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et quitting是最近流行起來的字眼(有看到中文媒體翻成“安靜離職”),意思是工作中不會太積極認真,但勉強為一份薪水做下去,不會辭職。和中國之前就有流行起來的“躺平”一樣,都是在反應年輕人覺得生活過的太辛苦,不想再努力了。
首先我已經不是年輕人了,但就算是,也絕對不會對自己的工作抱著這個態度,但我能理解為什麼現在會有年輕人這麼想。現在社會給年輕人的機會和發展空間真的不好,靠努力工作來累積財富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如果年輕人對未來沒有覺得值得期待,那他們為什麼要努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覺得奮鬥也換不來好的生活和未來。這個社會依舊有高薪和有職業發展前景的工作。但越來越明顯的是,高收入和發展前景往往只留給學歷好和特定專業領域的少數人。
關鍵字是少數人。
但問題來了,在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裏,我們往往鼓吹的是多元價值。我們會說教育應該因才施教,每個人有自己的才能和適合的領域,我們要找到自己有激情的方向,我們要活出自己的價值。
這些道理都是對的,但結果就是,在我們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裏,收入和發展前景看的是商業價值,跟熱情和人文價值沒有關係。所以學醫的和學電機、軟體工程和材料科學等等的人能有好收入,學藝術的、教育這樣專業的學生的就準備吃土吧。
的確我們每個人才能不一樣、性格不一樣,所以就算你願意帶著比較功利和世俗的態度去選擇人生方向,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學有“錢景”的專業,去做高收入的工作。所以我在想,很多人出了社會之後,可能會有一種“靠,我被騙了”的感覺。認真和努力之後,不見的就意味著做出了一個有高報酬和好前景的選擇,但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以我自己來說,大學畢業之後在紐約工作,透過學長的介紹進了一家諮詢公司上班,當時年收入有5萬美金。而大學時期我的朋友多數是文科生,他們畢業了之後可能是做老師、做社工或是在媒體上班,多數年收入不到3萬。那時候我比周圍朋友收入高,但心理不平衡的是我,因為我不覺得我做的工作比他們做的事情更有意義,對社會更有價值。我會問我自己,憑什麼我賺的比較多?(沒錯,我就是一個這樣難搞的人)
是啦,很多專業需要高人一等的智商,也需要長期的學習(意味著較高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台積電的工程師有高薪,當然完全是合理的。也沒錯,從常態分配的角度來說,高薪的人怎麼樣都是少數人,多數人本來就平庸也無法得到高收入,好像也沒有錯。
但追根究底,我覺得是現在商業社會的價值取向出了問題。不是高收入的人不應該有高薪,而是有太多其它職業的人沒有得到合理的報酬和社會的尊重。高薪的職業和其它工種之間不應該存在現在這樣大的差距。
一個很具體的例子就是老師這個職業。不論在美國還是台灣,做老師的收入都不算高(即使相對比較穩定,還有寒暑假)。但老師這個職業其實太重要了。我們如果不願意用高薪吸引第一流的人才並讓他們保有對教育這份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那我們希望下一代得到怎樣的教育?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有怎樣的未來?所以要問,為什麼我們的老師沒有得到社會中一個相對較高的收入呢?
簡單講,還是這個過度商業化的社會扭曲了不同工作和職業應有的價值和報酬。
說回到這次的主題“quiet quitting”,很顯然的是,年輕人沒有覺得自己努力工作後得到合理的報酬,所以quiet quitting是他們默默抗議的一種方式。在討論quiet quitting從個人角度是不是一個兩敗俱傷的選擇的同時,我覺得我們需要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事情,而這個問題的根源不是年輕人太安逸、不願意付出,是這個社會在一個扭曲的價值觀之上,還給了年輕人一個錯誤的預期。
既然如此,那麼他們就不用你的方式跟你玩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