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斷想要符合別人的標準,不斷地改變自己,然後漸漸的,忘了自己是誰。

2022/11/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只希望能夠成為我自己。」

長大後發現,好好地做自己這件事,是許多人用盡全力去追求的夢想。
然而,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做自己會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呢?



以前曾經說過,對我來說,所謂的女性主義,並不是女性霸權,而是希望任何人,無論性別或性傾向都可以坦然面對自己各種特質的社會。
⠀⠀⠀
既然我希望人無論性別和性傾向都可以坦然接受自己,那麼,我當然也希望任何膚色、種族、宗教、信仰、國籍、職業和身分的人,都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各種特質。
然而,東亞社會卻有著非常強大的文化慣性,制約著眾人必須乖乖造著自己的社會身分演戲。
⠀⠀⠀
我們從小背三字經、弟子規、大學中庸論語,我認同這些經典有其啟發性,也有很多很棒的觀念,然而,當我們把這些思想變成規定,一律套用到所有人身上,從小就灌輸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用知道什麼意思,也不要問為什麼,反正就是這樣就對了,就很容易出問題了。


我不喜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所有關係都階層化的社會思維,對我來說,這樣的思維,就是透過一層一層的教條在告誡我們「你是什麼身分就該有什麼樣子才對。
「是男生就不要哭,羞羞臉。」
「妳是女生,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不然會嫁不出去。」
「不管你喜不喜歡,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妹妹。」
「他是你爸,你這樣跟他講話就是不對。」
「妳嫁出去了,媳婦就是要跟老公回婆家過除夕。」
「他是老師,你是學生,老師說什麼學生就乖乖聽話就對了。」
⠀⠀⠀
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不管你喜不喜歡,不管你的個人特質是什麼,老闆要有老闆的樣子、員工要有員工的樣子,做父母的要有做父母的樣子,當兒子就要有兒子的樣子,就好像是給你一個人生教科書,你照著這個方式跟人互動,照著這個方式生活,這個社會就會和諧。
⠀⠀⠀
對,你會發現他在乎的是社會的和諧,卻不在乎你開不開心。
⠀⠀⠀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宇,是『吃人』。」《狂人日記》
⠀⠀⠀
社會不斷稱讚或是強調什麼才是好,什麼才是正確,逼著人們照著這個規則在互動,達不到標準的人討厭自己放棄自己,符合標準的人則難過著自己真實的樣子無法被接受。
我們不斷想要符合別人的標準,不斷地改變自己,然後漸漸的,忘了自己是誰。
⠀⠀⠀
比起每個人都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努力逼著自己扮演自己應當扮演的角色,我更希望身邊的人們放下這些身分的規範,直接當他們自己就好。
⠀⠀
比如說,許多男生覺得男生應該要有擔當,有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不能求救,結果就是一堆男生遇到困難時就死撐著不求救,然後自己胡亂解決,自以為為對方好卻完全不溝通。(當男人戀愛時如果出現在現實生活根本超恐怖吧......)
事實上,很多女生根本不期待男生一定要獨自解決所有問題,許多時候,當男生願意放下那些所謂男人的責任,承認自己無助脆弱,無論是討論、求助或討拍,反而比較會讓女生覺得自己是被重視而且有意義的。
當男人戀愛時如果出現在現實生活根本超恐怖吧......
比如說,許多父母之間的感情早就出問題了,卻為了小孩努力扮演著好爸爸好媽媽的角色,逼著自己為孩子著想,等到小孩成年後才離婚,結果卻讓小孩覺得是自己的錯。(當然我覺得更多是就這樣妥協一輩子了...)
但我更希望的是,父母可以坦率的跟小孩分享彼此感情遇到的問題,爸爸跟媽媽之間沒有愛了還是可以給小孩很多的愛,撇開自己身為家長的角色,單純把小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分享自己的困擾,溝通就算失敗我覺得都還是好過不溝通吧。
⠀⠀⠀
重點是,我們這個社會要先把對於模範家庭模範父母的形象給打碎,讓大家知道不是只有符合某種標準的家庭才是好的。那些覺得單親小孩或同志家庭的小孩會被欺負然後去質疑他們的家長不負責任的人,請去責備那些因為人家是單親或同志家庭就欺負人的屁孩好不好。
⠀⠀⠀
比如說,許多老師面對學生的提問會惱羞成怒,因為社會覺得老師就應該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會。
⠀⠀⠀
但是,何必呢?如果今天學生問了一個問題而老師回答不出來,與其胡亂回答或是惱羞拒答,我更喜歡老師直接坦率地說:喔不好意思這個老師不知道,我再去查查,還是你要幫我查一查然後跟我分享呢?
⠀⠀⠀
我更期待看到這樣子的師生關係。
⠀⠀⠀
大概就是這樣,我盡量讓自己不被社會身分來掌控我的行為,我的一切行為,不是因為我是長子、男友或老師這樣的身分,只是因為我自己想這麼做而已,同時,我也努力讓自己對別人的態度不會因為身分或是關係而有太大的區隔,會稍微有差,但不會無限上綱。
⠀⠀⠀
親戚要借宿我家歡迎,同時,陌生人也歡迎。
陌生人不能理所當然地來住我家,親戚當然也不行。
⠀⠀⠀
說到底,我大概就是那種孟子最討厭的無父無君道家和墨家。
⠀⠀⠀
反正我也討厭那種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只要自己遠庖廚就可以開心吃肉的鴕鳥君子....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楊宗翰
楊宗翰
盡可能用更少的資源,過更好的生活。 曾在克羅埃西亞跟嬉皮們佔領空屋,見識到社會的浪費後,開始試著盡可能不消耗資源的生活。在台灣環島兩年後,目前人在歐亞旅行,一邊拜訪各地的學校跟學生分享,一邊拜訪各地的組織跟人物,記錄他們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