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千禧少女的真實紀錄,見證香港這10年的變遷,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連攝錄此片的導演都被記錄得如此真實...可惜的是已成為香港禁片。
近日《給19歲的我》成為今日香港熱話,討論的不是片中的內容有多卑劣或有多精彩,而是導演拍攝紀錄片後與校方,沒有完全得到受訪者的同意下將此片公開於影院播放。先是有觀眾觀映後覺得導演於片中對受訪者態度不善,其後再有片中受訪的少女主角透過媒體發文表示不滿導演及校方未經她完全同意下公開影片於影院播出,最後一根稻草是香港知名單車運動員發文表示導演未經她同意或完全了解的情況下把她的受訪片段於影片中播出,而且更是一項商業用途。
事情原本是一項學校的籌款紀錄影片,該校校長於影片開頭便說明了用意,當時亦未有公開播映的想法。相信有些觀眾在一開始便對此感到錯愕,當時在席上的我亦同樣感到驚訝,因為能想像所牽涉的人、事要經過多少溝通才能可以展示人前。但由於已經過了校內播放、首映等這些程序及日子,只見讚美聲不斷,未見有其他反對的聲音。大概好像也只有一篇觀後感是批評導演片中聲演的旁白不夠中肯,像以持大欺小的口吻訪問眾受訪少女,讓他感到不適。後來,一香港網媒發出了一篇有關導演近日獲委任為港府某小組「說好香港故事」的消息,某些網民便開始於網上留言稱對導演感到失望。及後,有媒體報導了一篇片中受訪少女親自輯寫回應該報的文章,表示由始至終不同意影片公映,亦於公映前多次向校方及導演表示不滿。在此前話題討論熱度仍是一般,直到香港知名單車運動員撰文指《給19歲的我》一片中,未知會並得到她同意下便擅自放於影片公開播出。再者,她亦稱受訪當時並不知道片段是作紀錄片於影院播放之用,剛完成比賽的她也沒有好好整妝自己只能素顏出鏡,感到不受尊重。該文於個人專頁一出,便把本次事件推至浪頂處,加上先前各個不反對的聲音,導演成為了本次事件眾矢之的。在一片謾罵聲下,《給19歲的我》於本年2月6日正式下架。
本人是於事件前,因優先場口碑而成為了公映後的觀眾一名。老實說,於開場感覺是怪怪的,像是去看某校校慶的紀錄片,我怕的是會悶,同時又擔心上述情況發生。然後,到各主角受訪少女遂一登場,那時只是初中生的她們說的做的都有點「柒」(羞恥),看到的確是有些尷尬,但並不討厭,因為誰不是這樣長大?讓我回憶起十多歲的自己,就是這樣「柒柒」的,現在回想起感覺是可愛的。成長的過程就是少不了叛逆,影片中呈現了少女們叛逆得令師長討煩、無力,但也見證了該校就算這樣也好亦從不放棄對同學的關愛。至中段,有不少人不想再受訪,不想再被跟拍,導演與她們溝通原因並勸說,最後能看出製片方並沒播出/跟拍少女那麼緊密,及拍攝她們不想出鏡的地方。我相信片中各受訪少女必定要鼓起很大的勇氣才能回顧那時的自己,跟據其中一位所說: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自己成長了多少,究竟我幾快能夠接受到過去的自己?能夠不再糾結於細節位置?我想這是學習愛自己的第一步。
如果是我,我能夠嗎?經過個多小時於影院內,像是與她們幾位一同再次經驗了人生的青春期、成長期,我對自己說人生就是這樣每個人都經歷著這些「柒」事,但我們會成長,那些事會成為成長的養份,如以上所說只要能夠不再糾結細節,就能學會了愛自己。《給19歲的我》像是說幾位受訪少女的校園成長故事,但大家不要太專注在她們個人上。應該多放心力感受故事本身,紀錄片透過幾位受訪少女去說香港的故事,如果明眼人應該會感受到,感受到的話那份感動會更大。讓我感動的是仍能看到如此畫面、感動的是回憶起自己的青春何不能接受、感動的是香港能有如此紀錄片......有些東西你不看過是不會明白。無論青春時是有多叛逆的,又或是可愛活潑、乖巧聰慧的都是有血有肉的故事,都是香港人循環不息經歷著的故事。看到片尾,無論是那位也好,都會是令人憐愛、欣賞,亦有些慶幸她沒有忘記初衷,有些慶幸仍保持開朗活潑,有些欣賞她堅持對家人的承擔。如果處理得好,沒有成為禁片的話,當中有很多東西(不是少女本身,而是背後的故事),是很值得討論,及讓世界更認識香港。
可惜,導演及團隊、校方及家長未有處理好各位受訪者的意願及情緒,就貿然公映。相信今次事件對日後香港紀錄製作起了很大的借鑒作用,不過也許再沒有人願意花十年,在不知票房的情況下,花如此大的心力去拍一套也許過不了電檢,也許受訪者會反悔,也許會被辱罵得身敗名列--「真實」香港故事的紀錄片。
延伸思考: 其實紀錄片本身又是一回甚麼的事?紀錄片中存在的道德又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