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此文,紀念過去掙扎的自己。
自中學以來,我就深刻地體驗到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
當然像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曾經有年少輕狂的時候,幼時的我,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世界是一部小說,自己是唯我獨尊的主角,沒有辦不到的事、完不成的目標,那也是我人生中唯一用得上「驕傲」作註解的時刻。
然而升上國中以後,所謂「優秀」,於我而言實在是一個難以達成的詞彙。
我考上了一間頗負盛名的私立國中,高中又上了第一志願。並不是在炫耀什麼,倒是覺得緣分這般安排,是要叫我對功名死心了。一路走來,在我眼中,身邊的人總是比自己更優秀。雖然心中優秀的定義是模糊不清的,但不妨礙我承認他們無疑是比我更接近「優秀」這個定義的人們。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裡總免不了比較,人人都比,畢竟在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同學和朋友這兩個名詞背後的隱含意義就是未來社會上的競爭者。書唸得好已經成為基本,學幾個如小提琴、鋼琴、長笛等等才藝,好叫機會來時狠狠出一把風頭;課業閒暇時考個多益托福高分(是的,國中的時候)、比個幾場全國競賽拿前三名的大有人在。教書育人的學院硬生生地成為資本主義角逐的擂台,而家境平庸的我自然就成為擂台上最先出局的砲灰。
我感激父母辛勤賺錢,只為供我上資源更好的私立學校,但是當第一次公布成績的時刻,我的自信至此不復留存。太多太多人先修過課程、學過五花八門我不會的才藝、見識過世界各國我沒見過的風景,才國中,就讓我明白課本上的階級差距。我想,他們是未來的棟樑,我頂多只配做雕梁畫棟一邊的斷壁殘垣,好襯托何謂「優秀」。雖然看開了,但我也曾經沮喪不平過,曾在班上大言不慚地談論過夢想,還記得那時無知的我說:「我想當醫生!」卻被一旁的同學嘲笑:「你連外科手術的英文都不會拼,當什麼醫生?」我沒有再說話,因為他們是對的,那才是「優秀」,我心知肚明。意識到我並不優秀,那一刻內心的角落好像被什麼給腐蝕了,只剩下一點糊糊的、不服輸的爛肉。
從此我懂了,大人們畫的、那一塊完美的夢想藍圖是屬於他們的。我也沒想和他們爭,在那六年裡我一直爭不過,早該放下了。我學會在一成不變的人生軌跡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角落,開始變得佛系,看淡成績或其他可以佐證「優秀」的東西,尋找不用功成名就也能讓自己滿意快樂的生活。我看了更多書、開始爬山,嘗試發掘更多我感興趣的事物,發現成為沒那麼有成就的一個平凡的人沒有原先想的這麼不好,反而有一種獨有的恬淡自適。
記得有一次,室友看我選修了哲研所的課程,納悶地問著,話語間有許多不解。我明白多數人修課偏好以逸代勞,並不為她的疑惑感到意外,有的時候我不理解她們對於化妝品、追星等等的瘋狂,就像她們不理解我小眾的私人喜好一樣。與往常不同(平時我總是懶得解釋,嘻嘻哈哈幾句便翻過篇了),我難得認真地回應她:「覺得有趣吧,或許活在地球上、成為人類只有這麼一輩子,我想思考一些只有身而為人才能思考的東西。」她似乎並不接受我這番有些深奧的言論,或許這些並不在二十出頭的花季女孩所關心的範疇裡,胡亂說幾句「幹嘛想這麼多」便輕輕揭過,對她來說,像清風拂過春水,只起了一點漣漪就平復如初。
但是這些想法,對我來說就像心底的驚滔駭浪,總是不自主地陷入那些思想,似將溺未溺之人。我已經失去我驕矜自滿的歲月、失去身為一個青年應有的拚勁,只是單純地想、無邊無際地想,冀望能在廣闊無垠的思想汪洋中,做一葉安穩漂盪的扁舟,隨遇而安即可。
如同笛卡兒所言:「我思,故我在。」而今,只是想在這個庸庸碌碌的俗塵中,找到一個能安穩思索、令自我安在的一個小角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