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帛書(校):
上善如水, 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亞,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尤。
楚簡: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好的「善」就如同水一樣。善,指良善、親善、美好、擅長、高明、慎重等,其應是一種集合的概念,是這些辭意的集合,單獨解釋為某個意思,似乎都欠缺什麼。
水「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水如何「善」,則呈現在「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七種性質之中。
水往低處流,甚至流進溝渠泥沼,混合代謝穢物,處卑下之至,這是眾人所嫌惡,亦隱喻人往高處爬,大多數人都是在你爭我奪之中向上發展,因為越往上,位置越少,只要想往上發展,便由不得你爭與不爭,習慣於爭,自是看不慣處於低下的人。人確實要發展,但發展的道路不是只有向上,上下左右都是方向,端看發展的初心。
人看水,水處於低下,而水本身卻無此心,只有順應,上天給它什麼任務它便執行,因為無心,所以海納,能納則廣,加上以柔為本、韌為質及衍生的特性,因此幾近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地是下之至,水不往高走,而往低流,常居於低下一是為扎根,穩固根基,二是自有其道,穩定平衡。萬物在爭奪生存,它卻是收斂,爭奪需消耗,它則是在貯存。
心善淵,淵為深,心如深潭,廣袤又深不見底,表面上它處於低下,實際上,它的格局大到無法想像,所以海納百川、包容萬物。
予善天,像上天一樣無私給予,無私來自無心,無心並非行屍走肉,亦非懶散怠惰,相反地,它是基於「道」,積極地做它該做的事,做該做的事即是「道」,它專注於「道」,而沒有多餘的心思,故無心,無心的給予,便如上天的智慧。
言善信,言是表達、展現,信是信實,它晶瑩剔透、心誠如鏡,是怎樣便是怎樣,沒有矇蔽、沒有心機,如水倒影,反映真實。
正善治,正,政也,政是眾人之事,水於天地之間,化成天氣,滋養萬物,造就生態,促進生機,生命離不開水,而水行道善治不居功。
事善能,為了和諧,它做好每一件事,能洗滌,祛除污穢;能滋潤,生動不息;能滋養,轉換能量;能化態,循環天候,因為本質柔和堅韌,所以能承接了萬物的紛雜,然後轉化為生命之源。
動善時,完成天命亦順應天時,水遇窪則填,決堤而流,遇方則方,遇圓則圓,遵從於外境,溫度、容器、地勢、物質,若有變化,它便順其而變,物變有其時,它的變,即順應其時,該動則動,恰如時分,體現天道的意涵。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並非不動,也不是消極、懦弱、懶惰,不爭不僅有發展,更是積極完成使命。
爭與不爭的差別在於發心與格局,它的意象猶如金字塔與太極圖,金字塔頂端的位子稀少,想要往上爬,勢必要爭,上面意味著更多的名利權勢,另一種概念是,想要「最」,最好、最美、最有錢、最善良、最有德行……,一樣在爭奪頂端,一旦爭到了就害怕失去,爭不到,便會怨天尤人;太極則是整體觀,能量共享,不斷循環,彼此都提升,做的事是為符合太極運轉得當,即是該怎麼做便怎麼做,意不在奪取,而在成全,格局自然大了許多,因為不爭,所以不會因失去或爭不到而怨尤。

與善仁vs予善天
與善仁,是出於仁愛而給予,仁愛是好事,但如果基於主觀,容易有所偏失,會認為我應該要有仁愛所以付出,仁愛變成了規範,規範便是約束了本心,照理說,應是順著本心,自然而為,呈現「有仁愛」的事實,卻反而要靠主觀意識來強迫自己要有仁愛,此本心可能已變質。
予善天,是順應天道而無私給予,心中沒有拘束,自然而然,也就不在乎仁愛不仁愛。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為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聖人之治是愚民還是助民? 無知無欲, 是強調清心寡慾?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為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聖人之治是愚民還是助民? 無知無欲, 是強調清心寡慾?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