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題目:菩提道次第廣論──聽聞法,起承事聞法如病聽醫言(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呈上篇繼五想聽聞之後,由五處六事聽聞正法行之,避免自己犯錯。對於師父的錄音聽了好幾遍才懂一點點,寫一點點,真的很難。主要還是思惟。法師教我們要尋找更動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後放下自己的心性。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聽聞之……又本生論「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在生活上我們都會有一種很自我的心態,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人都要為我、聽我,然後所想的各種為自己方便的服務,有的時候當別人幫忙我們做事是應該的,當他人有事需要我們幫忙的時候卻推三阻四的。這是一個不好的行為要改。

今天上課有放如得法師講解到「我愛執」的意念。的確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存有「我愛執」,這是與身俱來的,我們要改正這個病似乎有一點難。因為很難所以才要像找醫生一樣治病。比如說現在都會用自己的觀念對別人說這個不好,這個好,或是說我是為你好才說給你聽,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一定的好與壞,所以我們要多聽,多聞法去分辨事情的真相與好壞。我們走在路上有時候也會被開車經過的車子嚇到或是讓自己差一點碰撞,這時候心裡的火氣就上來了,忍不住想罵,我自己也不例外,在罵的背後就是一種病,一種惡性的心病,我們可以這樣想也許這個開車了車主因為有急事所以開得快了一點,或是他正在思考某一件事,只要我們不要像他一樣就好這就是法的存在,我們要學好的,秉棄惡的,事情再多也做不完,急也沒有用。就像平時對自己的父母不太有照顧的地方,一聽到父母病危就心急,有用嗎?平時對自己的父母多用點心,敬孝事奉,在父母人生最圓滿的時候,依然可以很從容地對自己說:爸、媽,佛菩薩來找你一起團圓了,生生世世圓滿佛菩薩。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9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愛你久久放心闖天涯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立婷隨寫人生沙龍街
50會員
416內容數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2024/06/06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2024/06/06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2024/05/02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2024/05/02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2024/04/29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2024/04/29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
Thumbnail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聽聞之……又本生論「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
Thumbnail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聽聞之……又本生論「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
Thumbnail
呈上篇繼五想聽聞之後,由五處六事聽聞正法行之,避免自己犯錯。對於師父的錄音聽了好幾遍才懂一點點,寫一點點,真的很難。主要還是思惟。法師教我們要尋找更動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後放下自己的心性。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
Thumbnail
呈上篇繼五想聽聞之後,由五處六事聽聞正法行之,避免自己犯錯。對於師父的錄音聽了好幾遍才懂一點點,寫一點點,真的很難。主要還是思惟。法師教我們要尋找更動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後放下自己的心性。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
Thumbnail
……佛陀疾言厲聲的訓誡讓我回思自己過往有哪些是真實的懺悔?而哪些又是形式上的懺悔?當沉澱內心後,我覺察到真心懺悔與形式上的懺悔有很大的差別:真心的懺悔中,沒有「但是」,沒有「討好」,也沒有「討拍」的言辭或隱晦不宣的委屈或一絲絲憤恨未消的意念存在其中,唯有一種說不出的羞愧懊悔與發自內心深深的歉疚……
Thumbnail
……佛陀疾言厲聲的訓誡讓我回思自己過往有哪些是真實的懺悔?而哪些又是形式上的懺悔?當沉澱內心後,我覺察到真心懺悔與形式上的懺悔有很大的差別:真心的懺悔中,沒有「但是」,沒有「討好」,也沒有「討拍」的言辭或隱晦不宣的委屈或一絲絲憤恨未消的意念存在其中,唯有一種說不出的羞愧懊悔與發自內心深深的歉疚……
Thumbnail
以下為三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分享二 分享三 當天似乎被黑氣蒙蔽了雙眼,瞬間有貪心、不爽的念頭一直冒出來,還發火……,心中有這樣的念頭真是慚愧。所以不要為了貪、瞋、痴、慢、人、事、物而綁住自己,卻忘了修行。這些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像海上的泡沫一樣,瞬間消失無蹤。 (分享完畢)
Thumbnail
以下為三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分享二 分享三 當天似乎被黑氣蒙蔽了雙眼,瞬間有貪心、不爽的念頭一直冒出來,還發火……,心中有這樣的念頭真是慚愧。所以不要為了貪、瞋、痴、慢、人、事、物而綁住自己,卻忘了修行。這些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像海上的泡沫一樣,瞬間消失無蹤。 (分享完畢)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廣欽老和尚法語:「我們打鼓時,唸『辦公事、辦公事,公事辦完辦私事』,就是不可人勞我逸,只圖自己唸佛、拜佛、誦經,這些是屬於私人的事,有一個『我』要做什麼,就是私事。   如果不發心於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顧自己唸佛、拜佛,這樣的修持,就是執我相,心地只有越來越窄,一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廣欽老和尚法語:「我們打鼓時,唸『辦公事、辦公事,公事辦完辦私事』,就是不可人勞我逸,只圖自己唸佛、拜佛、誦經,這些是屬於私人的事,有一個『我』要做什麼,就是私事。   如果不發心於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顧自己唸佛、拜佛,這樣的修持,就是執我相,心地只有越來越窄,一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執心重、想不開、干擾多皆是心性未提升的症狀,心定意淨擾自清,改善此症狀的良藥只能靠自己確實地吃藥,而佛陀早已告訴我們藥方,就在經書裏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執心重、想不開、干擾多皆是心性未提升的症狀,心定意淨擾自清,改善此症狀的良藥只能靠自己確實地吃藥,而佛陀早已告訴我們藥方,就在經書裏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