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九十一 【相現於自體】

更新於 2023/02/01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佛心為諸妄法之體。一切妄法皆是佛一心相。
相現於自體。自體照其相。

永明延壽大師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九十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凡聖之道,同一法身。彼此俱亡。物我咸絕。則心內無得。身外無餘。如何起應化之身。攝機宜之眾。
: 只為眾生不了自他唯心。橫生彼此。若自達真空。則諸佛終不出世。菩薩亦無功夫。
古德問云 : 若言自他俱是自心現,離心無實我人者。諸佛亦見有眾生。豈可有妄心未盡耶。
: 諸佛見有眾生。俱是緣生幻有。不知謂實有我。所以造業受報。枉有輪迴。此由無實我,感諸佛慈悲。若實有我,非是妄有者。諸佛何故妄救眾生。以我實有,不可救故。今為救者。定知無我妄計有也。故知眾生不離佛果。迷不覺知。
華嚴經頌云。
佛身非是化。亦復非非化。
於無化法中。示有變化形。
古釋云。此則依真起化。真化各有二義
初真中二者
一,不變義。雖化而常湛然。則佛身非是化也。
二,隨緣義。謂不守自性,無不現時。則亦復非非化也。
化中二者
一,無體即空義。謂攬緣無性故。則於無化法中也。
二,從緣幻有義。則示有變化形也。
以隨緣幻有,不異不變體空。是故現化紛然,未甞不寂。真性湛然,未曾不化。若不達此理。自尚未度。焉能化他。又以無緣慈,如石吸鐵。豈分能所之化。以同體悲,猶若虛空。誰見自他之身。
故先德云。窮源莫二。執迹多端。謂若據本以討源,則千途無異轍。若三江之浩渺,並源出於岷山也。乃窮源莫二。若執迹多端。則據末以適本。不知多端是應迹耳。
故光明覺品頌云。
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
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眾生分別故。見佛種種身。
即其義也。但是一法身。義分二三四五,乃至十身。
且如說五身者。叡公維摩疏釋云。所謂法性生身。亦言功德法身。變化法身。實相法身。虛空法身。詳而辯之,一法身也。
何者。言其生,則本之法性。故曰法性生身。推其因,則是功德所成。故言功德法身。就其應,則無感不形。則是變化法身。稱其大,則彌綸虛空。所謂虛空法身。語其妙,則無相無為。故曰實相法身。
故知一體不動。名逐緣分矣。故云同時異處,決是多身。而是一身全現,故非多矣。其猶一月。一剎那中百川齊現。皆即一即多。又普現故非一。一月故非多。如智幢菩薩偈云。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是也。
又經頌云。如來清淨妙法身。一切三界無倫疋。以出世間言語道。其性非有非無故。雖無所依無不往。雖無不至而不去。如空中劃夢所見。當於佛體如是觀。由非真非應。非一非多。故不可作真應一多等思也。故光明覺品頌云。佛見無生超戲論。非是蘊處差別法。故難思也。
又云。皆是自他相作之身。能所共成之化
. 自他相作者。如華嚴經云。此菩薩能隨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國土身。眾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此即自作他也。又隨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即他作自也。
. 能所共成者。若無所化之機。則無能化之跡。又若無所應之身。亦無能感之事。自他能所。非一非異。緣起相由。成茲密旨。然緣起相由者。皆是自心為緣。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
所以古德云。十方諸佛。皆我本師海印頓現。且法華分身,有多淨土。如來何不指己淨土。而令別往彌陀妙喜,思之。故知賢首彌陀等佛,皆本師矣。復何怪哉。
言賢首者。即壽量品中,過百萬阿僧祇剎,最後勝蓮華世界之如來也。
經中偈云。
或見蓮華勝妙剎。賢首如來住其中。
若此不是歎本師者。說他如來在他國土,為何用耶。
且如總持教中,亦說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現。謂毘盧遮那如來,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從四智流出四如來。謂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閦如來。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如來。妙觀察智,流出西方無量壽如來。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法界清淨智,即自當毘盧遮那如來。

又問 : 若依此義。豈不違於平等意趣。若言即我者。依於平等意趣而說,非即我身。如何皆說為本師耶。
: 平等之言,乃是一義。唯識尚說一切眾生中有屬多佛。多佛共化以為一佛。若屬一佛,佛能示現以為多身。十方如來,一一皆爾。今正一佛能為多身。依此而讚本師耳。

如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品頌云。

佛智通達淨無礙。剎那普了三世法。
皆從心識因緣現。生滅無常無自性。
於一剎中成正覺。一切剎處悉亦然。
一切入一一亦爾。隨眾生心而示現。
大乘千鉢大教王經云。如是一切諸佛教化方便法智。我皆集在一心中。同金剛菩提聖性三摩地故。
金光明最勝王經云。譬如日月無有分別。亦如水鏡無有分別。光明亦無分別。三種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願自在故。眾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現。

如來者,無去無來。

故云往應群機而不去。恒歸寂滅而不來。何者。依體起用故是去。以即體之用故不去。應機現前合是來。以應不離體如月之影故不來。又往應合故是去。應無應相故不去。恒歸寂滅合是來。滅不可得故不來。乃至一切法,皆無來去。如經偈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然於無生法中,現起悲化。
所以大丈夫論云。菩薩思惟。一切眾生。能為我作端嚴業。不使一眾生作不端嚴意。菩薩作是思惟。言利他者。求他人之相,都不可得。都如自己。
又云。菩薩思惟。使我悲猶如虛空。一切山河樹木,飛鳥走獸。皆依空住。一切眾生,一切時皆入我悲中。斯則以同體之大悲,何生而不度。起平等之大慧,何道而不成。
如華嚴論云。無盡功德藏迴向者。此位明禪與智冥。智與悲會。以無盡虛空為一道場。以無盡眾生無明行相而為佛事。身恒承事無盡諸佛。而遍周法界,化無盡眾生總成佛身。表裏相亡。始終都盡。遍知諸法。不壞無心。
無盡功德藏品云。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於世,得入法無盡藏者。明心性本無。大小繫盡。身為智影。國土亦然。智淨影明。大小相入。如因陀羅網境界喻是也。
經云。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者。明萬境雖多,皆一心而起。心亡境滅。萬境皆虛。如淨水中眾影也。水亡影滅。此約破有成無說。

又以境約智生。智虛境幻。

多相相入。不離一虛。幻不異虛。虛不異幻。幻虛無二。一異總虛。此約以智幻虛自在無礙門說。此皆借法況說。如實所知。唯亡思者智會。其智會者,方可用而常真,不惑心境。以大願力,隨智幻生等眾生數身,如應攝化。故名無盡功德藏。
又云。法雲地菩薩,隨心念力。廣大微細,自他相入。一多大小互參。神通德用自在。皆隨自心念所成故。
如一切眾生作用境界。皆是自心執業所成。人天地獄,畜生餓鬼,善惡等報果。一依心造。
如此十地菩薩,以無作法身大智之力。隨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時自在,皆悉知見。以普光明智為體。為智體無依。稱性遍周法界。與虛空量等。周滿十方世界。
以無性智。大用隨念。以不忘失智。隨念皆成。
以具總別智。總別同異。成壞俱作。
以廣狹大小自在智。化通無礙。
以與一切眾生同體智。能變一切眾生境界,純為淨土之剎。
以自他無二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作一身。
以法身無大小離量之智。能以毛孔廣容佛剎。
以等虛空無邊無方之智。而一念現生,滿十方而無去來。
以如響智。而能響應對現,等眾生應形。
以是具足圓滿福德智。而恒居妙剎,常與一切眾生同居。若非聖所加持力,而眾生不見。
又問曰 : 云何見佛出興。
答曰 : 當見自身無身無心。無出無沒。無內無外。不動不寂。無思無求。世及出世。都無住處。無心所法。無心心法。心法無依。性無始末。以無依住智,說如斯法。教化眾生,皆令悟入。是名見佛出興。
如光明覺品文殊師利頌云。
世及出世見。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當成大光耀。
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所生。當獲大名稱。
眾生無所生。亦復無有壞。若得如是知。當成無上道。

又大乘大集經云。

佛告賢護。如火未生。或時有人發如是言。我於今日,先滅是火。賢護。於意云何。彼人是語,為誠實不。賢護答言。不也。世尊。佛告賢護。如是諸法。從本以來,畢竟無得。云何於今,乃作斯說。我能證知一切諸法。我能了達一切諸法。我能覺悟一切諸法。我能度脫一切眾生於生死中。此非正言。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無諸法。亦無眾生。云何言度。但世諦中因緣度耳。故知心外無法,何所得耶。佛身無為,但隨緣現。
如肇論云。放光云。佛如虛空。無去無來。應緣而現。無有方所。然則聖人之在天下也。寂寞虛無。無執無競。導而弗先。感而後應。
譬猶幽谷之響。明鏡之像。對之不知其所以來。隨之罔識其所以往。恍焉而有。惚焉而亡。動而逾寂。隱而彌彰。出幽入冥。變化無常。其為稱也。因應而作。顯迹為生。息迹為滅。生名有餘。滅名無餘。然則有無之稱。本乎無名。無名之道。于何不名。
是以聖人居方而方。止圓而圓。在天而天。處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豈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是以明鏡無形,能現萬形。聖人無心,能應萬心。隱不韜光。顯不現迹。
故論云。聖人寂泊無兆。隱顯同原。存不為有。亡不為無。何者。佛言,吾無生不生,雖生不生。無形不形,雖形不形。
: 如來法身,即真心性。如來報身,依真而起。若如來化身,還有心否。
: 若約體亦不離。若約事即分。

如深密經云。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為無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 經云菩薩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者。夫一切眾生,隨自心業,各受苦報。所以經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云何菩薩能關一切惡趣門。
: 只約自心常開。六識門何曾暫閉。日夜計校,緣想一切不善事。遍諸境界,念念恒造生死地獄。
經云。集起心想。名為地獄。若能觀自心識性無所有。即是開善趣門。若不起心想。即是閉惡趣門。若得自在智現前。即現身生五道。入地獄餓鬼畜生等界,救苦眾生。故禪門中立無念為宗。以為要學。
故經偈云。勤念於無念。佛法不難得。何謂不難得。以無念故,萬境不生。當處解脫。若有念起,非獨開惡趣之門。二十五有,一時俱現。故知萬質皆從念異,十二之類縱橫。千差盡逐想生,八萬之門競起。

如信心銘云。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以諸法無體,從自心生。心若不生,外境常寂。故云萬法本閑而人自鬧
所以肇論云。是以聖人乘真心以履順,則無滯而不通。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無滯而不通,故能渾雜致純。所遇而順適,則觸物而一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則雖象而非象。然則物我同根。是非一氣。潛微幽隱。殆非群情之所盡。故知乘一心而履踐,則何往而不真如。稟一氣而化行,則何物而不順如。

莊子云。

天地一氣,而能萬化。

老子云。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故聖人以一真心而觀萬境。則所遇而順適。觸物而冥一矣。
是知諸法無體,緣假相依。似有差殊,不能自異。何者。長無長相。且自不言我長。短無短相。亦自不言我短。皆是隨念計度分別。遍計執著情生。則知萬物本虛。即象而無象也。
: 如上所說,眾生自心造業,自受苦報。又云何說代一切眾生苦。
: 約古德釋代苦有七意
一,起悲意樂,事未必能。
二,修諸苦行,能與物為增上緣。即名代苦。
三,留惑潤生,受有苦身。為物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代苦。
四,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畏方便。要須斷命自墮地獄,令彼脫苦。
五,由初發心,常處惡道。乃至飢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
六,大願與苦。皆同真性。今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
七,法界為身。自他無異。眾生受苦,即是菩薩。
初唯意樂。次二為緣。次二實代。後二理觀。然約有緣,方能代耳。
還源觀云。普代眾生受苦德者。謂菩薩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益群生。怨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
又是菩薩,本行菩薩道時。大悲大願,以身為質。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也。
經頌云。
廣大悲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剎塵。
以昔劫海修諸行。令此世界無諸垢。
謂眾生妄執念念遷流,名之為苦。菩薩教令了蘊空寂。自性本空,故言離苦。
問曰 : 眾生無邊。苦業亦無邊。云何菩薩而能代受。
答曰 : 菩薩代眾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眾生妄執,不了業體從妄而生,無由出苦。菩薩教令修行止觀兩門,心無暫替。因亡果喪。苦無由生。但令不入三塗,名為代眾生受苦也。
是以三界生死之苦者。皆是眾生妄受。以不了根塵無性。本末常空。於畢竟無中。執成究竟之有。因茲貪取,結業受生。於無量劫來受輪迴苦。無明所罩。莫省莫知。菩薩於是垂大悲心,愍茲顛倒。說性空之法藥。破情有之病根。則達苦無生,不造惡業。知諸受互起,能破惑因。妄受之苦既空。對治之樂自絕。
所以先德云。苦是樂。樂是苦。只箇修行斷門戶。亦無苦。亦無樂。本來自性無繩索。以茲妙悟。入一際門。遂得人法俱空。不為心境所縛。當處解脫。永出苦源。豈非代苦乎。
又經云。說法是大神變。能令即凡成聖。變禍為祥。於地獄火輪之中。踊淨剎蓮臺之上。豈非神變耶。
: 一切境界,因心分別。若有分別,即屬無明。故云無心分別,一切法正。有心分別,一切法邪。諸佛如來,已斷無明。無有心相。云何能知真俗差別之境,名一切種智。
: 以法無自體故,即分別無分別。以體不礙緣故,無分別即分別。
如起信論云。自體顯照故,名為覺者。謂有難言。若無別體,何能普現眾生心行。故答云。自體顯現。如珠有光,自照珠體。珠體喻心。光喻於智。心之體性,即諸法性。照諸法時,是自照耳
故論文甚分明。然論中問曰 : 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劑,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
: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劑。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釋云。心真實故,則是諸法之性。佛心離想。體一心原。離妄想故,名心真實。體一心故,為諸法性。是則佛心為諸妄法之體。一切妄法皆是佛一心相。相現於自體。自體照其相。如是了知,有何為難。故能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是謂無所見故無所不見之由也。
鈔云。以內迷真理。識外見塵。故於如量之境。不能隨順種種知也。如人動目,天地傾搖。故不能如實知也。是知心海波停萬像齊鑒。澄潭浪起諸境皆昏
《宗鏡錄》 卷九十一完

avatar-img
13會員
350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無體蕩無明。莫怕落空沉斷見。萬法皆從此處生。」— 普智禪師云 當知種種相,種種說,種種神力,一一皆入祕密藏中。何等是指歸。指歸何處。誰是指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永寂如空。是名指歸。故知能化所化,無盡法門。未有一法,不指歸宗鏡。
「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雲,止猶谷神。」— 涅槃無名論云 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然則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像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燋。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勤。
「清淨法界者,則無垢淨識,真如一心。即此正宗,凡聖共有。此一法界是四智之體。四智則一體之用。」— 永明延壽大師 若念佛。若稱名,即破覺觀。怗然心定。故經云。若有眾生,多於貪欲。常念觀音,即便得離。破根本無明。又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皆是念佛法門也。 常坐三昧者。繫緣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
「首楞嚴經,於一念上立六十位。如珠中影像。物類雖多。珠全是一。一中含眾像。眾像還入一珠中。如六十位中,一一位含六十位。且如位位全是心證。一心能生多心。多心還入一心。心心互含。有何障礙。」—慤疏云經云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從其本處。如上諸位,但是一心。因智有淺深,證分初後。於行布中,似有階降。
「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 金剛三昧經云 一心者,即諸法實相也。亦諸法實性也。然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從心所現。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異。如群波動而水體常露。以水奪波。波無不盡。雖眾法似起,而心性恒現。以心收法。法無不空。大品經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
「迷本無從來。悟亦無所去。何以故。以妄心為有,本無體故。如繩上蛇,本無從來。亦無所去。」—永明延壽大師 諸佛世尊。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我觀三界是心。是心因身。我隨覺觀,欲多見多。欲少見少。諸佛如來即是我心。隨心見故。心即我身。身即是虛空。我因覺觀,見無量佛。我以覺心,見佛知佛。心不見心。心不知心。
「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無體蕩無明。莫怕落空沉斷見。萬法皆從此處生。」— 普智禪師云 當知種種相,種種說,種種神力,一一皆入祕密藏中。何等是指歸。指歸何處。誰是指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永寂如空。是名指歸。故知能化所化,無盡法門。未有一法,不指歸宗鏡。
「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雲,止猶谷神。」— 涅槃無名論云 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然則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像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燋。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勤。
「清淨法界者,則無垢淨識,真如一心。即此正宗,凡聖共有。此一法界是四智之體。四智則一體之用。」— 永明延壽大師 若念佛。若稱名,即破覺觀。怗然心定。故經云。若有眾生,多於貪欲。常念觀音,即便得離。破根本無明。又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皆是念佛法門也。 常坐三昧者。繫緣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
「首楞嚴經,於一念上立六十位。如珠中影像。物類雖多。珠全是一。一中含眾像。眾像還入一珠中。如六十位中,一一位含六十位。且如位位全是心證。一心能生多心。多心還入一心。心心互含。有何障礙。」—慤疏云經云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從其本處。如上諸位,但是一心。因智有淺深,證分初後。於行布中,似有階降。
「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 金剛三昧經云 一心者,即諸法實相也。亦諸法實性也。然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從心所現。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異。如群波動而水體常露。以水奪波。波無不盡。雖眾法似起,而心性恒現。以心收法。法無不空。大品經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
「迷本無從來。悟亦無所去。何以故。以妄心為有,本無體故。如繩上蛇,本無從來。亦無所去。」—永明延壽大師 諸佛世尊。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我觀三界是心。是心因身。我隨覺觀,欲多見多。欲少見少。諸佛如來即是我心。隨心見故。心即我身。身即是虛空。我因覺觀,見無量佛。我以覺心,見佛知佛。心不見心。心不知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專門用於影像相關應用的神經網路。本文介紹了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包括圖片的組成、Receptive Field、Parameter Sharing、以及Pooling等技術。通過本文,讀者將瞭解CNN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優勢和運作原理。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棵二元樹的根結點, 要求我們計算滿足局部路徑節點和=targetSum的數目有多少? 註: 局部路徑節點和 =由節點a往下走到某個節點b,這個區間內的節點值總和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xample 1: Input: root = [10,5,-3,3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顆二元樹的根結點Root node,和指定的目標值targetSum。 問我們能不能從二元樹裡面找到一條從根結點到葉子結點的路徑,其路徑上的節點值總和恰好為targetSum? 可以的話,返回True。 無解的話,返回False。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
Thumbnail
今天跟大家分享在地端資料中心內建立Kubernetes叢集之後,如何針對網路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除了CNI(容器網路接口)的設定,實務上我還會再另行建立Loadbalancer的機制。
Thumbnail
象山淨宗寺2004年成立,%Arabica咖啡台灣首店8月11日開幕
Thumbnail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Thumbnail
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 轉貼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cYLnNA3LI 📷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專門用於影像相關應用的神經網路。本文介紹了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包括圖片的組成、Receptive Field、Parameter Sharing、以及Pooling等技術。通過本文,讀者將瞭解CNN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優勢和運作原理。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棵二元樹的根結點, 要求我們計算滿足局部路徑節點和=targetSum的數目有多少? 註: 局部路徑節點和 =由節點a往下走到某個節點b,這個區間內的節點值總和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xample 1: Input: root = [10,5,-3,3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顆二元樹的根結點Root node,和指定的目標值targetSum。 問我們能不能從二元樹裡面找到一條從根結點到葉子結點的路徑,其路徑上的節點值總和恰好為targetSum? 可以的話,返回True。 無解的話,返回False。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
Thumbnail
今天跟大家分享在地端資料中心內建立Kubernetes叢集之後,如何針對網路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除了CNI(容器網路接口)的設定,實務上我還會再另行建立Loadbalancer的機制。
Thumbnail
象山淨宗寺2004年成立,%Arabica咖啡台灣首店8月11日開幕
Thumbnail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Thumbnail
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 轉貼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cYLnNA3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