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禪讓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跟朋友聊天,聊天中他提到還是古代的堯舜禪讓制度好。選擇後考察培養,給與資源後讓賢。我忍不住跟他說其實堯舜禪讓沒有發生過妳知道嗎?沒這回事,是假消息!在挖掘出土的竹書記年中提到:「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堯舜禹的關係就是部落強者推翻前一個部落盟主去而代之罷了!他們自己也沒說自己是禪讓。禪讓一詞和定義此詞語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是《尚書》〈堯典〉中,是為了思想教育而美化古人所創造的出來的寓言故事罷了。
(2)三過家門而不入
講的是禹治水的故事,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是老婆生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他老婆剛好抱著她的兒子啟在門外,他也只是向他們招招手就離開。第三次試試他的孩子已經十歲。想把他拉進家 裡也被他拒絕。此事便被傳為美談,認為他大公無私,流傳至今。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第一個想法是還好不是第二次經過時他老婆分娩!然後就覺得這太不符合人性。「三過家門而不入」首見於《孟子》〈滕文公上〉。其上提到:「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是舉例告訴滕文公像禹負責八年都在外面在外面忙到都沒時間回家了,就算想種田也沒那個時間。〈離婁下〉又提了一次:「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而孔子之所以賢之,也是因為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大公無私。
關於這事《史記》〈夏本紀〉就有比較詳細的介紹。根據史記的記載,堯用禹的父親鯀治水,花了九年治水仍失敗,就被舜殺了,然後用禹繼任他父親繼續治水。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應會有兩種情緒,一方面會因為殺父之仇對舜懷恨在心。另一方面則會害怕步他父親的後塵而戒慎恐懼,戰戰兢兢地想把任務完成。所以司馬遷在〈夏本紀〉中才會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是怕跟他父親一樣因治水失敗而被殺,恐懼的連家都步不敢回,住在外面十三年專心治水。但如果真的是如此,那禹也未免太孬種了吧!顯然不是的,不然他就不會取代舜,成為下一任部落共主。
禹也很會自我宣傳和塑造良好形象,他不但表現的謙恭和善,在工作上競競業業的,還跟權臣皋陶說他成親後只住在家三天就為了治水,為了天下蒼生離開家,孩子出生都沒空去看他。皋陶大為感動他的德性,號令天下人效法他。讓他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形象大好,影響力大增。再加上竹書記年的記載我們有理由相信禹這十三年一方面努力治水累積聲望也避免給舜殺他的藉口。另一方面他也在塑造形象串聯勢力。預備復仇大業推翻舜。之所以禹「不敢入」是因為他正在進行報仇的謀反計畫而怕連累老婆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