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藥都是毒藥,妳給他吃藥,這樣好嗎?」
「我讓我的孩子吃藥,這樣好嗎?」這樣的問句,不用你/妳問,作為母親,連我自己都在心裡問過自己超過365遍。
今天是2022年12月2日,恰巧在去年今天,我帶我的孩子Jensen轉診到台大兒童醫院,已經過了365天。那天在與兩位醫生深談後,我拿著醫生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的診斷書和藥單,接受了讓Jensen開始吃ADHD藥物的選擇。從那一天開始,我沒有一天停止問過我自己:
「我讓他吃藥,這樣好嗎?」
Jensen現在國小三年級,他吃的是中樞神經用藥「利他能」,也就是俗稱的專心藥,用意是幫助大腦釋放多巴胺,協助穩定他的行為,幫助專注,在該學習時的時候可以學習。做為一位深度研習自然療法和推崇中醫調理養生之道的母親而言,選擇讓孩子接收服用刺激中樞神經的用藥,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回想從Jensen 8個月大時因為肌肉低張還無法翻身而就醫、二歲多時發現較同齡遲緩與語緩、期間不間斷的持續早療復健、到進入國小一年級時還是有認知困難和學習障礙,外加上確診ADHD,一直到現在8歲為止,連同門診、檢查、評量與早療復健,我們已經去了醫院超過300多次了。
「妳讓孩子吃藥,這樣好嗎?」
相信我,在你發言問這個問題之前,我會做這樣的決定,也是因為我做為一位正常的母親,在經過深思熟慮,不斷的帶他求醫、同時不放棄嚐試其他作法,在還沒有找到對他具體有幫助的方法之前,這是我所能採取的目前對他比較好的安排。雖然,我其實沒有必要和任何人解釋我的決定。
它不是沒有壞處,就像是今天我和醫生反應,自從三年級上全天課,一周有三天換成長效藥後,Jensen開始沒有食慾吃午餐了。所幸,他有體重過重的問題,還有一點點本錢一周有三天可以不吃午餐。
吃藥,好嗎? 吃藥,不好嗎?
經過這一年,我開始學習著放棄對它和對我自己的批判,它是方法之一,當然它不是唯一。而同時,我仍然和孩子一起嘗試著許多其他輔助療法,像是運動、食物調整、興趣學習、芳香療法、能量傳遞與正念溝通。
但是在我學習的知識和其他輔助療法還沒有被我內化成為凌駕於專家之上的智慧之前,我選擇了一個經由醫學實證對大多數父母與孩子都較好的方式,好讓Jensen 在學校的學習不要那麼有壓力、他面對同儕能保有該有的童真和樂趣、而職業婦女媽媽我在蠟燭兩頭燒的生活中能睡的稍微有些品質,而不是每天晚上翻來覆去擔心孩子隔天去學校要怎麼面對,一直耗弱下去。
今天結束門診的時候,看到排我前面的一對父母帶著一個約6、7歲學齡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手拿著藥單,父母臉色不是很好地走進電梯。小男孩的嘴巴停不下來,不時不安份的地大動作地扭動身體還不小心踩到了我的腳,他的母親急忙地跟我對不起,他的父親則是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沒有關係,慢慢來!」我微笑著望著男孩。
我看著對方的母親望向我的眼神靦腆又不好意思的笑了。不知道為什麼我要在說完沒有關係後,加上「慢慢來!」這三個字,但是說完後連我自己的心情都瞬間變好了!
我不是對小男孩說的,我是對他的父母親說的,同時也是對我自己說的!
真的,不要急著對吃藥的對與錯做評論,不要急著對自己的孩子的行為做評論,不要急著對自己教養的方式做評論。
大家都知道要對孩子說: 「慢慢來,我等你。」
但是我也想和像我一樣的父母親說: 「慢慢來,給孩子一點時間,給自己一點時間,做更多的嚐試!」
這篇文章寫到這裡,我其實只想表達兩件事:
- 作為父母親,學習著把別人的意見當成是一個有趣的「觀點」,而不是自己像刺蝟一樣的對號入座成為對自己的「批判」。每個人都有發言的自由,只是理解或許這些人沒有相同的經驗去同理。
- 做為想要發言的朋友,別人的孩子終究是和自己孩子不同的人,別人的家事終究不是你的家事,如果你沒有相同的教養和生活經驗,又忍不住覺得有義務對你的朋友說些什麼,那麼與其說: 「這樣好嗎?」,可以試試換成說: 「你還好嗎? 慢慢來,我都會在這裡。」然後,給這位朋友一個輕輕的擁抱。
有時候表達關心,撫慰一個母親的心,它也可以只是輕輕的、細微的、不需要帶有任何觀點的一句話和一個支持的擁抱。
「你還好嗎? 慢慢來,我都會在這裡。」
九歌兒童劇團的經典舞台劇 「擁抱」,值得每位父母親帶孩子一起去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