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的「做自己」:那些被社會期待的「男孩」、「女孩」,我想說的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靠能力,靠的是我們的選擇。」—《哈利波特》
圖源:PEXELS

圖源:PEXELS


最近上了一個課程,老師帶領同學一起反思這個社會對男女所賦予的期待。老師一改輕鬆的態度,表情變得十分認真。

「我想邀請同學想一下,身為女性和身為男性的時候,自己會覺得自己應該要有什麼才是好的。」

同學的討論十分熱烈,相繼給予了不同的回應。

「如果我是男生的話,我會希望我的身高很高。不然,我一定會很自卑。」個頭嬌小,是一名長相很可愛的學員A說道。

「但是,身為女生,身高最好不要太高,不然會嫁不出去。」針對她的發言,另一名學員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同學也針對五官、髮型和體態等等給了不同的回饋。討論的最後,老師給了同學幾分鐘的時間沉澱,然後為這場討論做了一個收尾。

「好像不管身為女性或是男性,都會有一個應該要有的樣子。比方女生最好要瘦瘦的,臉型小小的,但男生卻最好壯一點,當自己不符合這些期待,就好像整個人都被否定了。」

課程結束後,我和幾位學員一起等電梯。

「突然覺得,思想有點受到衝擊。」其中一名學員有感而發,「上大學後,我決定要減肥,還存錢去割雙眼皮,我一直覺得這是做自己的表現,現在我也不確定這是因為我真的想這樣,還是為了符合社會大眾對女生的期待。」

好像某些時刻,所謂的「做自己」,其實不是那麼的「做自己」。如果,不曾想過那些想要的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那樣的做自己不過是虛有其表。

美其名的做自己,那些「我想要」是誰的期待?

做自己這件事涵蓋了很多事情,比方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犒賞自己等都都能算是做自己的表現。

這堂課讓我想到我曾和朋友的一段討論,某次,我和朋友討論是否要做全身的除毛。在我們的觀念,都覺得除毛後會比較美觀,夏天就可以自在地穿短裙或短褲,經過那堂課之後,我才意識到,我想除毛的這個念頭,是受到社群媒體,也就是社會大眾的影響,讓我覺得沒有體毛會比較好看,也是比較受人喜歡,也就是說,我想除毛並不是因為「我自身的需求」,而是社會的需求。可笑的是,當我計畫存錢做雷射除毛的時候,我心裡想的是,不管家人會怎麼想,我就是要做自己,我一定要做這件事。

我從未想過,淪為美其名的做自己,那些「我想要」是回應誰的期待?我的?還是這個社會的期待?

當整個世界都裝睡,做自己不過是場美夢,是時候喚醒自己了

心理學有一個這樣的理論「睡眠者效應」,說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可能會記得某個觀念,但卻忘記了這項資訊是誰說的,又是怎麼聽來的。說白一點,就是洗腦。這種心理現象可怕之處在於,人們很可能永遠都不會質疑或反思自己的想法來源,就這麼稀里糊塗地相信這些訊息。

網路上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你永遠都叫不醒裝睡的人。」當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人都裝睡,也就是,當每個人都成為社會期待的睡眠者,那做自己不過是一場空有其名的美夢。

「我想說的是,想要自己變得更好,這是很正常的想法。但也許,我們可以停下來,思考一下那個想要『變得更好』背後是我們真正的需求嗎?還是因為受到他人或主流文化的影響才這麼想的。」在課程中,老師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那麼要如何區別自己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想要,還是為了回應主流文化或社會的期待,而出現的想要?

在這種時候,我們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個社會通常會怎麼看到我想成為的那種人?
  2. 我是怎麼看待現在的自己,還有理想中那個自己?
  3. 我想要成為的樣子,那個樣子對我來說,意義是什麼?

要讓自己完全不受主流文化或是社會的影響,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至少「真正了解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這件事還是可以做到的,最重要的是,一旦開始更認識自己一點,也就離真正的做自己更加靠近一點。

如果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那要如何真正的做自己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做自己有幾層意義和省思: 一則, 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自己。 本質好的人,勿忘本性做自己,本質不好的人,做自己,害人害己。 二則, 「好像不開心的都稱為不是做自己,而開心的才能叫做自己!?」 再則, 生活環境學校、家庭、職場,因應不同場景,必然產生不同言行作為。 人本做自己,何來尋思做自己? 像貓追自己的尾巴。
日鞠-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7/03
夜雲 你提到的第一個觀點很有意思,我以前沒有想過耶,確實如果本質不好的人,如果還鼓勵他們做自己,那反而不是好的事情
avatar-img
日鞠的沙龍
19會員
18內容數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接觸人群,為了生活耕耘。我們努力不是為了被這個社會改變,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保護當事人的個資,內容提及的人物均已做適度修改與匿名處理。)
日鞠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08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瞭如何破除限制性信念,以提升顯化成功的機會。透過反推練習、自我肯定以及接納不安等方法,讀者將學會如何辨認和改變負面信念,從而擺脫舊有的觀念限制。無論是從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是對成功的自我懷疑,這些方法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步驟來促進自我的成長與自由。
Thumbnail
2024/08/08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瞭如何破除限制性信念,以提升顯化成功的機會。透過反推練習、自我肯定以及接納不安等方法,讀者將學會如何辨認和改變負面信念,從而擺脫舊有的觀念限制。無論是從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是對成功的自我懷疑,這些方法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步驟來促進自我的成長與自由。
Thumbnail
2024/08/08
本文探討顯化的概念,結合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其背後的運作原理,包括自證預言、鏡像神經元及量子能量等理論。我們也討論了為何顯化可能失敗的原因,如限制性信念與習得無助,並提供提升顯化成功率的實用建議,幫助讀者理解如何有效實現自己的願望。
Thumbnail
2024/08/08
本文探討顯化的概念,結合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其背後的運作原理,包括自證預言、鏡像神經元及量子能量等理論。我們也討論了為何顯化可能失敗的原因,如限制性信念與習得無助,並提供提升顯化成功率的實用建議,幫助讀者理解如何有效實現自己的願望。
Thumbnail
2023/11/05
兒童會為了生存,會選擇壓抑對雙親的敵意。
Thumbnail
2023/11/05
兒童會為了生存,會選擇壓抑對雙親的敵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靠能力,靠的是我們的選擇。」—《哈利波特》
Thumbnail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靠能力,靠的是我們的選擇。」—《哈利波特》
Thumbnail
回想看看,有多長時間沒有關掉手機濾鏡、來到鏡子前,細細看著那些腦海中定義著不好看、不喜歡的自己,對她說聲:「妳很漂亮,這樣的妳很棒。」
Thumbnail
回想看看,有多長時間沒有關掉手機濾鏡、來到鏡子前,細細看著那些腦海中定義著不好看、不喜歡的自己,對她說聲:「妳很漂亮,這樣的妳很棒。」
Thumbnail
許多人說身為女性,總是在不同的角色中尋找自己,找不到就從這個角色跳到另一個角色,卻發現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可以讓自己不要再迎合他人的期待,到底這種環境氛圍是如何造成的呢?有可能突破傳統的框架而真正活出自我嗎? 「吃飯要有坐相,不然以後嫁不出去。」 「女生多少要學會煮菜,不然以後沒有人要娶妳。」
Thumbnail
許多人說身為女性,總是在不同的角色中尋找自己,找不到就從這個角色跳到另一個角色,卻發現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可以讓自己不要再迎合他人的期待,到底這種環境氛圍是如何造成的呢?有可能突破傳統的框架而真正活出自我嗎? 「吃飯要有坐相,不然以後嫁不出去。」 「女生多少要學會煮菜,不然以後沒有人要娶妳。」
Thumbnail
「我只希望能夠成為我自己。」 長大後發現,好好地做自己這件事,竟然是許多人用盡全力去追求的事物。然而,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做自己會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呢?
Thumbnail
「我只希望能夠成為我自己。」 長大後發現,好好地做自己這件事,竟然是許多人用盡全力去追求的事物。然而,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做自己會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呢?
Thumbnail
「不是不在乎別人的想法,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在乎」是指「在乎別人的想法,但是不再認為別人應該要尊重或認同我們」
Thumbnail
「不是不在乎別人的想法,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在乎」是指「在乎別人的想法,但是不再認為別人應該要尊重或認同我們」
Thumbnail
最近我跟我朋友在討論打扮這件事情,我朋友對打扮的看法,大部分還是圍繞在“打扮是在迎合父權審美這件事情”,並說“只是討好自己”的說法是在自欺欺人。
Thumbnail
最近我跟我朋友在討論打扮這件事情,我朋友對打扮的看法,大部分還是圍繞在“打扮是在迎合父權審美這件事情”,並說“只是討好自己”的說法是在自欺欺人。
Thumbnail
前一陣子在討論性感究竟能否培力的時候,有人解讀我的文章是“外表就像鏡中花一樣脆弱,所以充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事實上,確實不少長輩都會勸年輕人要趁年輕多學習多充實自己,並且認為自己的知識涵養才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Thumbnail
前一陣子在討論性感究竟能否培力的時候,有人解讀我的文章是“外表就像鏡中花一樣脆弱,所以充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事實上,確實不少長輩都會勸年輕人要趁年輕多學習多充實自己,並且認為自己的知識涵養才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