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時間」與「情緒健康」的關係,一直是腦神經科學與精神醫學領域關注的重點之一。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夜貓子」與「輪班工作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比「早睡早起者」高了許多(即使整體睡眠時間相同)。
然而由於缺乏「量化」研究,臨床醫師們最感到困擾的疑惑是:到底要「提早多久」上床睡覺才能改善情緒?又能改善情緒到什麼「程度」?
這就是本研究要回答的問題。
本研究五月底刊登於JAMA Psychiatry,Impact factor高達17.471,是所有精神醫學相關期刊(共計155本)中排名第二高的。之所以能刊載於精神醫學權威期刊的原因是:研究對象高達84萬人,而且比對了他們的「基因資料」與「睡眠」、「情緒」之關係。
先補充說明:每個人天生的「睡眠節律」(chronotype,或翻譯為「時型」)各有不同,有早鳥型,也有夜貓型。根據研究,有超過340個與睡眠相關的基因,對我們的睡眠偏好(喜歡、習慣早睡或晚睡)影響佔比約12~42%。其他影響因素則包括生活型態、工作型態、身心健康狀況等。
結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