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人物|「我從來都不是在處理議題,而是我自己。」──專訪《神人之家》導演盧盈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神人之家》是紀錄片導演盧盈良的第二部長作,不僅獲選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更入圍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片中紀錄導演阿良在離家多年、再次回到農村的家鄉以後,面對家裡依然故我的人事:從小通靈而供奉十二尊神明的哥哥、不改陋習賭博成癮的父親、總是夾在中間力不從心的母親⋯⋯。時光匆匆,儘管本性難移,卻阻擋不了注定老去的歲月、終有所動的人心,影響著阿良對「回家」的看法。他透過影像記錄這個他曾缺席,卻始終無法解答的疑惑,希望能填補心中長久以來的空洞。
談到此片的創作契機,是源自於家鄉母親的一通電話,希望導演能夠為她拍攝身後照,並留下一些家庭影像。在這之間碰巧遇上哥哥想要轉型種植小番茄,母親希望導演能夠資助他一把,因而決定將目前現有的素材整理成短片《阿志》投稿新北市紀錄片獎。他也成功獲選得到一筆補助,其中一半用來幫助哥哥的新事業,一半用來發展長片。
「我一直覺得我們家是被詛咒的家庭。」明明家中供養著多尊神像,身為家庭成員的導演卻這麼說道。每次哥哥想要嘗試種植農作物,雖然總是努力勤懇地工作,最後卻都以失敗告結。正如同片中觀眾們看到的,這次種植的小番茄果然再次失利。
「講實話,他那時候跟我講這件事的時候,我心裡有點幸災樂禍。」導演毫不避言地說。對家庭的認同在此刻給予他強烈的挫折感:一方面疑惑那些莫可奈何的不幸,一方面也被自己以旁人眼光「看笑話」的心態給嚇到。這些念頭讓導演對這個家的態度開始轉變,反省自己原本對家裡的種種怨懟,也因此與家庭的關係發生變化。
在這樣一部充滿自身課題,被攝者又全是至親的作品中,導演兼具兒子、弟弟、叔叔角色,同時更是這部片的作者。當導演將這些記錄家庭的影像發展成片,開始結構創作的時候,作者性格便會跑出來,想要再多拍一些素材提供創作。身為弟弟的他,希望再次資助哥哥的農作,能夠有好的收穫;而作為創作者的他,則是希望再觀察後續的發展,提供作品更多影像使用。
在這次「重逢」的互動中,導演反思自己起初面對家庭較為自私、冷淡的態度。他試著說一些過去不曾開口對家人說的話,是為補償當初在心態上的罪惡感。因為拍攝這部片,他需要常常返家拍攝,家人們也會藉機詢問要不要回家?在一來一往間,所謂「拍攝工作」更像是導演與家人間關係潤滑的藉口。有了導演的在場,這個家總算不再只是供神像擺放的壇位,而是能偶有笑語火花的家。
《神人之家》是屬於盧盈良導演極具個人式的家庭影像。他在這部片中,把自己與家人完全交了出去,最後呈現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雖然拍片過程中,他與家人的關係相較之前和緩許多,但還是無法與之和解。那些與家庭間的課題,或許可以接受或理解,他卻不認為可以跟自己和解。他也沒有定義觀眾一定要在這部紀錄片中看到什麼,畢竟自己最後也未能做到原諒。倘若有人因此找到與自身家庭的同感,那是創作這部片額外收獲的福氣。
「這部作品讓我有機會去理解,為什麼我會變成現在的我,這對影像工作者來說很重要。」藉由這部片梳理對自我的疑問,之後的作品才能真正長成導演想要的樣子,而非帶著滿肚子的疑惑,成為陰霾籠罩在每部作品中。
談到此處,導演說會拍《神人之家》最大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對自我認同存在著很大的問號。「我其實很不喜歡我自己。」原本的他,從沒想過自我認同與家庭議題有著這麼緊密的因果關係,是透過拍攝別人時,在其中看見自己的影子,才進而回望心裡的聲音。
不同於許多紀錄片導演總是以「議題」為先,盧盈良導演認為「自我認同」是他的拍片動力。「我很怕哪一天沒有自我認同的問題,我就沒有動力拍片了。」緊接著導演又笑著補一句:「但以我的個性,可能到死都不可能。」他拍攝的對象與自己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是對自我存在的疑問。他想透過紀錄被攝者的過程,觀察他們會對世界與自己提出什麼樣的質疑?導演不一定想在這中間尋找答案或出口,而是希望在這個歷程中,能夠發現多一個理解自己的方式。
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當然也會涉及到議題的拍攝。雖然那也是作品重要的一環,但導演還是坦誠地說,其實追根究底還是在處理自己的課題。也因此,他並不急於找到一個說一不二的解答,而是想將心中的疑問剖出某個切面,提供觀眾一起參與思考。例如在《神人之家》中,導演提出最大的詰問:「你相信真的有神嗎?」同樣對信仰的疑惑也反應在他第一部長片《牧者》中。導演說他對任何信仰的形式都非常排斥,因為這對自我認同造成的打擊很大。他認為詮釋信仰時,時常碰到讓人無法溝通質疑之處,而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
原先的他排斥信仰,特別是看到母親為了供奉家中神像,需要拖著年邁身軀爬上爬下,按時拜拜,更加覺得不合理。但母親卻回道,這些年來都是這些神明陪伴自己,聽她訴苦祈求,成為生活的寄託。這也提供導演另一層對信仰的認知,或許無法完全接受,卻能理解它存在的意義。導演不想正面去回答拋出的問題,而是透過片中不同角度的立場說話,提供自己與觀眾思索問題的空間。
最後,導演分享目前正在籌備的拍片計畫,是去年新北市紀錄片獎的優選影片《歌舞的我們》,將發展成紀錄長片。片中主角是原住民 LGBTQ,內容依舊涉及對信仰的挑戰。導演說自己在這部片裡,不再是對信仰的存惑,而更多著墨在被攝者不願坦露的內心以及原因。在形式上也嘗試不同以往的拍攝手法,這裡導演先賣個關子,希望屆時觀眾們看到成品後,能有不同的觀影體驗。
導演給自己的期許是,希望他的紀錄片「不要那麼像紀錄片」,而是在多方嘗試的過程中,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語法與風格。是電影帶他離開家鄉,追求更多更廣的藝術視野;也是電影帶他回家,讓他得以有彌補缺憾的機會。
採訪、撰稿:15 噸的書
攝影:顏良宇
《神人之家》劇照提供:ifilm 傳影互動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他身旁常有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來當場工,總是站得遠遠的。他總會問對方的名字,並請對方參與一些更有技術性的工作。而年輕人總是驚喜且快樂地投入,愛呼他「賓哥」,與他像朋友一樣相處。「我不太喜歡階級,我很少利用我的權力。」他說。在現場的他雖是統御百號人的龍頭,卻沒有絲毫架子,讓人願意靠近,也絕不虧待人。
「當這個孩子說她不想放棄自己,有些話她想說可不可以呢?這個社會該如何面對她的勇氣?」對於脆弱、隱私我們總慣性地以「救援」的單一態度去處理,卻反而是最應該思索面對它的多種可能。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觀看賀照緹導演的作品,總是讓人充滿「力量」。這種力量並非是指單純的力度展現,而是一種接收的循環
「我們大概就只做這件事(拍紀錄片)了,而且想講的故事還很多。」從業二十幾年,拍攝過各類題材的楊力州導演,為自己的創作生涯如是註解。在成為紀錄片導演之前,他是一位專職老師,未曾料到會將自己往後的生命奉獻給電影;在這之後,他關注偏鄉,注視那些底層、無力發聲的人物,展現他們在生活中的樣態。
戲外被封為性感男神,戲裡則常以感性演出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張孝全,今年三十八歲,且不幫自己做任何市場定位:「因為定位不是自己給的,演員一直以來都是處在相較被動的位置,你只能決定你眼前有什麼戲可以演?除了這個之外,如何充實自己?這一些是比較能確定的事,剩下的,其實都只能交給這個世界。」
身為金馬每年選片指南的台柱之一、具備「在三十秒內把一部電影講到讓觀眾買單」魔力的陳曉珮推測,影展的氛圍或是觀眾的好奇心、「搶先看」的新鮮感、甚至滿額禮都是觀眾可能加買某部片的因素。「影展就是一種邪教。」這句話從影展部總監口中說出,別具趣味又似乎有著強大說服力。
在各種類型戲劇迎來百花齊放的影劇時代裡,《我的牙想你》提供一個台劇 BL 劇種的選項,能讓人輕鬆入門又忍不住想回放反覆細細品嚐。或許在追了此劇以後,你將會懂得,為何總有人想要躺在坑裡、不出來了。
他身旁常有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來當場工,總是站得遠遠的。他總會問對方的名字,並請對方參與一些更有技術性的工作。而年輕人總是驚喜且快樂地投入,愛呼他「賓哥」,與他像朋友一樣相處。「我不太喜歡階級,我很少利用我的權力。」他說。在現場的他雖是統御百號人的龍頭,卻沒有絲毫架子,讓人願意靠近,也絕不虧待人。
「當這個孩子說她不想放棄自己,有些話她想說可不可以呢?這個社會該如何面對她的勇氣?」對於脆弱、隱私我們總慣性地以「救援」的單一態度去處理,卻反而是最應該思索面對它的多種可能。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觀看賀照緹導演的作品,總是讓人充滿「力量」。這種力量並非是指單純的力度展現,而是一種接收的循環
「我們大概就只做這件事(拍紀錄片)了,而且想講的故事還很多。」從業二十幾年,拍攝過各類題材的楊力州導演,為自己的創作生涯如是註解。在成為紀錄片導演之前,他是一位專職老師,未曾料到會將自己往後的生命奉獻給電影;在這之後,他關注偏鄉,注視那些底層、無力發聲的人物,展現他們在生活中的樣態。
戲外被封為性感男神,戲裡則常以感性演出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張孝全,今年三十八歲,且不幫自己做任何市場定位:「因為定位不是自己給的,演員一直以來都是處在相較被動的位置,你只能決定你眼前有什麼戲可以演?除了這個之外,如何充實自己?這一些是比較能確定的事,剩下的,其實都只能交給這個世界。」
身為金馬每年選片指南的台柱之一、具備「在三十秒內把一部電影講到讓觀眾買單」魔力的陳曉珮推測,影展的氛圍或是觀眾的好奇心、「搶先看」的新鮮感、甚至滿額禮都是觀眾可能加買某部片的因素。「影展就是一種邪教。」這句話從影展部總監口中說出,別具趣味又似乎有著強大說服力。
在各種類型戲劇迎來百花齊放的影劇時代裡,《我的牙想你》提供一個台劇 BL 劇種的選項,能讓人輕鬆入門又忍不住想回放反覆細細品嚐。或許在追了此劇以後,你將會懂得,為何總有人想要躺在坑裡、不出來了。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九月份「海光電影院」再次播映《神人之家》,並邀請盧盈良導演與台通主持人李毅誠參與映後座談。電影播映的前一天,盧盈良收到《神人之家》將在今年 11 月於法國上映的消息,他直言一路以來是緣分使然,電影之神為他與他的家人所帶來的變化,是一段非常神奇的旅程。以下文字整理映後座談部分內容,與各位讀者一同分享。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Thumbnail
  本片獲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男配角、原創電影音樂、造型設計獎,並入圍女配角、美術設計、原創電影歌曲獎,共七項。背景設定在股票從兩千點狂飆至上萬點的1989年,描述一對單親父子家庭;父親廖泰來(劉冠廷 飾)從事餐廳外場服務生,與11歲的兒子廖界(白潤音 飾)過著夢想存錢買房開理髮店的租屋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九月份「海光電影院」再次播映《神人之家》,並邀請盧盈良導演與台通主持人李毅誠參與映後座談。電影播映的前一天,盧盈良收到《神人之家》將在今年 11 月於法國上映的消息,他直言一路以來是緣分使然,電影之神為他與他的家人所帶來的變化,是一段非常神奇的旅程。以下文字整理映後座談部分內容,與各位讀者一同分享。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Thumbnail
  本片獲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男配角、原創電影音樂、造型設計獎,並入圍女配角、美術設計、原創電影歌曲獎,共七項。背景設定在股票從兩千點狂飆至上萬點的1989年,描述一對單親父子家庭;父親廖泰來(劉冠廷 飾)從事餐廳外場服務生,與11歲的兒子廖界(白潤音 飾)過著夢想存錢買房開理髮店的租屋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