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說...我們無法避免對人貼標籤?關於標籤,你該知道的3件事

2021/07/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陣子在Podcast裡聽到「貼標籤」這三個字,就特別感興趣,後來直接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問他對於「人為什麼會習慣貼標籤?」有什麼想法,他有點沒準備好這個問題,所以當下有些支支吾吾的,不過依然真誠給予他的回答。她說:「有時候我也會在別人身上貼標籤,可能是…快速建立一個連結,告訴我對方是適合接近的,還是不適合靠近…,但這樣偏向於活在自己的舒適圈。」我心有戚戚焉地回:「沒錯沒錯…我也是這樣。」

人們口中的「標籤」是什麼意思?

標籤就像是在商店街、百貨公司裡看到商品的吊牌,對商品一無所知下,吊牌讓我們了解這個商品的價錢、原產地、原物料等資訊,進而在我們腦中建立一個資料庫去連結過往的經驗。標籤就有點像是這樣的感覺,只不過針對的不是商品的特質,而是人們的背景、性格、價值觀。

心理學裡的「標籤效應」

只要在網路上打出「標籤效應」,多少都會跑出ㄧ些標籤實驗,像是美國的一位小學老師珍.艾略特(Jane Elliott)將孩子以眼珠顏色分成兩組,告訴他們藍眼睛小朋友是比較愚笨,而棕眼睛小朋友是比較聰明,這群孩子最後都相信了這個假事實。而另外一個由羅森漢教授策畫的「假病人實驗」也蠻經典的,一群由正常人假裝的精神患者,最後沒有人相信他們是正常的。
這些心理實驗解讀出的心理現象稱作「標籤效應」,而在維基百科上的定義指: 「標籤效應是一個自然人、一個組織、一個地區給別人貼上標籤之後所產生的效應,包括強化、自我認同、刻板印象。」也就是說,標籤成為了判斷別人的依據,把別人的舉動歸類在標籤上,久而久之也難以改變標籤的印象。

那…為什麼人們會不自覺幫另一群人貼標籤呢?

可能是因為要便於分類,我們的大腦運作起來是複雜的,所以當問題能簡單化,大腦便也會走捷徑。所以說,當我們在一個人身上標上標籤,我們就能夠把那個人歸類於一類,像是:好相處或是不好相處。但這裡會有個隱憂,就是我們在這之中會產生刻板印象,以至於被貼「壞」標籤的對象可能在你的腦中就無法翻身,這樣聽起來真的超可憐的,或許對方沒有做錯事情,卻被劃入「拒絕往來」,同時對於自身的損失可能是「無法認識真正的對方」。

無法避免貼標籤的話,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調整?

標籤可以算是一個事實的線索,它可能是自己當下看到、從別人口中聽到所衍伸出來的便利貼,其實無法避免貼標籤的行為出現,但是我們可以練習有意識的思考,盡量不要輕易下結論,一個人好壞的界線不一定特別明顯,明顯的是我們自身衡量人事物的那把尺,所以如果每個人都以包容、開放、真誠的眼光看待他人,我想我們更能夠看到人事物的本質,也就不會那麼輕易貼標籤於別人身上。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Truely小姐
    Truely小姐
    1追蹤者
    6內容數
    筆名「Truely小姐」是期許自己能夠真誠以對,用的照片也是最單純、稚嫩的自己,希望你的片刻駐留能夠感受到!認識我的人都覺得我很好笑,可能是對世界積累太多厭世;但認識我的人也覺得我很有熱情,可能是對生命積累太多好奇。我在矛盾世界裡生長成矛盾的大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