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素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說起清末民初廣府飲食景觀,少不了江門太史第。
說起清末民初廣府飲食景觀,少不了江門太史第。江氏憑販茶積攢巨富,至江孔殷,正趕上科舉制度尾聲,於光緒二十九年得中進士,隔年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故有「太史」美稱。其後,捐官江蘇候補道,以鄉紳之姿遍交八方。據《廣東文獻》所刊〈江霞公太史軼事〉:「不特廣東各界人士認識他,即外省知名人士,與他亦多相識。民國初年到北京,覲見過袁世凱,晚年與蔣公更多往還,友邦人士聞其名而踵門領教,與訂交者,不計其數。」
江孔殷多妻妾,亦多子女。一女嫁為汪精衛姪繼室。第九子江譽題成婚,孫中山先生致贈南京織錦祝賀,又有客題句紀慶:「太史門庭車馬盛,彩輿簫管入堂來。」車水馬龍,既描寫婚禮賓客繁多,同時側面反映江太史交遊之廣和太史第平日之氣象。
一般饕客最津津樂道的江府美食多為蛇羹。然而葷腥之外,別具茹素妙饌。就如同紅樓賈府極盡羶奢,卻也上上下下都愛吃劉姥姥送來的菜乾。甚至,相較於著名的茄鯗以繁複葷料與工序將茄子折騰得不像茄子,菜根那種理直氣壯的醇甘恰可讓受百味所迷的昏沉口舌驚艷於久違的食材本味。太史第後人江獻珠女士有篇文章提到,家族聚會時,回憶起昔年最可口的東西,所有人想的都是「荔枝菌」。此菌是種植荔枝的副產物。清晨採集,待午後送至便須發動全家刮洗乾淨。接著,可煮湯、可清炒、可炸油,宜佐粥飯、宜拌麵,「軟中帶韌……有幽香」。
江女士另文記敘了好幾道家常素菜。如炒素鬆,夏季用豆角、玉米、青紅椒,搭配菜脯、冬菇丁、榨菜丁或梅菜丁,冬季改以冬筍、荷蘭豆為主,紅蘿蔔、馬蹄丁為輔。最討江太史歡心的腐皮卷,取乾草菇、甜竹做餡,調味下麻油、生抽,「捲成腸粉形,以水草紮穩,放入溫油炸香,趁熱剪件上桌」。如此菜餚,及荔枝菌一類素料,都不靠名貴食材或花俏技法取勝,很教人想起袁枚《隨園食單》打的比方:「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聖人。」若執著名相,以特定食材為尚,反淪為隨園老人諄諄告誡的「目食」、「耳餐」之流:「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尤其耳餐無涉感官實際體察,純粹以耳聞的武斷食材等第取代唇舌直接感受,距飲食之道更遠了。
至於宴席素齋,也非獨鍾用料清貴,更看重食材清鮮和烹飪手法細膩。如三寶素會,合菱角、草菇、絲瓜於一鍋。鮮嫩菱角入口,「像咬一口清甜蜜汁」。而「碌結」(nuggets),隨取材葷素不同,可以是速食店雞塊,也可以「用薯茸做皮,包著十分細緻的菌粒餡,滾上麵包糠炸脆」。最有意思的是「鍋炸」,又稱「戈渣」,有人說即是北京小吃「餎餷」,原以豌豆蓉製成,入了太史第後葷素交變、流轉甜鹹。想吃(蛋奶)素的、甜的,不妨拿「栗粉、蛋黃、牛奶、玫瑰糖同煮成布甸樣的糕,冷卻後切菱形塊,沾上乾粉炸脆供食」。
「……最後一道菜,端上,是一整只冬瓜。打開來,清香四溢,才知裡面別有乾坤。濃郁的花香之下,可見鮮蓮、松茸、雲耳、榆耳、猴頭等十味素珍,交融渾然。」
葛亮小說《燕食記》以飲食串起由粵至港的遷徙流離。人還是一樣的人,渡海之後各有文化繼承與衍拓。〈後記〉裡說:「新的舊的,南的北的,本土的外來的,一邊角力,一邊碰撞,一邊融合。而飲食,在這時代的磨礪中,成為了一枚切片。質地仍是醇厚的……但是邊緣確實鋒利,甚而還帶著新鮮的血迹,那是瞬間割裂的痕迹,必然銳痛。」人與地割離,必定有不忍說、不堪回首的沉痛,唯溫淳的吃食總能由口及心灌注暖意。太史第正是其中一條線索;一道「璧藏珍」,蘊含懷人、慰人的溫潤:「……最後一道菜,端上,是一整只冬瓜。打開來,清香四溢,才知裡面別有乾坤。濃郁的花香之下,可見鮮蓮、松茸、雲耳、榆耳、猴頭等十味素珍,交融渾然。」葛亮筆下肴饌有所本,庖廚之人亦有所本。聚燴十珍的這位高手,原型是江門一房媳婦的貼身侍婢,江獻珠女士稱為「六婆」。
古今說部所以能在人生這塊畫布點染出彩,一大助力是歷史本就散佈著出奇之人。這些人,或為得第名士,或為乍見尋常的廚工僕婢,而竟於重疊的生涯中齊集太史高門,已屬一重因緣。此後或聚或散,輾轉文本,與我之閱讀歷程疊合,何嘗不是因緣。
民國一百一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初稿,
  一百一十二年二月九日修訂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初稿以筆名「南鵲」刊於《人間福報.縱橫古今》(2023.4.27)
avatar-img
31會員
184內容數
觀今不忘古,讀史亦論今。篇章散見報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極易催生學貫中外的大才,林紓便是就中頗為著名的一位。
讀古書,最麻煩也最有趣的地方,往往不是生難字詞,而是清淺的語彙。
我原以為這類姓氏純屬虛構,後來才曉得確有其姓。
小時候課堂習練書法,不敢說授受是否得宜,至少投入的時間絕對不夠。再加上居家亦未補拙,筆下遂無龍鳳之態,只見又胖又歪扭的魯蛇,或者說,墨豬。
將形於言表的情感視為「展演」,並不是說曹操「為之流涕」必定全屬矯造或虛構,而是情感與展示對象相互制約。
整本書很有文青的fu。諸如「青精飯」、「撥霞供」等名目,更彷彿飯菜一入口就high到可以修仙了。
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極易催生學貫中外的大才,林紓便是就中頗為著名的一位。
讀古書,最麻煩也最有趣的地方,往往不是生難字詞,而是清淺的語彙。
我原以為這類姓氏純屬虛構,後來才曉得確有其姓。
小時候課堂習練書法,不敢說授受是否得宜,至少投入的時間絕對不夠。再加上居家亦未補拙,筆下遂無龍鳳之態,只見又胖又歪扭的魯蛇,或者說,墨豬。
將形於言表的情感視為「展演」,並不是說曹操「為之流涕」必定全屬矯造或虛構,而是情感與展示對象相互制約。
整本書很有文青的fu。諸如「青精飯」、「撥霞供」等名目,更彷彿飯菜一入口就high到可以修仙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宋朝大詩人黃庭堅,出自於蘇東坡名下,他的作品與蘇齊名。二十六歲那年中進士,被朝庭派任蕪湖地方知州,大約是縣太爺那個層級。 有一天,黃庭堅睡午覺,夢見自己走出衙門外,往一條小路走去,發現有一戶人家,有個老婆婆在門口擺了香案,上頭放著一碗芹菜麵,老婆婆向遠方唸唸有詞,「女兒啊,今天是妳的生日,趕緊
Thumbnail
本週孫藝珍首度來台,除了工作外,心心念念的就是「小籠包」,原以為小籠包首選,當然是101的鼎泰豐,想不到孫仙PO出的照片居然有大片高樓落地窗的包廂,最後店家證實為位於101第85樓的「捌伍添第」, 孫仙的女神菜單是蟹粉灌湯小籠包、松露蛋白海鮮餃、千絲蘿蔔酥、添第叉燒皇、捌伍片皮鵝、焗釀鮮蟹蓋、楊枝
Thumbnail
《山家清供》原是林洪編寫的菜譜,林洪是泉州人,所以書中有不少閩菜的記載,維基上記載閩菜以鮮醇、香嫩、清淡為主,也重視刀工、講究作料,這也一一在書中有所體現,至於費勇這版本則是在原書上加譯加注,賦了更多意義的一部。
Thumbnail
從佛陀世界下來,經過台3線新中豐公路,前面就是關西小鎮,「關西」舊稱「鹹菜甕」,因三面環山,鳳山溪由西側流出,地形上好像一個陶甕,且本地多屬客籍移民,擅長醃製鹹菜,故稱之,後轉音為「咸菜硼」或「啣彩鳳」等名;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由於「鹹菜」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相近,而改稱「關西」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
Thumbnail
疫情前在林森路吃過仙香成都四川手作料理,就被老闆道地的口味吸引。疫情一陣子後,仙香成都四川手作料理悄悄的消失在林森路上...美味也慢慢只能回憶... ▼最近突然看到網友分享一間名字一模一樣,店址搬到東區崇善東路103號!這麼剛好我們也住在東區,週末午餐特地跟家人來探店!果然同一個老闆,一樣賣的是道
Thumbnail
吃貨的痛苦 小姑涼為了拒絕血淋淋烤肉,發揮出小金人級的精湛演技。 其結果,是喜獲焦糊炭化的野獸肉條一枚。 常言道,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 “人倒霉時,喝水能塞牙。” 當衰神爺爺顫巍巍的揮動手中滄桑掉漆的拐杖,點到了黑手唐崽兒時,老天爺爺都無能為力,只能默默閉上眼嘆了口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宋朝大詩人黃庭堅,出自於蘇東坡名下,他的作品與蘇齊名。二十六歲那年中進士,被朝庭派任蕪湖地方知州,大約是縣太爺那個層級。 有一天,黃庭堅睡午覺,夢見自己走出衙門外,往一條小路走去,發現有一戶人家,有個老婆婆在門口擺了香案,上頭放著一碗芹菜麵,老婆婆向遠方唸唸有詞,「女兒啊,今天是妳的生日,趕緊
Thumbnail
本週孫藝珍首度來台,除了工作外,心心念念的就是「小籠包」,原以為小籠包首選,當然是101的鼎泰豐,想不到孫仙PO出的照片居然有大片高樓落地窗的包廂,最後店家證實為位於101第85樓的「捌伍添第」, 孫仙的女神菜單是蟹粉灌湯小籠包、松露蛋白海鮮餃、千絲蘿蔔酥、添第叉燒皇、捌伍片皮鵝、焗釀鮮蟹蓋、楊枝
Thumbnail
《山家清供》原是林洪編寫的菜譜,林洪是泉州人,所以書中有不少閩菜的記載,維基上記載閩菜以鮮醇、香嫩、清淡為主,也重視刀工、講究作料,這也一一在書中有所體現,至於費勇這版本則是在原書上加譯加注,賦了更多意義的一部。
Thumbnail
從佛陀世界下來,經過台3線新中豐公路,前面就是關西小鎮,「關西」舊稱「鹹菜甕」,因三面環山,鳳山溪由西側流出,地形上好像一個陶甕,且本地多屬客籍移民,擅長醃製鹹菜,故稱之,後轉音為「咸菜硼」或「啣彩鳳」等名;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由於「鹹菜」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相近,而改稱「關西」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
Thumbnail
疫情前在林森路吃過仙香成都四川手作料理,就被老闆道地的口味吸引。疫情一陣子後,仙香成都四川手作料理悄悄的消失在林森路上...美味也慢慢只能回憶... ▼最近突然看到網友分享一間名字一模一樣,店址搬到東區崇善東路103號!這麼剛好我們也住在東區,週末午餐特地跟家人來探店!果然同一個老闆,一樣賣的是道
Thumbnail
吃貨的痛苦 小姑涼為了拒絕血淋淋烤肉,發揮出小金人級的精湛演技。 其結果,是喜獲焦糊炭化的野獸肉條一枚。 常言道,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 “人倒霉時,喝水能塞牙。” 當衰神爺爺顫巍巍的揮動手中滄桑掉漆的拐杖,點到了黑手唐崽兒時,老天爺爺都無能為力,只能默默閉上眼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