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靠能力,靠的是我們的選擇。」—《哈利波特》
最近上了一個課程,老師帶領同學一起反思這個社會對男女所賦予的期待。老師一改輕鬆的態度,表情變得十分認真。
「我想邀請同學想一下,身為女性和身為男性的時候,自己會覺得自己應該要有什麼才是好的。」
同學的討論十分熱烈,相繼給予了不同的回應。
「如果我是男生的話,我會希望我的身高很高。不然,我一定會很自卑。」個頭嬌小,是一名長相很可愛的學員A說道。
「但是,身為女生,身高最好不要太高,不然會嫁不出去。」針對她的發言,另一名學員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同學也針對五官、髮型和體態等等給了不同的回饋。討論的最後,老師給了同學幾分鐘的時間沉澱,然後為這場討論做了一個收尾。
「好像不管身為女性或是男性,都會有一個應該要有的樣子。比方女生最好要瘦瘦的,臉型小小的,但男生卻最好壯一點,當自己不符合這些期待,就好像整個人都被否定了。」
課程結束後,我和幾位學員一起等電梯。
「突然覺得,思想有點受到衝擊。」其中一名學員有感而發,「上大學後,我決定要減肥,還存錢去割雙眼皮,我一直覺得這是做自己的表現,現在我也不確定這是因為我真的想這樣,還是為了符合社會大眾對女生的期待。」
好像某些時刻,所謂的「做自己」,其實不是那麼的「做自己」。如果,不曾想過那些想要的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那樣的做自己不過是虛有其表。
做自己這件事涵蓋了很多事情,比方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犒賞自己等都都能算是做自己的表現。
這堂課讓我想到我曾和朋友的一段討論,某次,我和朋友討論是否要做全身的除毛。在我們的觀念,都覺得除毛後會比較美觀,夏天就可以自在地穿短裙或短褲,經過那堂課之後,我才意識到,我想除毛的這個念頭,是受到社群媒體,也就是社會大眾的影響,讓我覺得沒有體毛會比較好看,也是比較受人喜歡,也就是說,我想除毛並不是因為「我自身的需求」,而是社會的需求。可笑的是,當我計畫存錢做雷射除毛的時候,我心裡想的是,不管家人會怎麼想,我就是要做自己,我一定要做這件事。
我從未想過,淪為美其名的做自己,那些「我想要」是回應誰的期待?我的?還是這個社會的期待?
當整個世界都裝睡,做自己不過是場美夢,是時候喚醒自己了
心理學有一個這樣的理論「睡眠者效應」,說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可能會記得某個觀念,但卻忘記了這項資訊是誰說的,又是怎麼聽來的。說白一點,就是洗腦。這種心理現象可怕之處在於,人們很可能永遠都不會質疑或反思自己的想法來源,就這麼稀里糊塗地相信這些訊息。
網路上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你永遠都叫不醒裝睡的人。」當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人都裝睡,也就是,當每個人都成為社會期待的睡眠者,那做自己不過是一場空有其名的美夢。
「我想說的是,想要自己變得更好,這是很正常的想法。但也許,我們可以停下來,思考一下那個想要『變得更好』背後是我們真正的需求嗎?還是因為受到他人或主流文化的影響才這麼想的。」在課程中,老師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那麼要如何區別自己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想要,還是為了回應主流文化或社會的期待,而出現的想要?
在這種時候,我們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 這個社會通常會怎麼看到我想成為的那種人?
- 我是怎麼看待現在的自己,還有理想中那個自己?
- 我想要成為的樣子,那個樣子對我來說,意義是什麼?
要讓自己完全不受主流文化或是社會的影響,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至少「真正了解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這件事還是可以做到的,最重要的是,一旦開始更認識自己一點,也就離真正的做自己更加靠近一點。
如果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那要如何真正的做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