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甚麼要讀書?很直觀,為了提升認知,進而更好的去學習。
讀書是學習的其中一種途徑,成本相對低的一種學習選擇,而且他佔據提升認知的很大的比例。
(一)如何與成年家長分享,創造需求?先區辨家長的學習類型
1.讀書是為了改變與不被改變
(1)變化,是一種常態。外界環境與自我個人,都會隨著時間改變,沒有甚麼是不會變的。容貌改變、心境改變,或者甚麼都沒變,卻變本加厲了,這也是一種改變。但我們可以討論為何而變?是人生體驗而得的經驗?或是拿書提升認知?我們還可以討論我們要往哪個方向去變?工作技能提升?時間管理?理財?人際關係溝通?
(2)不變不代表故步自封、固執,在充滿變化的時代,不被改變的能力也很重要,我們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與底線,不輕易隨波逐流,在風雨中站穩腳跟,始終堅持做正確且艱難的事情呢?
(3)沒有誰永遠是(1)或(2),所以在當下與家長溝通時,我會從中判斷他目前處於甚麼階段,進而分享目前對她有建設的信息。
若是家長有很明確的目標方向,面對教學一事,因接受許多花俏的資訊,喜發表意見,並要求老師做何種改善,侵犯老師的教學邊界時,身為老師自己必須有足夠的判斷力,去選擇堅定不變或是改變接受意見?這是第一步。
至於如何影響家長?我個人認為學習是孤獨的事情,有人喜歡用教訓學習,有人喜歡讀書,或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不見得有甚麼方式必然能夠影響甚麼,因為家長能否受到影響,是家長自己決定的,就如同老師願不願意被家長影響一樣,都是個人的選擇。
2.讀書是為了限制自己,還是獲得更多可能性?
(1)許多人讀書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讀。讀到某段落,就想到某些人應該好好檢討一下,顯得自己很高明似的;提升某方面的認知後,便覺得自己可以輕易涉足某些領域了,卻沒有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
(2)有些人讀書,表面看上去是為了自己而讀,但很可悲的是,他們讀書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把書用來為自己的思想背書,可是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又如何?能為世界帶來甚麼創造或行動嗎?這樣做能提升自己嗎?
(3)還有一部分人,讀書真的是為自己讀的,是為了未來的工作而讀。把自己限縮在某個領域,放棄了其他的探索。因為讀書獲得的啟發,是不帶目的的。
(4)如果我面對的家長,他的言論充滿著對自我或是孩子的限制,那怕這位家長讀了很多書,嘴上說著許多道理與改變的決心,我也會很清楚知道接下來怎麼對待這個孩子與家長才能賺到錢,但我不能再說了(相信讀者應該也知道)。
舉例來說,父母常與老師討論小孩懶散等學習問題,在一來一往的對話當中,雖然父母都會表現配合虔心希望改變,但只要老師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家長便會「可是他…」,這時就別落入父母的圈套了,因為真正不想改變的是父母。
(二)家長如何向小孩學生談談如何思考這件事情?
(1)其實父母很難避免功利的讀書,因為他們害怕小孩沒有未來。
但一個有思考判斷力的父母應該知道,人的生活終究要回歸平凡安靜,就如同自己現在也成家立業,為了孩子安粉生活一樣。沒有意外,大部分人家的孩子很大機率會活得越來越平凡,更何況,捫心自問,父母本身的生活真的足夠成為孩子積極向上的榜樣嗎?
(2)當然,父母擔心孩子的未來也是人之常情,其實說來說去,父母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孩子學會如何「安身立命」。至於如何安身立命呢?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議題了,我們下回再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