鋒角色,以作為激發我們改變的內在動力...
Thumbnail
可能很多人以為悲傷、羞愧、憤怒的情緒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不安,但就跟熱鍋燙手一樣,當自尊遭侵犯時,我們的情緒也會立刻發揮警戒通知的前鋒角色,以作為激發我們改變的內在動力...
Thumbnail
安慰別人之前,你準備好先自我同在了嗎? 安慰,從來不是你給別人的,而是藉機先陪伴好自己的。 沒人願意分享不被善待的一切,更沒人需要頭腦式的揣測可能的狀況,以及蓋布袋滅火式的被阻斷感覺,這一切的不容易都有個小小的悲心與祝福,希望我們都能非暴力地對待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Thumbnail
安慰別人之前,你準備好先自我同在了嗎? 安慰,從來不是你給別人的,而是藉機先陪伴好自己的。 沒人願意分享不被善待的一切,更沒人需要頭腦式的揣測可能的狀況,以及蓋布袋滅火式的被阻斷感覺,這一切的不容易都有個小小的悲心與祝福,希望我們都能非暴力地對待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Thumbnail
還記得上次我推薦了一本用60個實驗理性分析各種情緒帶來的影響,並且用其中的三種情緒轉變成正能量拯救世界,今天,我們來拯救自己!
Thumbnail
還記得上次我推薦了一本用60個實驗理性分析各種情緒帶來的影響,並且用其中的三種情緒轉變成正能量拯救世界,今天,我們來拯救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