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怎麼這麼自私?” 記憶裡家人那句責備劃破空氣,擲地有聲。
我忽然驚醒,發現是在做夢,原來自己是在回家吃年夜飯的路上;
而每年的這個時候,記憶裡的那個家人的聲音,還是會時常遠遠地在我腦海,久久不肯離去...
“年”,是傳統華人家庭的桎梏,
“過年” ,更是眾生相一覽無遺的時節。
我相信“家”對於一部分來說,或許意味著 “港灣和歸屬”,而仍然會有一部分人,會把它當作一輩子想要遠離或掙脫的枷鎖。
曾聽過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而有些人要用一生去治癒自己的童年。
“情緒勒索” “過度關心” “精神能量的耗竭”
自小看著過年前家人常常愁眉苦臉,除了暗自比較紅包,比誰的大,長輩的臉色,常顯露出了對紅包厚度的滿意程度;
走親戚這件事情,
誇張的家庭(我對岸的家)從初一到十五不間斷,
你們見面也沒幾分鐘,而後一整年也沒聯絡,然而每年還是要 “闔家團圓” “維繫表面的平和”;
家人年三十前便開始忙進忙出,準備豐盛的家族團年飯,
當大家吃飽喝足在客廳看電視時,一些人面紅耳赤地拚酒;
一些人只是默默地負責跑腿、和幫傭一起收拾洗碗;
一些人只是懶散地出一張嘴,用“我是為你好”的口吻關心,
面對各種令人難以招架的問題:
「有沒有男/女朋友啊?打算幾時結婚?另一半收入多少?」、
「現在做什麼工作啊?收入多少?」、
「什麼時候升遷啊?當初考大學的時候早該聽我的話啊,選xx才好」
「買房買車了沒啊?怎麼還在租屋呢?」
「什麼時候去考公?改天請局裡的x處幫你看看你還缺什麼資料」
如果你的回答沒有讓他們滿意,
他們還會“指教”你的人生該怎麼做,
才算是光彩、讓人覺得“有面子”“懂事”的好兒女...
過年,
是一代人無法掙脫的情感壓抑,
強加給另一代人的無奈。
而這些種種來自同輩或長輩的壓力和焦慮,
形塑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也成了我們各自人生接下來必須面對的功課。
而我認為,這些價值觀和心態的建立,讓我的內心越來越強大,並更加清楚該如何巧妙地應對,充斥在我們身邊,無論逢年過節,還是周遭環境中,無論是職場、交友、伴侶、還是其他方便,各樣的 “ 人情壓力”和 “ 情緒勒索”。
從小被教導懂事,就等同於需要壓抑自己的情感,這意味著同樣的東西,你很喜歡的,要先讓給別人,因為這樣你才會得到別人的喜歡,
如果你選擇不客氣,不禮讓,你就會被人討厭。
而今年近三十,也快活出了“被討厭的勇氣”;幾經思考,
大家會這麼做,不過也是因為“渴望被認同”,
然而“渴望被認同”,實質上是源於 “對於自我價值的不確定” 或者 “害怕不被接受”;
倘若是向不對的人索要“認同”,
就好像是把籠子的鑰匙交給了別人,
再請對方把自己關起來,
如果,
對方永遠都無法 “認同”你呢?
或即使給了你認同,但它並不會讓你感到更安全,反而伴隨著更多的不穩定和焦慮,戰戰兢兢害怕有一天會失去它。
而我們必須要清楚,
真正的 “認同感”並不是來自於,別人的認可,而在於 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倘若你的自我價值,
是建立在於
“學校的頭銜”
“工作的頭銜”
“父母眼中的好兒子”
“公婆眼中的好媳婦”
“所謂的功成名就”
那麼你的行為,便不得不去迎合,社會形塑給你的 “那一套標準”,
“你要是好媳婦,必然會先跟老公回公婆家”
“要是你沒有回家,那你就不算孝順”
“你要是無法xx,那麼你就不是xx”
我們會產生莫名奇妙的“愧疚感”(Guilty Feeling) ,是我們對所愛的人行了惡事時的自責,
因此,社會慣常是把「愛」與「罪疚感」視為並行的情感,
很多時候那種:
「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這樣對我,你就應該怎樣做!」
常常會充斥在我們的周遭。
而我們先要學會,不要對任何事情,都覺得“抱歉”,
因為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即使是你的父母或孩子,也不例外。
有時候,並不是你需要去擔當的責任,你應該要分清楚。
我們華人家庭要擔當的責任已經太多, 而走出去世界看看,
世上家庭面貌千百種,你發現並不是所有家庭都像自己的一樣,曾走訪過歐洲10多個國家,大多家庭間大部分關係都自在輕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像朋友,不過度倚賴和情緒加害。
父母有時候會以 “你不懂事”“只是個孩子” ,
而如果,在對方眼中,我們永遠不會有長大的一天呢?
那麼,你要帶著這樣的虧欠、和愧疚感度過一生嗎?
你必須清楚,無論你做什麼,
都無法讓所有人滿意,你只能選擇在讓你舒服的前提下,先過好自己的人生,
因為愧疚不等同於愛,愧疚也無法產生愛,
唯有你自己先認可自己,
才能夠有能力去擔當你應當的責任,並保護你愛的人。
而你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再次面對對方時,
你便不會再尋求認同,或因為對方認為重要的東西,而貶低自己的價值;
更不會因為對方覺得你不夠好,就產生愧疚感。
我們對任何人都應該是這樣,對父母也是。
一個人走的孤單,然而你要相信,
一定會有另一個人,和你有一樣的想法和感受,並且願意傾聽你和你一起,面對來自 “長輩”的壓力;
改變別人很難,我們唯獨可以做的是:先改變的自己的想法,
無論那個可以和你並肩作戰的人是誰, 是你的朋友、另一半、還是其他可以給你鼓勵的人,在你有壓力的時刻,你必須找到你的情緒和能量的出口...
而懂得處理、和接住你情緒的人,才是你值得花時間的對象。
當然上一輩的恩恩怨怨,小孩是最無辜的,
而如今看著晚輩的孩子們快樂地放著鞭炮煙火,
開心著拿著紅包滿載而歸;不禁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是如此期待過年,
因為那是家中唯一的那時刻,家人會停下手邊的公事,回到彼此身邊。
而後越長大越諳世事後,反而越避之唯恐不及,
在國外工作為由、以和朋友出遊為由,
想要逃避這樣的國定情緒勒索的身體耗竭,
然而,以前確實可以“避而不見”,
而後來,隨著年紀漸長,更多地瞭解自己,了解責任。
也漸漸有了,與之平和相處和應對的方式: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說: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今時不同於往日,
願我們都能日漸懂得,
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待人接物,並活出和上一輩,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Nessyfit 妮西 寫於卯年伊始後記:“妳怎麼這麼自私?” “
這是我的家人,
當著眾親戚的面,
對我的責備;
自小父母分開,
在對岸長大,家中全部從政商,
複雜壓抑的成長環境,
和從小看著十分兩極的世界,形塑了我對周遭事物的看法。很長的一段時間,懂事對我來說,就意味著壓抑。
改日若有機會,再另和大家分享了:)”
作者介紹: @nessyfit妮西
相信透過聰明訓練、覺察生活,每個女人都可以藉此獲得完美曲線,自信態度,謝謝你邀請我參與你的身心健康之旅。
#優雅曲線聰明練
#好好生活
#用心感受
IG: @nessyfit妮西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