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大便!」
「你這是藉口,不准去!」
在我們家,大約每天晚上7點到8點間做功課的時段,就會聽到Jensen這樣的大叫「我要去大便!」,雖然說小孩的腸子是條直線 (馬上吃馬上拉的概念),但是他一個晚上要上5~6次廁所也真的太離譜了,常常也惹的陪他做作業的外婆十分生氣。外婆覺得有人陪,有人教他還不珍惜,一直拿上廁所當藉口逃避,所以講話的音調開始高八度到已經接近罵人的程度。
常常我下班回家時看到的狀況是,Jensen的鼻子抽唏著、眼眶泛淚,眼睛紅腫的和葡萄一樣,人坐在桌子前,一隻手握著筆寫字,一隻手有時抽著面紙擦鼻涕,有時用手撐著頭,嘴巴發出的是喃喃自語發抖的哭音。而外婆呢,氣得臉紅脖子粗,一雙眼睛嚴厲銳利的像老鷹一樣盯著他說: 「還哭! 不准哭! 好好寫! 趕快做!」
也不過是做功課嘛! 每天都搞得像要他的命一樣。每次下班踏進門看到這一幕,我就想起了當年,好熟悉的景象啊! 就像我小時候時一樣…………
「你快一點! 怎麼這麼慢!」
「不准哭,還哭!」
「妳欠揍嗎?」
「不准去,妳給我試試看!」
然後我的母親( 現在Jensen的外婆) ,她的藤條就拿出來了.....於是客廳裡就是小時候的我呼天喊地更淒厲的哭聲,再一邊摻雜著她的尖銳的怒吼叫罵聲。
當然,在現在這個時空,外婆沒有拿出家法對待Jensen,我們家也沒有藤條這種東西,她只是氣沖沖地瞪著他,因為他不是她的孩子,他是我的孩子,Jensen的母親只有一個,所以她無奈的不能出手。
但是 「你快一點! 怎麼這麼慢!」,「不准哭、還哭、你給我試試看、你欠揍嗎! 」似乎仍是這個世代許多父母親共通對孩子的語言。而我呢? 還好家中有外婆,壞人她當了,我看著她已經講夠多了,適時我會提醒我自己,不要再對Jensen加壓了。
對的,這是一種壓力,從心理健康的觀點來說,壓力指的是情緒上過度受壓。根據醫學書籍的用詞,人們面對特定的外在或內在要求,感到難以負荷,覺得自己的能力或資源和這些要求有差距時,就會產生壓力。
對小孩子也是,例如Jensen,他的小肌肉發展一直不夠發達,加上腦部仍有視知覺的落差,所以在有效率的時間完成一定量的書寫對他而言是有壓力的,即使到了國小三年級,他仍是感到吃力,他的程度雖然構不上寫字障礙,但是他的處理速度和同齡孩子至少有兩年的落差,所以當「我要去大便!」這句話一出現,就是他一個面對壓力逃脫的方式,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
「Leave me alone! 」讓我一個人靜一靜,因為他難以負荷這個來自外在精準快速的要求。
這樣的場景,在學校考試時,在鋼琴教室準備演奏會表演的前幾周都發生過。鋼琴老師無法理解,明明他喜歡上鋼琴課,但是為什麼上台前最後兩周有這樣反常行為,一直跑廁所。有時候我過意不去,衝進去打開廁所門一看,他只是坐在馬桶上,雙眼發直放空著,根本沒有真的上廁所。我也只能跟老師解釋: 「他有壓力,不要一直逼他,回去再讓他慢慢練」。
這樣聽起來是不是我養出了個抗壓性很差的孩子? 因為我的容忍,所以他經不起別人逼他,而導致他一直落後? 無法進步?
這個問題,我糾結了很久。因為就連我的母親,Jensen的外婆,也常常對他說: 「你媽媽不管你,我替她管你,你不要以為我喜歡每天盯著你,我不陪你做作業,誰陪你做?」每次聽到這樣的對話,我難免自責。
但是最近,我從一堂心理師的親子情緒教練課程中得到了解答。
看到孩子的問題,大部分的父母我們會很快速地採取協助調節 (Regulate) 的作法,而沒有給孩子機會或是時間去覺察(Aware) 並自我調節 (Self-regulate)。
因此我們這樣快速協助孩子調節自我的教養機制發生時,就讓孩子不得不放棄他原本的步調,依期望值調整,但是當他的速度,在自我評估能力不足之下,遠遠不及期望值時,就產生了壓力。
於是,身為父母的自己,就這樣成了自己幼小孩子們的「壓力源」。這樣聽起來,父母真難當,好像我們完全無法對孩子提出比較高的要求?
其實也未必。
能夠協助孩子紓壓的方式有很多,父母們可以慢慢探索,從聽音樂、做運動、享受興趣等等都是,但是在我們的家庭環境中,至少我們可以日常先從降低「壓力源」做起。
父母有期望是正常的,但是在口氣的轉換上,同樣的事件,我們可以嘗試以下:
- 用鼓勵的口吻代替要求: 「哇,這是你最快的速度嘛? 你還可能更快嘛? 你要不要試試看?」
- 用同理表達可以提供協助:「你怎麼哭了? 你還好嘛? 是不是功課太多了寫不完? 我們要不要一起想辦法? 」
- 用他人的遭遇當例子取代嚴厲的恐嚇:「媽媽小時候這樣做,外婆是會揍我的,因為很不應該。可是Jensen,媽媽不想要打你,你自己有沒有覺得哪裡做錯了? 」
- 用提問句取代命令句:「你現在真的很想上厕所嘛? 可是你剛剛才上過,現在是做功課時間,你認為一直跑去廁所坐在馬桶上,對你把功課做完有幫助嗎? 想一想,再告訴我喔!」
以上的溝通方式,其實目的都一樣,只是我們換了一種說法和語氣,但重點在於先鼓勵自我覺察 (Aware)。
面對孩子的成長,適度的壓力是必要的,因為人要是沒有壓力,等同於死亡。只是對於做父母的我們功課更加艱難:
如何適當加壓而又不傷了他?
身為父母,始終是一件苦差事,它從來都沒有容易過。但是如何不讓自己童年被對待的方式復刻到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其實是我們可以扭轉的未來,因為它是現在進行式,它並不是過去式。
「不要給他壓力! 」這句話說來容易,但也是需要父母大量的自我覺察與調節。
因為能量守恆,壓力也守恆,只是反彈的壓力它往往更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