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許多家長,好傻好天真,以為花了錢請家教,或是上補習班,就能無痛保證小孩的學習成績,還能快樂學習。要馬兒跑又不讓馬吃草,一旦孩子感受到學習壓力,家長便感到不捨,甚至批評老師不會教;段考成績不如意,反過來教育老師,"我花錢請你們做甚麼的?"
當教師向家長解釋孩子的學習狀況時,卻被家長解讀成不負責任,教師為了尋找孩子合適的學習策略而"歸因"時,家長卻想著"歸責",實在叫人心寒。
試想看看,有多少人真的天賦異稟?如果每個人都像妳一樣覺得自己的孩子都在平均之上,那誰來做那個普通人?
再試想看看,一個普通平凡人,不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好成績,這符合一般正常的因果規律嗎?努力都不見得有收穫了,更何況沒有任何努力?恐龍家長們!我就問你們一句,你家小孩是鬼嗎?沒有辛苦就得好成績,這不是奇蹟,這根本就是超自然事件,好嗎?真的見鬼了,你們不是恐龍家長,而是鬼魂家長,好嗎?
再退一步說,你們連被叫恐龍家長的資格都沒有,你們的貪欲正在一點一點的蠶食掉你們僅存的一丁點智商與理性,為甚麼這麼說?自己想一下,你自己的想法有多麼一廂情願?這擺明的,就是再吸引詐騙集團來騙你們啊!但問題是,我們當老師的,雖然不是公務人員老師,但這也是良心事業,你們不能自私的因為自己想要被騙,就要我們配合當詐騙集團,騙你們這些異想天開的高學歷家長啊?
有些話你們想聽,我們沒膽子昧著良心亂講,好嗎?
(二)
別說我站在道德制高點說這件事,以下我將另外從國文的角度,立下同樣的結論:
「學習」的「學」是一個行為過程,例如"學英文",至於結果好壞,不屬於「學」的範圍;又例如"教學",老師有教的行為,學生有學的過程,至於學的狀況優劣,則屬於競爭的結果,亦非「學」的範圍;再例如"學生",即從事學的過程者或具備參與"學"這項活動身分者而言,至於好壞、長幼,另有其他相關字眼,為了"學"這項過程做補充,即"學霸"、"學渣"、"學長"、"學妹"等等。
「學習」的「習」則是歸於己之結果而言,例如"習慣"、"習作"、"預習"、"複習"等等,無一不是回歸自己,習慣是自己養的、習作是自己該完成的、預習總不能叫老師預習吧?老師上課前做的準備,叫做"備課",而非預習。
說穿了,花錢學習,「錢」到底花在哪裡?如果你繳的是「學費」,那你是在為"學的過程"買單,至於是否"習得"技能?這就各憑本事去競爭了,說穿了,"學費"就是在買「資源」,老師公平的上課,競爭就是比誰能妥善利用資源,將效益最大化而已。
你可能會說,"補習班",不是與結果相關嗎?
但不好意思,首先這個詞是現代詞。再退一步說,"補習"是針對沒習得的部分再做加強與彌補之義,所以仍然是向補習班繳"學費",投入資源,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