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湯的底蘊在香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椴木香菇到太空包香菇,臺灣人都愛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台灣的飲食文化中,香菇和木耳的最早文字記錄遲至清領最後一年,一八九五年的《恆春縣志》和一八九四年的《苗栗縣志》,才出現蕈與菌的描述,並引用《說文》的解釋:「蕈,桑䓴也。菌,地蕈也」亦即,「蕈為桑樹上之木耳;菌則為生長在地面上的蕈。」以食材來看,香菇栽培自一九〇九年起在埔里開始發展,當時香菇必須從日本、中國各地進口,成為重要的送禮物品。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這一年林獻堂在東京跌斷了腿,在六十餘日不能行走期間,興起組旅東京詩友會,以此與同鄉文藝青年互通訊息兼慰問,後來由陳虛谷當主編將詩友作品集結成《海上唱和集》。
在東方最現代化的都會中,各式新穎的玩意無時不有,但台灣人探病習慣用水果、珍貴食材的乾貨到哪都一樣,再熟悉一點的至親好友會順便捎帶日常用品,這首詩是楊肇嘉從神戶回到東京知道他生病了,叫女兒送禮物慰問,「肇嘉一週間前往神戶,昨歸來,命其女湘玲持鮑魚、毛菰、葛菜、面巾來贈,留之午餐後方歸去。」《灌園先生日記》,940-01-31
毛菰是指蘑菇(きのこ),那個年代能夠買到的菌菇並不多,新鮮的更是少之又少,最貴重的當數已經開始有計劃種植的香菇,日本人的香菇漢字是椎茸,台灣人除了書寫用椎茸,也會用香菰來稱呼。從「台灣日記知識庫」上線的資料中得知,日治時代,香菇與木耳並不是一般家庭常用食材,甚至普通餐廳也用不起,像黃旺成、吳新榮等勤於寫日記又喜歡美食且兼具文人身份的名人中,除了林獻堂、楊水心夫婦的日記中會出現椎茸或香菰,其他人很少提及。
乾燥過後的香菇才會味濃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當時吃菇仍然是難得的事,即便是黃旺成的「紅菇雞蛋湯」出現的次數也不多。只有在冬天早起、身體微恙,或黎明即起,要去爬山之前會喝這道湯品補充體力外,只有在餐聽的飲宴中才會有一種叫紅菇的菌菇出場,從來沒看過他們提起香菇,香菇不被提起除了珍貴,也是因為在料理中很少以菌菇命名,只有一道毛菰雞,是直接用菌菇燉雞湯。
而紅菇是什麼呢?黃旺成在一九二五年八月五日的日記中有,「悠々往客雅赴傳君值東的第五回研究會,什麼萬兵圍、四川菜、雞筋、后里紅菇等珍奇佳味源々而來,更有取涼氷柱,此會到此已奢極矣……」這是去餐廳聚會吃的菜餚,紅菇是中國閩南森林裡的特產,台灣森林也可以採到一些,香菇幾乎不曾出現在他的日記裡。
但林獻堂的日記則經常出現誰送香菇來,太太託誰買的香菇已送達,當年的政商頭人對香菇記述如此詳實,除了記錄人情往來,也因為香菇在當時是珍貴之物。
香菇是日治時代開啟的酒樓宴席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在台灣總督府法院通譯林久三的《臺灣料理之栞》中,紀錄了六十三道菜,有一半,三十一道需要用到香菇,尤其,含五道甜湯共二十七道湯品之中,只有七道沒有加入香菇。
這些湯有八寶鴨、清湯魚翅、清湯雞、麵線湯、鮑魚肚、清湯鮑魚、栗子雞、清湯參(海參)、清湯鱉、什錦火鍋、加里雞、加里魚、加里蝦、肉丸湯,其中毛菰雞是指菌菇類(mushroom)煮的雞湯。
特別說明,台灣料理中的高湯不會特別加入香菇熬,一般稱作肉骨湯也叫大骨湯,因為大多用豬大骨,也有用一般豬骨、雞骨或兩者均有,熬湯備用。熬大骨湯時不加香菇,香菇要在燉湯時才會出場,有技巧的大廚都會教授,泡香菇的水一起倒入高湯中,加乾香菇取其香氣與鮮味,台灣菜的鮮味(Umami,旨味)除了肉骨湯的底蘊之外,就是這個隱藏在湯底的鮮味,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從現代走入後現代開放社會,意味著社會階層上下流動的過程更加洶湧,在關鍵的一刻,於島嶼而言,二戰末一九四四年下半年起美軍大轟炸時期,物資匱乏、踈開政策等,使得城市與鄉村的交流更加頻繁與必須,城市中的酒樓用了更多本地食材,鄉村中人習得新的料理手法,台灣料理名菜五柳居/枝是最好的範例,當代台北首屈一指的總鋪師林明燦說得傳神,台灣人拜拜要用一條完整的熟魚,酥炸過的魚等拜完也變冷了,怎麼會好吃,做成五柳枝以各種配料和酸醋、糖等佐料燴軟,是最好下口的一種料理方式,但鄉下歐巴桑切絲切得不夠細切成條,像一枝一枝的小樹枝幹,是為五柳枝。
「叫了五柳居、冬菜鴨、清酒、啤酒,喝到夜兩點……」(吳新榮日記,1943.06.22)
不論是「居」或「枝」或許都是閩南語「羹」(kenn)的訛音,但是從吳新榮要到餐廳才能享用的五柳居成了鄉下辦桌的五柳枝,是台灣料理演變文化史最好的詮釋。
刊登在《薰風》雜誌的文章
avatar-img
6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蕭秀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提到山胡椒就讓人想起花椒悶筍的味道是人間一絕,若改成樟科屬的馬告辛激,能夠變化出什麼呢?在此之前,泰雅族人的桂竹筍是以刺蔥來調味,成為傳統食物。而以花椒來提味是出家人的用法,素食無法以肉借味,尼姑偶爾想到人間滋味卻不想辣椒太刺激,用花椒一試驚艷絕倫。
突然地,草莓就到了季末。 不管你愛的是豐香還是戀香,在雨水多的一年,品質都不怎麼好,春雨一直下,春節時想做個草莓大福,找了好幾家、甚至到產地找,都買不到。 其中有一段對話是強調「自然隨性」的優雅之重要,一種仕紳階級的矯揉造作盡顯於此。
最近看黑木華的《小道消息#她想知道真正的○○》(日語:ゴシップ#彼女が知りたい本当の〇〇),想起之前寫這篇文章時,腦海總是浮現時尚雜誌的編輯最八卦,最自以為時尚的有點XX心情,這是我喜歡看描述媒體、出版的戲劇的原因,時尚的源頭自來都是從媒體開始風起雲湧。
春節要結束,大宴小酌的日子終了,但是要繼續解決為這個年準備的食物直到……,最長久的紀錄是去年的……喔喔喔,我不該說出這麼羞愧的事,畢竟世界大事中有一件是要解決糧食與饑荒問題。 面對解決食物的問題,腦海突然蹦出某年春節前夕搭計程車的奇幻故事。
會被推廣菜尾湯宣傳詞打動的人,大抵是忘不了厝邊巷尾情和童年記憶,而這些人大概都五十歲以上了,另一群以下的年輕人,大概都是被這道菜的傳說獵奇震撼到,什麼樣的時代會拿桶子蒐集吃剩的菜,甚至以為那是《剩食》(陳曉蕾 著)運動的一環。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提到山胡椒就讓人想起花椒悶筍的味道是人間一絕,若改成樟科屬的馬告辛激,能夠變化出什麼呢?在此之前,泰雅族人的桂竹筍是以刺蔥來調味,成為傳統食物。而以花椒來提味是出家人的用法,素食無法以肉借味,尼姑偶爾想到人間滋味卻不想辣椒太刺激,用花椒一試驚艷絕倫。
突然地,草莓就到了季末。 不管你愛的是豐香還是戀香,在雨水多的一年,品質都不怎麼好,春雨一直下,春節時想做個草莓大福,找了好幾家、甚至到產地找,都買不到。 其中有一段對話是強調「自然隨性」的優雅之重要,一種仕紳階級的矯揉造作盡顯於此。
最近看黑木華的《小道消息#她想知道真正的○○》(日語:ゴシップ#彼女が知りたい本当の〇〇),想起之前寫這篇文章時,腦海總是浮現時尚雜誌的編輯最八卦,最自以為時尚的有點XX心情,這是我喜歡看描述媒體、出版的戲劇的原因,時尚的源頭自來都是從媒體開始風起雲湧。
春節要結束,大宴小酌的日子終了,但是要繼續解決為這個年準備的食物直到……,最長久的紀錄是去年的……喔喔喔,我不該說出這麼羞愧的事,畢竟世界大事中有一件是要解決糧食與饑荒問題。 面對解決食物的問題,腦海突然蹦出某年春節前夕搭計程車的奇幻故事。
會被推廣菜尾湯宣傳詞打動的人,大抵是忘不了厝邊巷尾情和童年記憶,而這些人大概都五十歲以上了,另一群以下的年輕人,大概都是被這道菜的傳說獵奇震撼到,什麼樣的時代會拿桶子蒐集吃剩的菜,甚至以為那是《剩食》(陳曉蕾 著)運動的一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蓮房魚包」出自林洪的《山家清供》,是南宋時期非常有創意的一道花卉料理。它將鱖魚肉填塞進蓮蓬內,在蒸煮的過程中,蓮香薰入魚肉,就可讓葷腥的魚肉脫去塵俗之味。是一道風雅又對今日料理富有啟發性的花食!
Thumbnail
線上翻閱日治時期酒樓霸主江山樓出版的導覽手冊(《江山樓案內》)。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發酵食品在臺灣文化與飲食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介紹發酵食品的歷史、製作過程以及近年科技對其影響,期望能將臺灣傳統飲食文化透過發酵食品的發展更廣為人知。
喜歡吃火鍋,大抵是從香茅火鍋開始,好幾年前,火鍋店還不若現在百花齊放,因緣際會來到一家香茅火鍋店,那家店有著地中海的藍白色調,沾醬是香茅磨成的香茅醬,與沙茶醬、醬油、醋、蒜泥、薑泥等配著沾鍋中肉、菜,多了一份清爽的滋味。
Thumbnail
今早我下廚煮的早餐 手癢啊,今天從早餐開始讓Nancy體驗一下台東在地的農特產,龍鬚菜、栗子南瓜…最重要的是幫她特別熬煮一鍋南瓜粥。 大公雞,中午就拿到手,哈哈😄,好吃的池上放山雞要開吃了。 文青的池上:蔣勳書房、福原國小、五洲戲院 蔣勳,對池上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很重要的人。到池上,不能不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蘑菇們燉煮了第一鍋蘑菇湯。 在一個沒有牛奶鍋,沒有香草與胡椒的時代,僅憑蘑菇的風味便完成了永恆蘑菇湯。 蘑菇們狂歡,蘑菇們讚美,蘑菇們歌頌著。 此時覬覦永恆蘑菇風味的金針菇與杏包菇,在蘑菇們都冬眠的冬季,引誘一隻白狐,以高大且壯碩的身材推倒了裝有永恆蘑菇湯的陶碗,在
Thumbnail
《山家清供》原是林洪編寫的菜譜,林洪是泉州人,所以書中有不少閩菜的記載,維基上記載閩菜以鮮醇、香嫩、清淡為主,也重視刀工、講究作料,這也一一在書中有所體現,至於費勇這版本則是在原書上加譯加注,賦了更多意義的一部。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蓮房魚包」出自林洪的《山家清供》,是南宋時期非常有創意的一道花卉料理。它將鱖魚肉填塞進蓮蓬內,在蒸煮的過程中,蓮香薰入魚肉,就可讓葷腥的魚肉脫去塵俗之味。是一道風雅又對今日料理富有啟發性的花食!
Thumbnail
線上翻閱日治時期酒樓霸主江山樓出版的導覽手冊(《江山樓案內》)。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發酵食品在臺灣文化與飲食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介紹發酵食品的歷史、製作過程以及近年科技對其影響,期望能將臺灣傳統飲食文化透過發酵食品的發展更廣為人知。
喜歡吃火鍋,大抵是從香茅火鍋開始,好幾年前,火鍋店還不若現在百花齊放,因緣際會來到一家香茅火鍋店,那家店有著地中海的藍白色調,沾醬是香茅磨成的香茅醬,與沙茶醬、醬油、醋、蒜泥、薑泥等配著沾鍋中肉、菜,多了一份清爽的滋味。
Thumbnail
今早我下廚煮的早餐 手癢啊,今天從早餐開始讓Nancy體驗一下台東在地的農特產,龍鬚菜、栗子南瓜…最重要的是幫她特別熬煮一鍋南瓜粥。 大公雞,中午就拿到手,哈哈😄,好吃的池上放山雞要開吃了。 文青的池上:蔣勳書房、福原國小、五洲戲院 蔣勳,對池上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很重要的人。到池上,不能不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蘑菇們燉煮了第一鍋蘑菇湯。 在一個沒有牛奶鍋,沒有香草與胡椒的時代,僅憑蘑菇的風味便完成了永恆蘑菇湯。 蘑菇們狂歡,蘑菇們讚美,蘑菇們歌頌著。 此時覬覦永恆蘑菇風味的金針菇與杏包菇,在蘑菇們都冬眠的冬季,引誘一隻白狐,以高大且壯碩的身材推倒了裝有永恆蘑菇湯的陶碗,在
Thumbnail
《山家清供》原是林洪編寫的菜譜,林洪是泉州人,所以書中有不少閩菜的記載,維基上記載閩菜以鮮醇、香嫩、清淡為主,也重視刀工、講究作料,這也一一在書中有所體現,至於費勇這版本則是在原書上加譯加注,賦了更多意義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