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題目:菩提道次第廣論──正聞軌理&斷器三過,依六種想(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很難,想起儒家一句話:知難行易。這是古代一位儒家學者的名言,對應的下一句是:知易行難。我們常常懂得很多道理,然而這些道理做起來不容易,稍有偏一點點道理就變成了一個人生活的絆腳石。
不求名時,利隨之而來;因此不求名才會有財富。
一般眾生如我身在世間都希望求名求利過好日子,我們都知道越想得到的越不容易得到,當不想得到的往往在身邊了,我們也知道求名、求利不容易,可是偏偏還是繼續求。每逢過年過節,甚至平常日子裡都會看見廟宇求財神爺,拜財神爺,無非是想讓自己都一點才運能夠賺大錢過日子,但是無論怎麼求功名,求財神都還是無法如願?許多宮廟都會有捐香油錢的法條出現,這是布施,向上天神明求取凡人要的,就必須佈施,行善用自己身邊的財富幫助比自己更需要的人,我們也會常常說:我就很窮,哪有什麼多餘的錢捐出去呢?對,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在說這個並且來教大家怎麼做?為什麼我們都知道的事情,卻很難做到?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4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愛你久久放心闖天涯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聽聞之……又本生論「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
呈上篇繼五想聽聞之後,由五處六事聽聞正法行之,避免自己犯錯。對於師父的錄音聽了好幾遍才懂一點點,寫一點點,真的很難。主要還是思惟。法師教我們要尋找更動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後放下自己的心性。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
最近臉書有一個很夯的議題,對岸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以96高齡疾病併發身亡,力可引起廣大網友們的臆測,其中以現在領導人習近平為大宗,甚至確之鑿鑿的細數江澤民在世的種種亦貪亦汙的政治生涯,企圖將江澤民與習近平之間劃下一個很大的政治鴻溝也就是政敵。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一些事或多或少都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得知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聽聞之……又本生論「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
呈上篇繼五想聽聞之後,由五處六事聽聞正法行之,避免自己犯錯。對於師父的錄音聽了好幾遍才懂一點點,寫一點點,真的很難。主要還是思惟。法師教我們要尋找更動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後放下自己的心性。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
最近臉書有一個很夯的議題,對岸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以96高齡疾病併發身亡,力可引起廣大網友們的臆測,其中以現在領導人習近平為大宗,甚至確之鑿鑿的細數江澤民在世的種種亦貪亦汙的政治生涯,企圖將江澤民與習近平之間劃下一個很大的政治鴻溝也就是政敵。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一些事或多或少都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得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朝野惡鬥如何癱瘓政府運作,並影響文化政策與社會發展。作者以道德經為引,批判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政治利益優先於人民福祉,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文化創作走向商業化、歷史文化遺產遭受破壞等問題。作者呼籲社會改革,重視文化保存與社會公平正義。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朝野惡鬥如何癱瘓政府運作,並影響文化政策與社會發展。作者以道德經為引,批判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政治利益優先於人民福祉,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文化創作走向商業化、歷史文化遺產遭受破壞等問題。作者呼籲社會改革,重視文化保存與社會公平正義。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