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湯的底蘊在香菇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台灣的飲食文化中,香菇和木耳的最早文字記錄遲至清領最後一年,一八九五年的《恆春縣志》和一八九四年的《苗栗縣志》,才出現蕈與菌的描述,並引用《說文》的解釋:「蕈,桑䓴也。菌,地蕈也」亦即,「蕈為桑樹上之木耳;菌則為生長在地面上的蕈。」以食材來看,香菇栽培自一九〇九年起在埔里開始發展,當時香菇必須從日本、中國各地進口,成為重要的送禮物品。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這一年林獻堂在東京跌斷了腿,在六十餘日不能行走期間,興起組旅東京詩友會,以此與同鄉文藝青年互通訊息兼慰問,後來由陳虛谷當主編將詩友作品集結成《海上唱和集》。

在東方最現代化的都會中,各式新穎的玩意無時不有,但台灣人探病習慣用水果、珍貴食材的乾貨到哪都一樣,再熟悉一點的至親好友會順便捎帶日常用品,這首詩是楊肇嘉從神戶回到東京知道他生病了,叫女兒送禮物慰問,「肇嘉一週間前往神戶,昨歸來,命其女湘玲持鮑魚、毛菰、葛菜、面巾來贈,留之午餐後方歸去。」《灌園先生日記》,940-01-31

毛菰是指蘑菇(きのこ),那個年代能夠買到的菌菇並不多,新鮮的更是少之又少,最貴重的當數已經開始有計劃種植的香菇,日本人的香菇漢字是椎茸,台灣人除了書寫用椎茸,也會用香菰來稱呼。從「台灣日記知識庫」上線的資料中得知,日治時代,香菇與木耳並不是一般家庭常用食材,甚至普通餐廳也用不起,像黃旺成、吳新榮等勤於寫日記又喜歡美食且兼具文人身份的名人中,除了林獻堂、楊水心夫婦的日記中會出現椎茸或香菰,其他人很少提及。

raw-image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當時吃菇仍然是難得的事,即便是黃旺成的「紅菇雞蛋湯」出現的次數也不多。只有在冬天早起、身體微恙,或黎明即起,要去爬山之前會喝這道湯品補充體力外,只有在餐聽的飲宴中才會有一種叫紅菇的菌菇出場,從來沒看過他們提起香菇,香菇不被提起除了珍貴,也是因為在料理中很少以菌菇命名,只有一道毛菰雞,是直接用菌菇燉雞湯。

而紅菇是什麼呢?黃旺成在一九二五年八月五日的日記中有,「悠々往客雅赴傳君值東的第五回研究會,什麼萬兵圍、四川菜、雞筋、后里紅菇等珍奇佳味源々而來,更有取涼氷柱,此會到此已奢極矣……」這是去餐廳聚會吃的菜餚,紅菇是中國閩南森林裡的特產,台灣森林也可以採到一些,香菇幾乎不曾出現在他的日記裡。

但林獻堂的日記則經常出現誰送香菇來,太太託誰買的香菇已送達,當年的政商頭人對香菇記述如此詳實,除了記錄人情往來,也因為香菇在當時是珍貴之物。

香菇是日治時代開啟的酒樓宴席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在台灣總督府法院通譯林久三的《臺灣料理之栞》中,紀錄了六十三道菜,有一半,三十一道需要用到香菇,尤其,含五道甜湯共二十七道湯品之中,只有七道沒有加入香菇。

這些湯有八寶鴨、清湯魚翅、清湯雞、麵線湯、鮑魚肚、清湯鮑魚、栗子雞、清湯參(海參)、清湯鱉、什錦火鍋、加里雞、加里魚、加里蝦、肉丸湯,其中毛菰雞是指菌菇類(mushroom)煮的雞湯。

特別說明,台灣料理中的高湯不會特別加入香菇熬,一般稱作肉骨湯也叫大骨湯,因為大多用豬大骨,也有用一般豬骨、雞骨或兩者均有,熬湯備用。熬大骨湯時不加香菇,香菇要在燉湯時才會出場,有技巧的大廚都會教授,泡香菇的水一起倒入高湯中,加乾香菇取其香氣與鮮味,台灣菜的鮮味(Umami,旨味)除了肉骨湯的底蘊之外,就是這個隱藏在湯底的鮮味,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從現代走入後現代開放社會,意味著社會階層上下流動的過程更加洶湧,在關鍵的一刻,於島嶼而言,二戰末一九四四年下半年起美軍大轟炸時期,物資匱乏、踈開政策等,使得城市與鄉村的交流更加頻繁與必須,城市中的酒樓用了更多本地食材,鄉村中人習得新的料理手法,台灣料理名菜五柳居/枝是最好的範例,當代台北首屈一指的總鋪師林明燦說得傳神,台灣人拜拜要用一條完整的熟魚,酥炸過的魚等拜完也變冷了,怎麼會好吃,做成五柳枝以各種配料和酸醋、糖等佐料燴軟,是最好下口的一種料理方式,但鄉下歐巴桑切絲切得不夠細切成條,像一枝一枝的小樹枝幹,是為五柳枝。

「叫了五柳居、冬菜鴨、清酒、啤酒,喝到夜兩點……」(吳新榮日記,1943.06.22)

不論是「居」或「枝」或許都是閩南語「羹」(kenn)的訛音,但是從吳新榮要到餐廳才能享用的五柳居成了鄉下辦桌的五柳枝,是台灣料理演變文化史最好的詮釋。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蕭秀琴的沙龍
6會員
8內容數
蕭秀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25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Thumbnail
2022/02/25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Thumbnail
2022/02/24
提到山胡椒就讓人想起花椒悶筍的味道是人間一絕,若改成樟科屬的馬告辛激,能夠變化出什麼呢?在此之前,泰雅族人的桂竹筍是以刺蔥來調味,成為傳統食物。而以花椒來提味是出家人的用法,素食無法以肉借味,尼姑偶爾想到人間滋味卻不想辣椒太刺激,用花椒一試驚艷絕倫。
Thumbnail
2022/02/24
提到山胡椒就讓人想起花椒悶筍的味道是人間一絕,若改成樟科屬的馬告辛激,能夠變化出什麼呢?在此之前,泰雅族人的桂竹筍是以刺蔥來調味,成為傳統食物。而以花椒來提味是出家人的用法,素食無法以肉借味,尼姑偶爾想到人間滋味卻不想辣椒太刺激,用花椒一試驚艷絕倫。
Thumbnail
2022/02/23
突然地,草莓就到了季末。 不管你愛的是豐香還是戀香,在雨水多的一年,品質都不怎麼好,春雨一直下,春節時想做個草莓大福,找了好幾家、甚至到產地找,都買不到。 其中有一段對話是強調「自然隨性」的優雅之重要,一種仕紳階級的矯揉造作盡顯於此。
Thumbnail
2022/02/23
突然地,草莓就到了季末。 不管你愛的是豐香還是戀香,在雨水多的一年,品質都不怎麼好,春雨一直下,春節時想做個草莓大福,找了好幾家、甚至到產地找,都買不到。 其中有一段對話是強調「自然隨性」的優雅之重要,一種仕紳階級的矯揉造作盡顯於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林文月《飲膳札記》出版近二十年,為飲食文學的佳作,好書不妨再三回味。她自幼家境優渥,自然嘗過不少佳餚美味。林文月自述婚後才開始學做菜,在繁忙的教書、研究、家務之間,雖有幫傭歐巴桑協助,生活想必忙碌,她卻在鍋鏟間鍛鍊出足以宴客的廚藝,可知確實喜歡下廚,而巧手蕙心,更是不在話下。 十九篇文章十九道菜,
Thumbnail
林文月《飲膳札記》出版近二十年,為飲食文學的佳作,好書不妨再三回味。她自幼家境優渥,自然嘗過不少佳餚美味。林文月自述婚後才開始學做菜,在繁忙的教書、研究、家務之間,雖有幫傭歐巴桑協助,生活想必忙碌,她卻在鍋鏟間鍛鍊出足以宴客的廚藝,可知確實喜歡下廚,而巧手蕙心,更是不在話下。 十九篇文章十九道菜,
Thumbnail
香菇雞湯是我們家餐桌出現最頻繁的湯品之一。雞肉汆燙後,與泡後的乾香菇、香菇水以及其他的食材一起放入電鍋中熬煮,等電鍋跳停的時候,一鍋鮮嫩香甜又營養滿的香菇雞湯就完成了。 這樣一鍋簡單又美味的湯品,一直都是許多家庭的最愛,我們家也是不例外,每隔幾天就會想念起香菇雞湯鮮甜的滋味。
Thumbnail
香菇雞湯是我們家餐桌出現最頻繁的湯品之一。雞肉汆燙後,與泡後的乾香菇、香菇水以及其他的食材一起放入電鍋中熬煮,等電鍋跳停的時候,一鍋鮮嫩香甜又營養滿的香菇雞湯就完成了。 這樣一鍋簡單又美味的湯品,一直都是許多家庭的最愛,我們家也是不例外,每隔幾天就會想念起香菇雞湯鮮甜的滋味。
Thumbnail
2022年除了迎來最長的梅雨季,還有已然到來的夏天,溫度飆升到令人難以平心靜氣。看到吃的台灣史裡頭介紹台灣早年消暑聖品,仙草,愛玉,粉圓,即便到今時今日仍是許多人的心頭好,甚至粉圓(珍珠)還成為台灣代表文化之一。
Thumbnail
2022年除了迎來最長的梅雨季,還有已然到來的夏天,溫度飆升到令人難以平心靜氣。看到吃的台灣史裡頭介紹台灣早年消暑聖品,仙草,愛玉,粉圓,即便到今時今日仍是許多人的心頭好,甚至粉圓(珍珠)還成為台灣代表文化之一。
Thumbnail
潤餅常見的幾項食材,有些原是外域食物,因貿易來往而流入中土而被廣泛運用,也因每個家庭的飲食習慣略有不同,有所調整。這裡擷取部分食材做為介紹,讓我們一起追本溯源,重新理解食物的基因與故事。
Thumbnail
潤餅常見的幾項食材,有些原是外域食物,因貿易來往而流入中土而被廣泛運用,也因每個家庭的飲食習慣略有不同,有所調整。這裡擷取部分食材做為介紹,讓我們一起追本溯源,重新理解食物的基因與故事。
Thumbnail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Thumbnail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Thumbnail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Thumbnail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Thumbnail
沐潮的田野調查 -「發酵食」 眷村的美食最早是思念的家鄉味, 後來是眷村後代懷念的家常味, 經過時間交融成為許多游子眷戀的台灣味, 經過田野調查除了麵食以外, 最具代表的就是發酵食, 如同台灣人現在熟悉的酸菜, 雖然沒有去過遙遠的黑土地 但對於酸菜白肉鍋卻有一份家的感情。 四川泡菜 同個食物承載
Thumbnail
沐潮的田野調查 -「發酵食」 眷村的美食最早是思念的家鄉味, 後來是眷村後代懷念的家常味, 經過時間交融成為許多游子眷戀的台灣味, 經過田野調查除了麵食以外, 最具代表的就是發酵食, 如同台灣人現在熟悉的酸菜, 雖然沒有去過遙遠的黑土地 但對於酸菜白肉鍋卻有一份家的感情。 四川泡菜 同個食物承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