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25《法性》二

2022/09/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舉一個佛陀的事例來說:佛陀的前生,是洽諾果門國王,他並不需要去學習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觀察一棵芒果樹罷了!
有一天,洽諾果門國王與他的隨行大臣們去參觀一座花園,坐在象背上,他瞥見一些果實累累, 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樹。由於當時無法停下,便決定稍後回程時再去享用。然而,他卻不知,那些跟在後面的大臣們早已貪婪地摧殘了所有的一切——他們用竹竿擊落果實,打傷樹枝,也使樹葉撒了滿地。傍晚時分,回到芒果林的國王,已然想像著芒果的甜美,卻忽然發現所有的芒果都不見了,全沒有了!不僅于此,連樹枝和葉片也遭受到猛烈地打擊而散了一地。
國王非常失望且沮喪,隨後,注意到不遠處有一棵芒果樹,連著樹枝和樹葉仍都完好無缺,他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而後他醒悟到:那是因為樹上沒有果子啊如果一棵樹沒有果實,就不會有人去滋擾那麼它的樹葉和樹枝也就不會受到傷害了。這個教訓,使他一路思索返回皇宮。「當一個國王多麼不快樂,多令人煩心且困擾啊!必須不斷地去關照所有的子民,而且如果有人企圖來攻擊,掠奪國土時又該如何呢?」他不能安靜地休息,甚至在睡眠中也被夢所驚擾。
在他心裡,又再次見到了那棵沒有果實的芒果樹,以及它絲毫無損的樹枝和樹葉。「如果我們也變成和那棵芒果樹一樣,『我們的樹葉』和『樹枝』也同樣地不會受到傷害了。」他想到。
在寢宮裡,他坐著沉思,由於受到這棵芒果樹地啟發,他終於決定去出家當一位比丘。他將自己比喻成那棵芒果樹,而且推斷:如果一個人能不被世俗的種種所羈絆,那他將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從憂慮或困擾當中得到解脫,而心就無所煩擾了。經過這樣地深思熟慮,他便剃度了。
從此以後,無論他到哪裡,只要被詢及師承, 他都會回答說:「一棵芒果樹!」他並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導,一棵芒果樹是他覺醒到「法的導引」的原因,是一種引領向內的教導。因著這樣的覺醒,他成了一位少慮、知足、好獨處的比丘。放棄了尊貴的地位,他的內心終於得到了平靜!
在這個故事裡,佛陀是一位不斷地以這種方式開展修行的菩薩 (bodhisatta)。我們也要像當洽諾果門國王時的佛陀一樣,必須環視我們的周遭,並且好好地觀察,因為世間的每一件事物都早已預備好要教導我們了。
良因曰:
尊者說:「如果一個人能不被世俗的種種所羈絆,那他將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這是至理名言,也是我們苦樂的根源。
我們學佛是為了求得今生,乃至來世的解脫,但是在種種宗教儀式、文字堆砌後,我們是否還記得當初學佛的初衷?是否透過我們所熟悉的佛法的方式,走在真正解脫的路上?往往學佛久了,目標卻漸漸模糊了……
我們的生命,要像一棵長滿鮮美果實的芒果樹,看似豐盛,結果是為人所摧殘?還是願意像一棵不結果的芒果樹,看似無用,卻能在淡中品嘗生命的真滋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鋼骨佛心
鋼骨佛心
苦志勞筋骨,大任乃克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