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局理論(英語:Game Theory),又譯為對策論或博弈論,是
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在1944年由經濟學家「
馮·諾伊曼」與「
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標誌著現代系統賽局理論的的初步形成,因此兩人被尊稱為「賽局理論之父」。
賽局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經濟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目前可以應用在經濟學、財務金融、國際關係、法律、軍事等重要學科,
法洛威本篇將簡介包括「囚徒困境」等賽局理論重要學說案例,同時將說明「囚徒困境」知識應用在職場、人際等領域之中。
賽局理論「囚徒困境」及「囚徒困境」義涵
「囚徒困境」在1950年是由美國智庫公司
Merrill Flood 和
Melvin Dresher提出,後來由
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解釋,進而為大眾所瞭解。囚徒困境的案例主要是敘述,警察同時抓到兩名嫌犯A與B。警察為了成功破案,遂提出倘若A或B中,誰率先認罪並指控對方,便可以直接獲釋,而沉默的一方將被判處10年徒刑。倘若A與B同時指控對方犯罪,則兩人都會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另方面,因為本案罪證不足,如果A與B同時保持沉默,最後兩人都會被判處6個月有期徒刑。
對於囚徒來說,不論是個人或整體的刑期,只要雙方抱持「沉默」而不相互出賣,就能夠獲得6個月的最低刑期。然而現實總是骨感地,個別囚徒基於自私心態,在立即「被釋放」誘因下,通常都是會出賣對方。
「囚徒困境」的意涵即為個別賽局參與者,在做出策略考量時,僅思考自身利益而罔顧整體利益,最後不僅利己目的沒達到,反而淪落到做出害人害己的地步。
「囚徒困境」職場運用—搶當公務員好嗎
法洛威身邊有許多朋友都嚮往公職或與公職環境近似的傳統產業,相關人員其求職最大目的是為追求「穩定」,認為人生追求「小確幸」即可。其實人類追求生活簡單本無可厚非,但公職環境或類公職環境,待久了就知道會「做人」比「做事」重要。
長期在類似環境耳濡目染下,追求「小確幸」的人會因不願意做過多社交,最終就是做出「擺爛」的最佳利己策略,進而罔顧社會觀感或公司永續發展,最後迫使單位或組織失去應有的功能而被迫解散。
類似的案例其實層出不窮,包括屢屢被討論要民營化的「臺鐵」或是其他公營事業,這些單位雖然有政府背書讓單位員工的工作權獲得保障,然而在社會急遽變遷且政府財政赤字下,公務單位或類公務單位因自身功能無法發揮,往往被列為汰弱留強的對象之一。
斜槓護體才是職場的長治久安之計
不論是公務單位或類公職的民間單位,如果公司充斥著「自私擺爛」罔顧團體利益的同事,或者您也是當前「擺爛」既得利益者之一。然而千萬要謹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是近憂可能微小到個人幾乎感受不到,但當感受到時,熟悉舒適圈的人早已喪失應有的競爭力而不自覺。
不論你位處於任何的職位或工作環境,記住永遠抱持斜槓的精神與能力,為自己的未來保留一扇永遠可以開啟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