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也有九成靠傾聽,你是如此專注地聆聽周遭的環境,以致那環境盈滿你的身軀,因而當你提筆寫作時,它便一發不可收拾地從你體內流瀉而出。如果你能捕捉周遭真實的一切,你在寫作時便不需要其他的東西了。——摘自《寫出我心》
大多數人以為寫作需要練習的是架構、文筆,其實,寫作9成靠傾聽,當我們放下自身意念、大腦評價,放鬆身體,將感知打開 ,專注傾聽外在事物,讓周圍的一切包圍著自己,當要下筆時,文字會自然地流暢而出。
1. 無論學習任何事物,最開始的學習的都是傾聽
之前聽吳軍老師的寫作課,他提到從害怕寫到開始寫,第一步是,寫觀察日記,寫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觀察到的事物書寫出來,舉例,孩子到動物園,拍了一張照片,觀察這個動物長得如何、為什麼嘴巴長長的……
這讓我回想起寫論文的過程,論文是研究者帶著問題意識去找答案,可以說整篇論文是研究者回答內心問題的產物,有些研究生會試圖去尋找問題,可是問題不是找出來的,而是來自於觀察。
當我們仔細觀察一件事物,發現他與自己所想不同,會自發性的產生好奇心:咦?為什麼會這樣?
這個好奇心帶來一連串的問題,等到把問題回答完,論文也就完成了,換言之,寫論文重要的,也不是文筆或學術涵養,而是放下自己的意念與評價,去觀察這個世界,因為只有敞開心胸傾聽,才會產生好奇心,而好奇心才會帶來問題。
開頭寫道,無論任何事物,最開始的學習的都是傾聽,是因為,我發現——
斷捨離也是如此,斷捨離是透過整理物品獲得想要的生活方式,作者山下英子在做捨棄之前,第一步是,認清物品現狀,了解有多少物品,以及有多少空間,而非貿然地開始整理,這個動作是傾聽,觀察外在的的狀況。
圖解也是如此,圖解是透過整理文字將文本重要的主題展現,圖解在做信息分揀以前,第一步會把所有的文字都放在檯面上觀看,而非貿然地套用思考框架切割文本,這個動作是傾聽,傾聽作者最原初的意思。
刻意練習也是如此,刻意練習是透過掌握專家的心理表徵學習事物,刻意練習著重的不在反覆練習,而在於透過練習去理解專家為什麼會這麼做,這個動作是傾聽,放下自己的判斷,去理解專家的想法。
攝影也是、寫作也是、學簡報也是... :)
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學習高手,傾聽是必備技能。
2. 傾聽也能用自己身上
會不會好奇,為什麼《寫出我心》的作者,會提出自由書寫,毫無保留的把內心所見、所感都寫出來,這些正是所謂的,帶著自身評價去看待外在事物啊。
在幾次自由書寫後,我發現當具體看到自身意念與大腦評價後,理解到「原來我是這樣想的」,有個對照組,才有辦法去觀察現實是不是真的如此,或者看別人怎麼理解同樣的事情,然後,發現結果與自己所想的不同,就重新做觀察。
在反覆經歷上述過程,我能感受到,越是清楚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越能夠調整自己,去觀察外在。
當然這是我的個人經驗,不一定對,供參考。
行動指引:當沒有寫作題材時,可以寫觀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