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期中考剛過,有趣的是,朋友小孩的考試成績,通常我們也可以在臉書版上看到。
像是媽媽不敢明說的欣喜:
「啊~ 寶貝國語100,數學95,英文100,數學可惜錯了一題沒有滿分,他很難過,小小玻璃心,我還安慰他沒關係,下一次不要粗心就會滿分了….。」
或是哀嚎:
「孩子帶回來幾張7x分數的試卷,天啊! 是我太忙於工作了嗎? 我是不是太不注意他了? 」
通常看到這種貼文,我第一個不是想到我那低年級時考過不只一次十幾分,或是不肯寫考卷讓我氣的半死,到現在三年級才被判別疑似學習障礙,仍常常流連於不及格邊緣的兒子,我想起的是我自己的成長過程還有我父親在軍中的經歷。
童年時期我也是個常常考100分的孩子,如果沒有考到前三名,我會不敢回家,但是不知為何到了青少年時期有了180度轉變。在高中,我的英文程度卻還停留在國中,可能是老師教的太古板了? 還是在高中課堂中我的靈魂會自主飄走? 總之英文這個科目我再也沒考超過30分。
在我那個年代還有所謂的大學聯考,記得第一次我英文考18分,重考一年,第二年只有多了幾分吧,但是我總共考了三年仍是沒有考上大學,這在老一輩的觀點裡是件很見不得人的事,我的父親為此很生氣,他整整有一年不和我講話!
在台灣走不通的求學路,輾轉我到了美國求學,那時候覺得死定了,沒想到一年後,我卻是學院裡少數幾位通過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最高級測驗可以正式修美國人大學英文課程的外國學生,那意謂著我終於可以轉學到四年制大學順利地拿到我這在台灣怎麼樣也拿不到的文憑。
我還記得當時打開成績單,看到「PASS」這四個單字時,我都快哭了,回宿舍馬上用英文寫了封長長的家書給父親告訴他這個好消息,在那個手機不普及,打通國際電話要抱著一大桶quarter (0.25美元)走去轉角的公共電話一直手忙腳亂的投著,邊聴著話筒裡的硬幣一直「扣、扣、扣」落下計費著,趕緊加快速度講很怕錢不夠的年代,為了省錢我大多只能寫信回家,只是這一次我刻意使用了英文。
據說隔著海洋的父親,讀完了那封英文家書,知道我終於朝向唸大學之路邁進,也哭了。
在我從小的印象中,我以為父親的英文程度應該是優秀的,因為他退伍後在外商工作,有許多外國友人,看起來他溝通無礙,一直到等我長大為人母了,和他聊起過往,我才知道原來事情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父親今年92歲,1949年隨軍校來台,是台灣最後僅存少數的老兵之一。他曾經是一名負責飛機維修的機械官,在823台海戰爭最緊急情況之時,他是桃園機場主要帶隊維修近100架F86戰機的無名英雄,當時F86被美軍連夜沒有經過正式交接送來救援的,在場除了父親,沒有其他人看得懂F86英文Manual,全靠他一人漏夜翻譯與指導維修。
你會覺得奇怪,軍校出生的,其他人難道沒有學英文嗎?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士官兵大多沒讀什麼書,就算父親是軍官,但學校也沒有什麼好的師資和工具可以讓學生有系統學習,改善他英文的關鍵是他曾經有機會和美國技師一起比手畫腳修飛機,而且有機會爭取到兩次出國受訓。
美援時代,每個基地美軍會派兩個技師前來協助,父親抓緊每個機會學習,不只學技術也學英文
為此,父親其實很自卑,因為他曾經是被飛行學校淘汰的學生,他自認素質上和被錄取的飛行員差人一等,並且他也沒有正式好好學過正統有文法的英文,雖然他努力把握每一次自學和進修的機會,甚至出國回來成為教官,但仍是深深的自覺得不足。
據他說,那時候他們講的是GI English,意即 Government Issue English,那是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美國軍中特有的口語,多數為專有名詞,還有較粗俗的俚語,屬於軍中較中下層的溝通方式。要準備出國前半年,對口美軍基地送來一些英文書籍還有軍方錄製的GI English 錄音帶,然後在出發前一個月考試,就這樣為了想要得到這難能可貴的機會,父親自修並通過考試,成為當時極少數從台灣被送去美國學習的種子學員。
父親40幾歲時,他決定退伍轉到民間亞洲航空公司工作歷練,當時上司看到他的履歷希望他能接「Contract Manger」的職務,專門負責去各國談維修合約,但是最終他因為自己英文沒有達到商業談判的水準且不夠正式,只能主動放棄。
每次講到這段回憶,父親總是有些遺憾的説:「要是我那時有自信、有能力接下那份工作,我就發達了,生了你們也可以給你們更好的環境唸書或是至少留下一、兩橦房子…..。」
聽完我不禁莞爾,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安慰他:
「老爸呀,你已經在那最有限的環境中,做到了極限,並且,用那僅有一點點的資源和世界接軌,發揮所學,貢獻國家了。在我們眼中,您已經發達了!更何況您的女兒的英文也不再是18 分,您送給了我最好的嫁妝是態度和工具,它珍貴無價,就算您的起步是GI English,就算您沒有拿到您認為的好工作,又如何?」
故事寫到這,最近常常教養孩子崩潰到有一堆媽媽經的我突然有兩個感想:
1. 學習勝在自主,而非填鴨
有心的孩子,給他18分的資源,他也會努力長成180分,還沒有找到目標的孩子,給他180的資源,他也只會表現出18分的樣子。或許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標、激發他學習的興趣,遠勝於刻意幫他創造優質的環境。
2. 走出去,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
父親在軍中持續學習,或許是這股“自認不足的態度”驅動了他,40歲時毅然決定走出軍中,看到外面更廣大的世界,因此展開了他的再學習之路,不只是英文,他的學習一直到90+ 的今天未曾停止。
而我自己在20歲時離開溫室,才理解原來沒有被遮蔽的花朵,要真的拼了命才能存活。我的分數,是自己的,不是給別人看的,只有我自己,才可以定義自己的樣子。
它當然重要! 我也是會在意,但是人生的考試不只有這一次,我的父親用 GI English 的故事告訴我,英雄不怕出身低,所有的學習都將有派上用場的一天,就如同他當年雖然當不了飛行員,但是卻在台海對戰的後勤團隊以及教學上,貢獻了他極大的能力。
我很喜歡火星爺爺的一句話:
「如果你每一次都把限制當起跑點,有一天就會走到無法想像的遠方。」
不管孩子是70分或是100分,每一次考試完畢都可以重新歸零當成一個新的起跑點。用平常心把考試當成一個定期檢視孩子學習狀況的關卡,不要被一時的卡關或得分所牽制,比分數更重要的是想辦法激發他持續前進的動力,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就像是當年從天空出任務回來的那些F86,不管它有沒有受傷,父親都要重新檢視它的狀況,維修保養並加滿油,再揮著旗子,送上最大的祝福讓它重新出發。
或許下次您也可以試試看,用不同的思維去看待孩子每一次的成績。
用句點的思維,我們看到的只是考試的分數;用起點的思維,我們將看到的是孩子的無限可能。
父親在當年的空軍機校裡成為飛機維修教官,並持續協助每一次美國來的講師做教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