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靠的是運氣,還是能力?──關於成功與運氣的四層思考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你覺得成功靠的是運氣,還是能力?

​這個問題,如果拿去問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和理由,可能都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紀,看法也可能不同。

​我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隨著年紀增長、閱歷積累,對這道問題的思考與感悟,也有不小的變化。我將它分為四層:

​第一層,「成功學思維」;
第二層,「反成功學思維」;
第三層,「成功的科學思維」;
第四層,「成功的信念思維」。

​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我對於「成功與運氣」的四層思考。

​文章有些長,近4500字,慎入。

第一層,成功學思維

​年輕時,渴望成功、渴望賺錢,看了不少成功學、名人傳記和心靈雞湯類的書,像是──

算了,還是別說好,說出來實在太丟人了。

​在價值倡導上,這類型的書會不斷灌輸你這樣的價值觀:「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你沒成功,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沒有失敗,只有尚未成功」……

​在論證結構上,這些書喜歡用「舉例論證」。它們會舉一些成功案例的小故事,並從中提煉出一套方法論,告訴你,只要按照些這方法做,你也會成功。

​在底層邏輯上,這些書的邏輯是:成功不是隨機、偶然的事件,而是有著明確「因果關係」的必然事件。它是由一連串的因為、所以串成的因果鏈,而你只要順著這條鏈子努力地爬,你就會成功。

​有為者亦若是──成功,靠的當然是個人的才能和努力。

​這是二十多歲的我,對成功的理解。

​第二層,反成功學思維

​待年紀稍大些,看的書多了、雜了。從各領域的書中,我接觸到過往從未聽過的知識和概念。例如,從科學哲學裡,我學到了「證偽性」的概念;從統計學裡,我知道了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這些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書籍,顛覆了許多我過往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的認知,獲得了全新的升級。

​這時的我,再看到各種成功的人、事、物的案例時,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

​舉個例子,比如說大家追劇、看電影常用的平台,奈飛(Netflix)。

raw-image

​許多專家分析,Netflix這家公司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們獨特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就是「高報酬的傭兵文化」。

​相較於矽谷其他知名企業,例如Facebook、google,把員工當成家人般照顧,Netflix的座用銘則是:「別跟我稱兄道弟,我們不是一家人」、「我們不要忠誠,只要成功」、「我們只要A咖中的A咖」。(〈謝絕B咖!Netflix不把員工當家人,只要成功的企業文化有多瘋狂?〉

​在Netflix股價年年飆升、年年創新高的那段時間,這些分析聽起來滿有道理、滿有解釋力的,對吧?

​但從去年年底開始,Netflix的股價一路狂跌,公司的市值幾乎蒸發了三分之二,甚至爆發離職潮,大量明星員工出走,公司面臨到近10年來的最大危機。

raw-image

這時又有專家跳出來分析,說Netflix「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它獨特的企業文化──「不把員工當家人,只當傭兵」,這讓優秀員工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不願意在公司久待。

嗯,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對不對?

​但你有沒有發現,「不把員工當家人」這個原因,公司成功時可以用,失敗時也可以用,怎麼樣都說得通,都可以自圓其說,阿都給你講就好啦!

​這種正面可以解釋、反面可以解釋,不管怎麼樣都不會錯的理由,就是很典型的,不具有「證偽性」的特性。在許多成功案例的分析中,經常可以看到。

​再例如,財經雜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像這樣的文章:「某支基金績效表現優異,連幾年打敗大盤指數」。

​我看到的反應,都是直接略過。不是因為我對投資理財沒興趣,而是我知道,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有大量研究指出,若將時間拉長,比如說15年吧!那麼有超過9成的基金,表現會輸給大盤指數。股神巴菲特也曾在2017年致股東公開信中說過,「沒人可以打敗大盤指數型基金」,甚至開出了「50萬美金」的賭注,以證明他老人家的想法。

​所以,許多基金的好表現,很有可能只證明了操盤經理人的「運氣好」,不代表他有卓越的選股投資能力。

​這就像,要你拋硬幣連續拋出正面10次,你可能拋個一整天也辦不到;但如果找1萬個人來拋,要不了幾分鐘,就會有10個左右的人,連續拋出10次正面。不是這10個人有過人的拋硬幣技術,而是──機率。

​「倖存者偏差」和「證偽性」這兩個概念,對這個時期的我來說,就像倚天劍和屠龍刀,我帶著這兩把神兵利器,大殺四方,見一個砍一個,見兩個砍一雙。所有成功學的書籍或案例分析,在我眼中,都是「Bullsxxt」。

​第三層,成功的科學思維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對於成功的理解來到了第三層,我稱它為「成功的科學思維」。

​科學,是一個很厲害的東西,它擁有的強大解釋力和預測能力。近幾年有不少科普書籍,將關於成功的科學研究結果,帶進公眾視野,例如像《成功與運氣》、《破除成功學的迷信》、《成功竟然有公式》等。

raw-image
raw-image

有很多有趣且發人省思的內容,我簡單挑兩點和你分享。

第一點,成功主要靠的是能力,還是運氣,和你所在專業領域很有關係。

​如果將能力與運氣對成功,或者說成就的影響,想像成是一種「光譜」,最右邊是能力,最左邊是運氣,不同領域、不同專業,則分別落在光譜上的不同位置。

​在光譜最右邊,意味著,要取得成功,完全倚靠個人的能力與努力。像西洋棋、圍棋、網球都在這個位置。在這些領域裡,你幾乎不可能看到一個新手菜鳥,憑藉著運氣,爆冷門打敗領域中的高手。

​而在光譜最左邊,意味著,你的成功或成就,完全由運氣決定。比如說買樂透、在賭場玩吃角子老虎機等。這類型的活動,幾乎可以說是全由運氣主導,個人能力與努力毫無用武之地。

​除了上面舉的幾個例子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專業領域,都介於光譜的兩端之間,也就是同時受到能力與運氣的影響,只是有的比較靠右、有的比較靠左邊。

​比如說足球,研究發現,能力和運氣占比大約是7比3。也就是球隊的勝負,能力貢獻了7成,運氣貢獻了3成。也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看到,足球比賽不時會有弱隊打贏強隊這種「爆冷門」的結果。

​再比如說,股票投資──尤其是短期,研究發現,能力和運氣占比大約是2比8。也就是投資績效想打敗大盤,運氣貢獻了8成,而能力只貢獻了2成。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股神巴菲特會懸賞50萬美金,打賭沒有人能打敗大盤指數吧!

​第二點,極端成功,需要極端運氣。

​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比爾·蓋茲。

​比爾·蓋茲是個非常有能力和遠見的人,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他的綜合能力值,可能是一般人的十倍或是百倍,但他的財富,卻是一般人的百億、千億倍。就連許多和他一樣聰明,甚至比他還聰明有遠見的人,也沒有取得跟他「同等級」的成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比爾·蓋茲所取得的財富和成就,似乎遠遠超過個人能力所能解釋的,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發現,因為他的運氣真的非──常──好!注意,不是普通的好,是非常、非常的好,好到超乎我們的想像。

​許多書都有談到,比爾·蓋茲人生幾個關鍵的「好運時刻」:

​第一,比爾·蓋茲「剛好」出生在1955年。如果晚生個幾年,他學習力最強的青年時代,就趕不上個人電腦的第一波浪潮;如果早生幾年,當這個浪潮來臨時,他年紀就太大了,轉換跑道的機會成本太高。

​第二,比爾·蓋茲剛好有寫程式的天分。不然當時代大浪迎面而來時,即便站在風口浪尖上,他也飛不起來。

​第三,比爾·蓋茲所在的私立高中,是當時全美「唯一」一個,提供學生免費的、能夠即時看到運算結果的超高級電腦。像比爾·蓋茲這樣有寫程式天分的學生,在當時一定有不少,但他是少數能夠接觸到電腦──甚至還是最先進電腦的高中生。

​第四,比爾·蓋茲休學創業時,正好趕上了科技巨頭IBM需要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

以上這些事件,若有一件沒有發生,憑比爾·蓋茲的聰明才智,他當然還是會成功,但絕對不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所以,要成為「超級富豪」,除了能力外,你還得有這樣一連串的好運氣。

​第四層,成功的信念思維

​最後是第四層,成功的信念思維,也是我現階段對於成功與運氣的認識。

​這幾年,讀了些談「自由意志」的書,對於這個議題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個問題,在哲學上爭論了好幾百年。一項有趣研究發現,如果讓一般民眾閱讀完「人沒有自由意志」的科學文章後,相較於未閱讀文章的對照組,他們的行為會變得更「有侵略性」、更「沒有責任感」。

​這意味著,自由意志在「客觀」上存不存在,也許尚未有定論;但在「主觀」上,光是「相信」了自由意志不存在,人的行為就會因此發生改變。

​這帶給我一個啟發,就是:

「主觀的相信,比起客觀的事實,更能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成功靠的到底是能力還是運氣,在「客觀」上,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主觀」上,你「相信」什麼?你相信成功靠的是能力,還是你相信成功靠的是運氣?

​你內心相信什麼,外在行為就會據此而改變。

​相信成功靠能力的人,也就是相信「命運,操之在己」。所以,在往目標前進的路上,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可控的地方;遇到困難時,會反求諸己,做內部歸因,想辦法提升自己以克服難關,而不會抱怨自己運氣不好──因為他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如果這樣的信念走極端,當取得成就時,他很可能就會變的驕傲、自大,瞧不起失敗或成就不如他的人,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些人不努力、能力不如他。

反過來,相信成功靠運氣的人,也就是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有許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涉及其中,個人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當取得成就時,面對弱勢群體,他會更為謙遜、慈悲。因為他知道,不是自己更努力、能力更強,而是因為自己運氣比別人都好──就像中樂透的人,有什麼資格瞧不起沒中的人呢?

​但如果將這種信念推到極端,也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在遭遇困難、挫折時,他很可能習慣於做外部歸因,怨天尤人,覺得都是自己運氣不好,而不是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想辦法提升自己解決問題。在看待他人成就時,也可能會憤世嫉俗,酸葡萄心態,覺得別人只是運氣好,沒什麼了不起。

​所以,相信成功靠能力,或是成功靠運氣,對行為都有正面的指導意義,當然,也會有負面的影響。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成功與運氣這件事,才能讓正面的影響多一些,負面的影響少一些呢?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同時也是暢銷書《第二座山》的作者,給了一個我很喜歡的答案。

​他說,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取決於你是往前看還是往後看:

​「如果你要計劃將來,你就應該『相信』未來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報──那怕這只是一個幻覺,你也應該相信它,只有這樣你才能全力以赴。但如果你已經取得成功,回顧往事的時候,你應該意識到『你的所得超過了你的應得』,你應當為此感到慶幸。」

raw-image

​這句話的底層邏輯就是,你心中要同時有「成功靠能力」,以及「成功靠運氣」這兩種信念,並懂得「在適當時機,切換這兩個信念,以調整你的行為和態度」。

​就像《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拉德說的,我們要訓練自己,在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彥廷的沙龍
105會員
35內容數
劉彥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所有沒有被覺察到的潛意識,都會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它為命運。」 這句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 潛意識真的有主宰命運的力量嗎?這句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所根據呢?
Thumbnail
2025/04/05
「所有沒有被覺察到的潛意識,都會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它為命運。」 這句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 潛意識真的有主宰命運的力量嗎?這句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所根據呢?
Thumbnail
2025/03/21
前一段時間年假,我到朋友家作客。 幾個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飯、邊聊天,氣氛非常歡樂。 吃著、吃著,其中一個朋友的兩個小孩,不知什麼原因,吵起來了。
2025/03/21
前一段時間年假,我到朋友家作客。 幾個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飯、邊聊天,氣氛非常歡樂。 吃著、吃著,其中一個朋友的兩個小孩,不知什麼原因,吵起來了。
2025/03/15
你有聽過「思想實驗」這個詞嗎? 思想實驗,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好,知道自己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思想實驗。
Thumbnail
2025/03/15
你有聽過「思想實驗」這個詞嗎? 思想實驗,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好,知道自己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思想實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文強調人生如同商業模式,核心在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成功需明確目標、選擇適合工具及方法,並有效利用團隊、產品、資本和人脈槓桿。書中鼓勵追求高效勤奮,並透過刻意練習及時間管理提升自我,強化個人影響力,實現目標。
Thumbnail
本文強調人生如同商業模式,核心在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成功需明確目標、選擇適合工具及方法,並有效利用團隊、產品、資本和人脈槓桿。書中鼓勵追求高效勤奮,並透過刻意練習及時間管理提升自我,強化個人影響力,實現目標。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生等同於一種商業模式,成功依賴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反思微軟加班文化,強調在追求高效勤奮時需平衡工作、健康與家庭。作者提倡「刻意練習」,同時警示勤奮應在個人承受範圍內,以保持生活的全面性和意義。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生等同於一種商業模式,成功依賴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反思微軟加班文化,強調在追求高效勤奮時需平衡工作、健康與家庭。作者提倡「刻意練習」,同時警示勤奮應在個人承受範圍內,以保持生活的全面性和意義。
Thumbnail
《成功竟然有公式》一書中,作者探討了成功的多維度評價標準,對比了客觀數據驅動的運動競賽和主觀評價主導的視覺藝術。書中舉例展示了人際關係在成功評價中的重要性,並指出在大多數職業中,成功通常位於客觀表現與人際網絡之間的某個點上。
Thumbnail
《成功竟然有公式》一書中,作者探討了成功的多維度評價標準,對比了客觀數據驅動的運動競賽和主觀評價主導的視覺藝術。書中舉例展示了人際關係在成功評價中的重要性,並指出在大多數職業中,成功通常位於客觀表現與人際網絡之間的某個點上。
Thumbnail
《成功竟然有公式》讀後感2強調,成功不僅取決於個人能力,更在於人際關係網絡。書中以作者從政治難民到科學界成功人士的轉變為例,說明在封閉的羅馬尼亞無法實現的成功,透過國際人脈得以實現。此外,文章探討了客觀標準(如律師執照)與人際關係的平衡,並提出在特定領域中兩者的相對重要性。
Thumbnail
《成功竟然有公式》讀後感2強調,成功不僅取決於個人能力,更在於人際關係網絡。書中以作者從政治難民到科學界成功人士的轉變為例,說明在封閉的羅馬尼亞無法實現的成功,透過國際人脈得以實現。此外,文章探討了客觀標準(如律師執照)與人際關係的平衡,並提出在特定領域中兩者的相對重要性。
Thumbnail
「一家新創公司怎樣才會成功?」這是本書作者Ash Ali和Hasan Kubba的核心提問。他們依自身經歷及豐富的創業經驗,經過多年觀察,認為每個人事實上都有獨一無二的「不平等優勢」,應善加發揮,使你在競爭中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一家新創公司怎樣才會成功?」這是本書作者Ash Ali和Hasan Kubba的核心提問。他們依自身經歷及豐富的創業經驗,經過多年觀察,認為每個人事實上都有獨一無二的「不平等優勢」,應善加發揮,使你在競爭中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我們總是羨慕成功的企業家,擁有龐大的資產;又或者經營有成的網紅,擁有龐大流量,帶來很高的收入。這成功的背後,一定是掌握了一套核心公式,才有辦法達成目前的成就。   而我認為這與很多書籍提過的「以終為始」有關,「與成功有約」、「內在原力」這二本書也都提出相同的概念。
Thumbnail
我們總是羨慕成功的企業家,擁有龐大的資產;又或者經營有成的網紅,擁有龐大流量,帶來很高的收入。這成功的背後,一定是掌握了一套核心公式,才有辦法達成目前的成就。   而我認為這與很多書籍提過的「以終為始」有關,「與成功有約」、「內在原力」這二本書也都提出相同的概念。
Thumbnail
這次繼續來分享「 風格是一種商機 」,這本書第二章的內容,在閱讀的過程我會用自己的角度來劃出我需要的重點,同時也分享自身的經驗與看法,期望這樣的分享能夠讓您對這本書更有興趣。
Thumbnail
這次繼續來分享「 風格是一種商機 」,這本書第二章的內容,在閱讀的過程我會用自己的角度來劃出我需要的重點,同時也分享自身的經驗與看法,期望這樣的分享能夠讓您對這本書更有興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