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的新書分享會上,有位讀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老師,我常看你分享的閱讀心得與文章,覺得很有觀點也從中收穫不少。而我自己也看了很多書,但不知道是沒有讀懂、還是看得不夠多,總覺得不能將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
像這樣的問題常在課堂或演講中被問及,私底下也會收到類似的提問。看到年輕朋友喜愛閱讀與學習,我認為是很好的習慣;我自己維持每天閱讀兩小時的習慣也已經近二十年了,所以能體會這帶來的好處。
要說自己和這些年輕朋友們之間的差異,我想最主要的是「時間」帶來的複利效應。如果你已經閱讀了一段時間,我想請你回想一下,現在閱讀與學習的感受與最初相比,是否有明顯的不同?
除了時間之外,關於「如何把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
- 將學到的「知識」進行輸出。
- 將實踐知識所獲得的「經驗」進行輸出。
- 將前兩項整合出的「模型」進行輸出。
這三個階段的輸出,是我將學到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有效方法。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疑問,或許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