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鄉願,德之賊也。
孔子是單親家庭,人情涼薄,人間冷暖,比一般人要看的深些。
什麼是鄉願?貌似忠厚,實則裡外不一的人。
有人說是偽君子的意思。
還有一種意思,便是迎合大眾,而不顧事實或結果。
孟子罵的更難聽。他說,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差不多,把鄉願當宦官罵了。
獻媚與個人是奸佞。
獻媚與大眾則是鄉願。
中國大陸用鄉願這個詞彙很少。我們讀論語的一代人其實是斷層的。
臺灣就不一樣了。政論節目中,某名嘴罵某名嘴:
你鄉願!
被罵的那個,頓時勃然大怒。
當時要是這樣罵我,我會抓抓腦袋,想想詞義。
孫子同意孔子的看法。
孫子說:
真正的領袖,是不會受公眾意見左右的。
因為德行與名聲及受歡迎度是截然相反的。
厲害的人,往往與人群背道而馳。
因為人群一多,既成為烏合之眾。
所謂大多數人所能達成的共同點,往往是最平庸的結論。
子張與孔子探討,什麼是達什麼是聞。
子張說,名聲大,就是達。
孔子說,那只是聞,而不是達。
孔子說,什麼是達呢,便是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只有謙虛的人,正直的人,善意的人。才是所謂的通達,自然而然。
什麼是聞呢,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表裡不一,裝老好人而實際幹壞事,臉皮還厚。當然,他會很容易取得名聲。
可是呢,中國古代,分分合合。
分離的時期,人們也就變得積極而進取。只有能解決問題的人,才能成功。孫子談論的領袖,當然是處於競爭的領袖。你要解決問題,你就不能盲目的從眾。
而統一的時候,大家要形式大於要實質。大家把許多核心的價值變成儀式。只要遵守儀式,也就是成為一個懂規矩的人。便覺得是人畜無害的好人。至於儀式下的價值,其實已經不重要。
有時候,時代進化,甚至覺得儀式是繁禮縟節,動不動也就省略掉了。無所顧忌,肆無忌憚。
太平已久,往往重蹈動亂覆轍。
成了所謂的歷史規律。
羅伯特D卡普蘭所著的《武士政治》裡總結道。
歷史牛逼人物的道德觀,是後果道德。在東西方,在現代古代,這樣的道德觀都是統一的。
孫子則說,當一個人打算解決問題的時候,他需要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覺悟。
我感觸良多是——
在這個花言巧語的社會,真的很難做到啊。
項羽功成,不要“衣錦夜行”。結果一敗塗地。
他最後呢,走到烏江邊,送自己的烏騅馬渡江。大局都不在乎了,卻對一匹馬溫情脈脈。
他戰到最後一刻,在敵人中看到自己的老鄉。便拿自己的腦袋當人情送給老鄉。他這輩子都沒有如此善待過一個人。
孤獨的靈魂像現代人一樣透著黑色的寒光。
昨晚酒局上,一位懂相面的朋友,對我說,你會非常的孤獨。
於是我昨晚至今。終於想到了:
我何嘗不是某種鄉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