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額理財 投資型vs分開配置

2023/01/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遇到一位認為買投資型保單比較好的朋友A
理由是用少少金額有終身有三百萬的保額
又可以自選投資帳戶 又覺得其他有保單價值的壽險太貴
可以逐步拆解
帳戶費率
業務試算表
>少少金額要有三百萬保障
定期壽險可以解決
>終身保障
由於業務的推薦為甲型投資型 為帳戶價值跟保額取其高
因此後期帳戶價值>保額時 就等同於一般投資帳戶 保障變成也是你的投資價值
>自選投資帳戶
自己投資ETF也一樣 先排除共同類全委基金 又貴又落後
>其他有保單價值的壽險太貴
這就是有無保單價值的問題 所以被導到有「價值」的投資型
但實質上 透過差額理財(BTID) 也能達成類似的功效
(其實我也不確定本文算不算BTID)
而我就現有資訊進行分析 這張投資型保單是年繳58,000
對照組是30年定期壽險+ETF投資 扣掉30年期壽險12,900
每年可投資成本為45,700 這樣就能達成300萬保障+投資帳戶
保險業務試算的年化6% 但實際上ETF要內扣0.75%
所以要達成6% 表示該ETF實際報酬為6.75%
簡易扣個0.05%當成自行交易額外成本
自製6%表格
【情境A】
報酬6% 保單年度 30年之內 對照組帳戶價值始終領先投資型
且保單第25年度即有300萬投資跟300萬保障
也就是說萬一身故於保單年度25~30
就有壽險300萬+300萬投資帳戶 600萬爽賺 (開玩笑 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好嗎
甚至直接就解約 把後面的5萬多拿來投資 來跟甲型投資型立足點一樣
而甲型投資型帳戶則是最多仍僅有300萬保障
情境B
報酬年化6% 保單年度 30年之後 且30年後對照組定期壽險到期
300萬保障消失 但投資帳戶早已累積逾300萬
而投資型帳戶甲型 是帳戶價值跟保額取其高
也就是消失壽險性質 僅存投資帳戶價值
截至60歲的時候一來一往少了67萬
自製3%表格(右邊應為3.7% 沒改到
情境C
年化3% 保單年度 30年之內 對照組於保單年度31、32
由於定期壽險到期 保額消失 僅存投資帳戶價值
因此這兩年萬一身故會有缺口31、15萬
情境D
年化3% 保單年度 30年之後 只要跨過情境C這兩年度
就會回到情境B 投資帳戶累積逾300萬
一樣在60歲 相近差20萬
其他情境
>若投資帳戶績效差怎麼辦
30年內 更便宜的對照組 有費用率上的優勢 會存有更多帳戶價值
30年後 對照組保單到期 保障消失 但投資型只要保單不消滅 就還有300萬保障
對照組要另行找尋30年後定期壽險來彌足保障
30年後的定期壽險想必會更貴 這是變因之一
>若投資績效高高低低 對照組30年始終累積不超過三百萬怎麼辦
其實這問題就跟上述一樣 30年後的定期壽險想必會更貴 這是變因之一
假設保單年度第30 跌掉7成 帳戶價值約170萬
剩下130萬 要靠當下的壽險做缺口填補 就存在費用率問題
萬一變很貴 萬一變很便宜 這是最大的隱憂
總結
不曉得有沒有我沒提到的 但本案例相當單純 為甲型 無附帶醫療險
若你認同指數投資長期報酬為正的特性 那報酬差的結果發生機率想必較低
而即便報酬率僅3% 除了中間兩年缺口 仍是對照組較好
所以在兩種情境下 對照組皆明顯有優勢
此外若是套用到國外ETF 該保單國外扣1.2% 貴死...
我投個VT或AOR 分散效果更好 更高機率實現長期報酬為正
我會認為 自選帳戶 選了類全委或是共同基金
這些容易帶來超額落後的投資工具 加上昂貴的保單成本
更容易產生績效差的情況
最後 如果要用乙型 那保險成本更貴 或等對方業務不死心
又拿出乙型的時候 我再來做參照組
補充:被招攬者屬朋友的朋友 所以對談過程經第三方
若有未確切表達 僅供參考 謝謝
或過程計算、思考有誤 煩請告知 都是我認知不足 都是我的錯 謝謝
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按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也可以到我IG finacemix_ 按讚喔~謝謝
如果支持我可以動動手按like 不用花錢唷
FinanceMix
FinanceMix
探討 學習各種金融環境 Nothing Worth Having Comes Easy #交流分享 #有錯誤請指正 #記錄認知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