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讀後心得

2023/02/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繼上次拜讀洪培芸心理師的著作”微笑憂鬱”後,這本”心理防衛”是我閱讀的第二本書,除了自己對心理學領域的好奇心外,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導我瞭解內容,同時在閱讀的當下,常常會讓讀者放下書本,看看自己有沒有”被說中”的可能,似乎也做到了作者的提醒,永遠要深入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最後才能治癒自己。
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都用了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姑且不談什麼壓抑、控制、轉移…這些心理防衛的方法,試著回想自己與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你是隨和的人,還是讓人覺得有壓力?在他人眼中,自己是大而化之,還是嚴謹規律呢?你心中的標準或是理所當然,會同時要求別人跟你一樣嗎?
現在回想起來,年輕的時候常常要求身邊的人跟我的步調要一致,舉凡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甚或是工作態度、理財方式等等,說的嚴重點根本是自以為是外,還強迫他人要跟我一樣,幾番衝突下來,我依舊百思不解,”我不都是為你好嗎?”、”為何不能體諒我呢?”,這些行為或是想法,符合作者提到的”合理化”、”控制”,甚至是”轉移”等等心理防衛,最終結局當然是不好的,不但傷害了對方,也傷害了自己。
大部份的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依循傳統婦女的生命與關係模式,對於配偶、孩子或是家人,總是全力奉獻犠牲自己,期望以此可以達到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樣態,若事與願違我想過往大部份的人,都會選擇逆來順受,或是壓抑自己的情緒,激烈一點的可能就會用控制或是合理化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隨著時代的演變,個人覺得傾向選擇激烈方式的人應該會比較多,但如此一來,彼此的關係也會出現裂痕,甚至分道揚鑣,無形之中為自己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痛。
作者提到想要關係融洽的秘訣之一,對於別人的事,請給出更多一點的自由、尊重及彈性。”不要過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變成直接干涉他人的藉口”。這用在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上,或是子女對父母都很適合,但親密關係又何嚐不是呢?試著把喜歡控制他人的手收回來,畢竟不控制別人的最大收獲,是自己能獲得最大的自由。
我們常說要多愛自己一點、多認識自己一些,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是讓自己整天吃大餐或是買東西犒賞自己,而是在心態與行為上試著不控制他人、不依賴他人,也不再需要他人,把這些行為內化成多一點時間認識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到底需求的是什麼,才能夠知道自己可以保護自己,不被成癮的行為駕馭,進而找到自己的生命力,我們一起努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會員
62內容數
這是個人過往生活經驗的感受與分享,人生都不是順遂的,跌倒想辦法爬起來,期許自己是這樣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