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一個拿寫作來表現自我的人。對我而言,我當然認為作品會對他人產生影響。但這並不是說,我寫作是為了取悅讀者。我希望自己如實寫作,既不是為了討好別人,也不是爲了孤芳自賞地取悅自己。——摘自《寫出我心》
寫作是思考可視化,透過寫作,我們能讓自己的所思、所想被看到,並對他人產生影響。對我而言,寫作不是為了取悅自己或讀者,而是想要通過寫作,讓某些微小、善良的事物被看到,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一點。
誠實的說,我並不喜歡寫作,但我認為寫作與書寫是重要的,尤其在人人是自媒體的時代裡,擁有圖文能力,就等於擁有槍砲。
記得,我曾經去參加一個基金會執行成果報告,該基金會提供資金讓協會或各單位去進行慈善計畫,在成果報告當天,有個女社工(社會工作者)在台上報告到哭出來,因為,她提到,她沒辦法繼續拿到補助款,孤兒院必須要關閉,裡頭的孩子不知何去何從。
她哭的原因,是因為她看到其他人的報告呈現出量化與質化成果,而非單純的質化成果,舉例來說,她說陪伴會讓孩子感到被關懷,能夠改受到愛,但是其他的單位,可能會具體寫出陪伴幾小時,以及孩子寫的小卡、問卷、回饋。
她提到,這些協會引入具備商業思維的人進來,但缺乏對社會結構性理解,可能未必真的做得有比她好…除非她展現出來,否則台下的人是沒辦法理解的,這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是讓我進入商業領域的主因,我想知道——要如何有效的溝通。
因為,我認為要改變,所謂的結構性問題,是必須獲得他人的支持,而通常只有在,對方認為這件事對自己而言,很重要、必須改變,才會支持,那麼,如何讓人理解,這件事與他有關,就需要溝通。
溝通的底層概念是思考結構化,把原先在腦內的思考,整理成有主題、觀點、論述的話語,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曾說過,寫作是在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結構,展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意思是,將思考按一定溝通邏輯、整理成清晰明白的文字——把腦中零散碎片化的知識點,結構化過程。
換言之,練習寫作等同練習溝通力,練習寫作等於練習領導力。所以,無論我是否喜歡寫作,都會練習寫作。
我寫作的目的與《寫出我心》的作者娜塔莉有點像,我寫作不是為了取悅自己或讀者,而是想要通過寫作,去影響周邊環境,比如,讓某些微小、善良的事物被看到,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一點,因為,我就生活在環境當中,它好我就好。
當年念研究所選擇論文題目時,剛好碰上社工的價值被質疑,我選擇去訪談社工的典範人物,去了解過去,典範如何打開僵局,甚至將社工帶入醫院體系中…當年有社工對我說,那位典範人物的故事,支持她繼續做社工,因為在吵雜聲中,她看到了做社工的意義。
我很感謝對方的回饋,因為,那刻我懂了,有些故事是具有力量的,而那是我想要寫的。
行動指引:
這次沒有報名寫卡成文營,下次我要報名,讓我的寫作表達能力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