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沒有這樣的社工體系,所以有些問題只能靠小說家寫故事來讓大家知道,例如吳曉樂寫的一系列文學作品。
什麼是富裕家庭呢?在台灣,或許可定義為「可以讓小孩在小學、國中念私校」的家庭。以歐美國家的經驗,我整理一些重點如下:
一、父母都太忙了,忙於工作與社交,沒有太多時間與心思放在小孩身上,沒有時間陪小孩玩、聽小孩說話。
二、父母有時會有感情上的問題,如爸爸有錢找小三、媽媽受到影響整天爭吵,小孩就會被波及。
三、因為有錢,可以請人照顧小孩,或把小孩送去「學習」,所以看起來小孩過得很充實。
四、小孩穿著漂亮、營養充足、言行舉止得體,不容易發現情感上的孤獨與疏離。
五、父母把整個注意力放在學業成績,好像考試就是一切,學校的表現就是一切,小孩覺得「真正的自我」完全不受重視。
六、父母太優秀了,整個家族太優秀了,常會不經意表現出對小孩表現的輕視,一直讓小孩覺得自己不夠好。
七、學校會站在父母那邊,幫忙掩飾小孩的狀況,不讓教育局等政府單位介入。
八、父母會強烈抗拒來自老師、社工、心理師的介入,對任何協助都有強硬的警戒,不容許有任何對他們家庭的批評。
九、即使有家暴出現,鄰居檢舉報警,父母也有強大的社會資源,盡可能擺平這些事情。
十、當老師、社工、心理師、警察要介入時,遇到的是父母高高在上、充滿指責的態度,大家很難好好合作,一起為小孩做些什麼事情。
所以,當富裕家庭的小孩被情感忽略時,他們是很無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