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花者的一首詩和一首歌
一首風靡50年代耳熟能詳的校園歌曲【蘭花草】,在當時可是莘莘學子隨口可以詠唱的曲子。它改編自胡適先生的詩作--《希望:原詩寫於1921/6/21》,由陳賢德與張弼作曲。其歌詞如下: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 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簇簇 添得許多香
其中以「一日看三回」尤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若以花喻佳人,那份深切的愛意和期待可見一斑。蘭花草若有靈性,愛花者這般殷切的照料,不知感受是幸福呢?還是認為留在山中無人監看來得自在?相信,只有曾經從「山中」被移入「暖房」的蘭花草才能體會這箇中的滋味吧!聖經中有一位約伯先生的遭遇,恰恰與這株山中的蘭花草相反。他是從「暖房」被迫移出到「山中」,接受「魔鬼般的考驗」,他在魔鬼般考驗之下的心境是如何呢?他在苦難中對神的吶喊又是什麼?請聽約伯這樣說:
14:1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
14:2 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
14:3 這樣的人你豈睜眼看他嗎?又叫我來受審嗎?
~ 約伯記14章1-3節 ~
雖然,在看似無奈又有幾分陰霾未散的言詞裡,我們仍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默想與學習這位「苦難達人」在身歷其境時的生命態度。
一、從消極的角度來思想試想?我們若在「約伯式」的苦難之中,是否還能像約伯這般有理性的思維,且能有條不紊地向神傾訴心中無奈的緣由?其實,我們千萬不要太過於低估,人在遭遇身心雙重打擊之下的肉體本能,屆時唯恐我們還受不到約伯苦難的十分之一,就因心志崩潰而「變形」了。當然,神知道我們能承受多少壓力或苦難,祂也不會將太大又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壓力或苦難,擱在我們的肩上。因此,我們無須過度恐慌或害怕,總要在壓力或苦難中,不忘學習約伯有條不紊地向神傾訴心中無奈的苦情和緣由。
二、從積極的角度來思想原本就在「暖房」裡蒙受神恩寵的約伯,自然能體會神祝福和照料時的感受。然而,當他從「暖房」被迫移出到「山中」,而遭遇「魔鬼般考驗」的苦難時,他竟誤將「魔鬼般考驗」看作是神「變手」的作為。這誤會就大了!因約伯如此說:「這樣的人你豈睜眼看他嗎?又叫我來受審嗎?」對約伯來說,「魔鬼般的考驗」是事實,但神並沒有用審判官的眼來「看」他,更沒有叫約伯在苦難中「受審」!原因何在?還是那句話,這是一場無言的苦難,在當時對約伯和他的朋友們來說,仍是個『奧秘』。
話雖如此,約伯的這段話卻為我們引出一個積極的焦點,就是人既然「…日子短少,多有患難;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那麼神為何還要這般「看」我們?祂「看」我們的終極目的又是什麼?如果,人將蘭花草從「山中」移入「暖房」,對愛花者的目的來說是「期待春花開,能將宿願償」;同樣的,神在我們短暫又有限的生命中,仍這般「看顧」我們的目的,無非是要我們活出被造時的榮美,豈不是要在我們身上得著那當得的榮耀。由此可見,「看」是必經的過程,而「期待春花開,能將宿願償」才是神終極的目的。因為,這「看」的過程和功效都是為了「…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提摩太後書3:16)」所以,我們若落在苦難中的時候,要學習用神的眼目來校正我們的心。
親愛的,我們可要看清楚了!千萬不要在苦難中會錯神的意思而心生疑惑,也不要在「短暫」的痛苦中錯解神在我們人生不同階段的美意而灰心喪志。總要學習約伯到神面前去「問個清楚,講個明白」。因為,約伯在「山中」受「魔鬼般的考驗」是神量定給他的必經過程,而目的就是約伯所體會而發出感恩的話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記42:5)。」這「風聞」和「親眼看見你」兩者之間的差別,其中的距離是有何等的大啊!當然,在這場魔鬼因忌妒約伯受寵而向神發出的攻擊,最終所得到的是失敗與羞愧。因為,神在約伯身上得著了祂當得的榮耀。因此,神與約伯都是贏家,至於輸家就顯而易見了!
所以,約伯的遭遇和結果,實在可以成為我們在苦難經歷中的教戰守則。當我們有一天在神的許可之下,把我們從「暖房」移到「山中」受試驗時,可以試著唱這一首【蘭花草】,體會一下愛花者的心情…
轉眼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 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簇簇 添得許多香
親愛的,您聽得到愛花者的這一首詩和這一首歌,但您是否聽得見神愛我們的那一首詩和那一首歌?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神所愛的。愛花者對於蘭花草尚且如此,更何況這位愛我們的神,豈不在我們身上顯出祂終極的美意和目的。祂認識我們,更甚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祂知道如何在我們身上開發、展現我們的潛能,也照樣超越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所以,我們只管將生命的主權,放心地交託給祂,祂能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在未來的每一天!
延伸閱讀詞曲由來:
http://tw.myblog.yahoo.com/jw....../article......
顯示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