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義者一般指那些只考慮讓自己得益(至少是利大於弊)而不照顧自身以外的利益的人,他們即使會考慮後者,也是因為要弄清後者如何影響前者,而非真心為了滿足後者。另一方面,助人行為一般指那些實際上能滿足自身以外的利益的行為(至少是利大於弊),不管這些行為怎樣影響自身的利益(或是沒有影響)。
對利己主義者的一般看法是,他們不太可能作出助人行為;反過來說,作出助人行為的人一般不會被視為利己主義者。然而,依據本文對利己主義者和助人行為的理解,這些一般看法卻很可能只是刻板印象。本文將嘗試列舉一些助人行為能滿足利己主義者的情況。
首先,某些助人行為也可以是利己的。即使利己主義者不照顧自身以外的利益,可是也不見得他們會刻意損害那些利益,因此不管是否巧合,以利己為出發點的行為還是有可能幫助他人的。比方說,一些富豪在各地捐款給有需要的組織、團體或地方,縱使這對他們而言(假使他們從利己的角度出發)這本質上其實很可能是為了替自己作宣傳以改善自己的形象及人脈,這些行為本身仍然是助人行為。
其次,即使某些行為會持續損害自身的即時利益,卻能增加對自身的長遠利益的保障程度和得到保障的機會。對利己主義者而言,這些看似利人損己的行為實質上是替自己買保險,目的則為寄望萬一自己深陷險境而難以自救時,曾被自己幫助過的人會反過來幫自己一把。雖然這類保險與一般的保險都同樣不可能給予絕對的保證,但利己主義者也不會僅因如此而不買這些保險,正如我們也不會僅僅因為一般的保險並無絕對保證而不買它們。
當然,如此一來,當這些利己主義者持續作出利人損己的行為時,它們卻顯得充滿計算,因為保險的本質就是透過持續小量犧牲即時的利益來降低難以逆料的險境對自身造成的損害,從而增加對長遠的利益的保障(嚴格來說都是其期望值)。正如一般人在買保險時大多會作出深思熟慮的決定以保障自身利益,利己主義者作出利人損己的行為時一般也會機關算盡。相反,利他主義者作出的助人行為一般都較少複雜的盤算,因為他們的集中力主要都投放在自身以外的利益,只要它們不會損害自身作出助人行為的可持續性就行。
另一方面,正如一窮二白、危在旦夕、自認意外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或不相信保險的人一般會對保險避之則吉(除非他們打算詐領保險金),一個自認沒甚麼能力作出利人損己、一個已身陷險境、一個自認永遠都不需要別人幫忙、或深信人性極端險惡醜陋的利己主義者也是不會作出甚麼利人損己的行為的,除非他們打算用小恩小惠騙取別人大量的同情。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如何用比上述的刻板印象更為可靠的方法以判一個人是否利己主義者?以下為一些啟發法(愈符合以下的條件便愈大機會是利己主義者):
1. 曾作出為數不少的損人利己的行為
2. 幾乎從不作出任何助人行為
3. 幾乎所有助人行為都兼為利己,甚至其利己的程度高於助人的程度
4. 幾乎所有利人損己的行為都顯得充滿計算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這些終歸只是啟發法,我們便不應僅僅依靠它們便作出任何最終的判斷,雖然以此作出初步的判斷倒是合理的(箇中分別在於是否認為判斷可能有錯)。
利己主義者的助人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KL2的沙龍
5會員
27內容數
KL2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我一直嘗試練習的無條件傾聽,假如我有天變得不太用心也能輕易「聽見」對方的深層恐懼和真實需要,我會否反而變得不那麼用心傾聽對方?是否真的清楚「聽見」對方的內心固然重要,但有多用心去傾聽往往更為重要,我愈是因為不用心也能清楚「聽見」這一切便不用心去聽,我反而愈是和真正的無條件傾聽背道而馳。
2025/04/28
我一直嘗試練習的無條件傾聽,假如我有天變得不太用心也能輕易「聽見」對方的深層恐懼和真實需要,我會否反而變得不那麼用心傾聽對方?是否真的清楚「聽見」對方的內心固然重要,但有多用心去傾聽往往更為重要,我愈是因為不用心也能清楚「聽見」這一切便不用心去聽,我反而愈是和真正的無條件傾聽背道而馳。
2025/01/02
為人設想可以從舉手之勞開始循序漸進,並且不一定是為對方做甚麼,因為不輕易介入別人的事也可算是為人設想的一種方式。不過,為人設想這種用心並非總會利人利己,而且有些為人設想的行為還是要付出一些微小的代價。可是我在付出時不太想強調自己在施恩,畢竟這種程度的為人設想對我來說比較像是自然的條件反射。
2025/01/02
為人設想可以從舉手之勞開始循序漸進,並且不一定是為對方做甚麼,因為不輕易介入別人的事也可算是為人設想的一種方式。不過,為人設想這種用心並非總會利人利己,而且有些為人設想的行為還是要付出一些微小的代價。可是我在付出時不太想強調自己在施恩,畢竟這種程度的為人設想對我來說比較像是自然的條件反射。
2024/08/06
雖然「假如人人都這樣做,便會怎樣怎樣」這種話有多適用,恐怕並非只看絕大部分相關人士的能力和意願,可是單是這兩個維度已經足以說明這種話並非放諸四海而皆准的黃金定律,反而是需要針對個別情況作出具體分析後才能決定這種話到底有多適用。
2024/08/06
雖然「假如人人都這樣做,便會怎樣怎樣」這種話有多適用,恐怕並非只看絕大部分相關人士的能力和意願,可是單是這兩個維度已經足以說明這種話並非放諸四海而皆准的黃金定律,反而是需要針對個別情況作出具體分析後才能決定這種話到底有多適用。
你可能也想看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

前幾天在方格子的自我成長板塊裏逛文章的時候,看到有格友提到善良的人好像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和處境,甚至還會被利用,本來是用心良意,卻讓人頻頻失望,這種感覺換誰都不好受。為了避免自己受傷,甚至很多原本善良的人,都開始選擇了不作為,只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前幾天在方格子的自我成長板塊裏逛文章的時候,看到有格友提到善良的人好像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和處境,甚至還會被利用,本來是用心良意,卻讓人頻頻失望,這種感覺換誰都不好受。為了避免自己受傷,甚至很多原本善良的人,都開始選擇了不作為,只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那在這裏首先,先感謝閒人的〈你不覺得嗎?人太善良了所以才會被傷害〉這篇文章提到關於善良的内容,切入點很令人深思,也是當代很多人面臨的問題:「害怕善良,但又向往善良的社會」。如果大家好奇這個中原因,請去讀讀這篇文章,你會知道該怎樣做,才能走出這個怪圈。
那今天阿玉想談談關於自我和自私的區別,也正好這幾

那在這裏首先,先感謝閒人的〈你不覺得嗎?人太善良了所以才會被傷害〉這篇文章提到關於善良的内容,切入點很令人深思,也是當代很多人面臨的問題:「害怕善良,但又向往善良的社會」。如果大家好奇這個中原因,請去讀讀這篇文章,你會知道該怎樣做,才能走出這個怪圈。
那今天阿玉想談談關於自我和自私的區別,也正好這幾
在你的生活經驗中,是否會有見義勇為,想拔刀相助的時刻呢?如果答案是「當然」、「很常啊」的話,很開心能在這裡與你相認,因為我們都是助人愛好者。
助人第一要領,就是不要助人⋯⋯
在你的生活經驗中,是否會有見義勇為,想拔刀相助的時刻呢?如果答案是「當然」、「很常啊」的話,很開心能在這裡與你相認,因為我們都是助人愛好者。
助人第一要領,就是不要助人⋯⋯

第一類是索取者,這種人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他們喜歡索取多過於給予。第二類是互利者,他們喜歡公平,別人怎麼待我,我就怎麼待他。第三類給予者,他們樂於貢獻,並關心別人的需求。如果要問哪種人最容易爬到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哪種人又容易落到底層,令人驚訝的是兩個答案都是給予者!

第一類是索取者,這種人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他們喜歡索取多過於給予。第二類是互利者,他們喜歡公平,別人怎麼待我,我就怎麼待他。第三類給予者,他們樂於貢獻,並關心別人的需求。如果要問哪種人最容易爬到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哪種人又容易落到底層,令人驚訝的是兩個答案都是給予者!

效益主義、康德式義務論,以及麥金泰德行論,是台灣分析應用倫理個案或議題時的三大主流理論,因此只要掌握這三者,你就看得懂大多數的應用倫理學論爭,甚至也足以參與分析流程。

效益主義、康德式義務論,以及麥金泰德行論,是台灣分析應用倫理個案或議題時的三大主流理論,因此只要掌握這三者,你就看得懂大多數的應用倫理學論爭,甚至也足以參與分析流程。
利己並不是只想到自己,有時多為別人著想,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利的判斷;而利他也常涉及個人道德衝動(動機面),又或是事後心中會有暖暖的感受(結果面),因此也還是有點利己的味道。那到底什麼是利己,什麼是利他?
利己並不是只想到自己,有時多為別人著想,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利的判斷;而利他也常涉及個人道德衝動(動機面),又或是事後心中會有暖暖的感受(結果面),因此也還是有點利己的味道。那到底什麼是利己,什麼是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