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與土地》之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照片與文字說明

該書第20頁照片是以宜蘭地標—龜山島—做背景,島上方天空浮著一大片的白雲,是個晴朗的好天氣,幾個孩子正在一塊田裡彎腰低頭的插著秧,他們頭戴斗笠,每人身邊都有一個裝著秧苗的鋁製大臉盆。田裡濕濕的留有水痕。拍照時間是1979年。
21頁的文字說明:該照片拍攝的對象是礁溪鄉二龍村的林宅,全宅人數沒人算得清,總之,超過一百五十人。飯桶大到要用車輪來推…之所以不分房乃因採井田制式農田,除八房各耕作一塊外,再齊心協力的護持著中間的公田。
64頁的文字說明,右邊照片也是二龍村的大人插秧情景,與20頁是同一場景,只是角度不同,蓄意避開龜山島,照片構圖擺直,讓兩張照片有所區隔。(網路上:《阮義忠的台灣歷史影像紀錄》有此一照片可供參考。)照片中除青山白雲,及幾間低矮房舍外,都是農田。

插秧機與過往的插秧

最近幾天,蘭陽平原的水田也開始陸續插秧了。路上偶見插秧機。幾天不見,許多農田就多了綠油油的秧苗。那跟照片中的人工插秧迥然不同。
照片中的插秧,是在農田機械化之前,當時整個農田耕作過程都必須透過人力,加上水牛才能完成。整個過程包括:育苗(稻種經浸種、催芽後,用手撤播到預先做好的畦中,再抹入泥漿中,覆蓋草木灰,至7.8葉袠,才能插秧。插秧前還需用牛與犁協作進行本田的整地;插秧當天先行剷秧,將秧苗分成條狀,再挑至本田由人工進行插秧。事先請好(或換工)的農民,在吃飽早餐後,戴上斗笠,將小木盆中的秧苗,放入一個大鋁盆中,然後推著鋁盆拿出小木盆中的秧苗,將每叢約7-8本的秧苗插入事先畫好格子的交接點上(工夫好的,或者無法畫格的,都由熟練的農民依自己的經驗,取好合適的距離,插上秧苗。)
插秧後,還得除草—大抵採雙膝跪伏式—,每期三次;接著要做好灌排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最後是收割、晒穀、儲存。農民幾乎整年都被綁在農田上,從早忙到晚,耕種所得或許僅夠溫飽。
阮義忠透過照片訴說著他對林宅子弟搶著下田為公田耕作的佩服,以及他之前耽於想像中的文學,直到拍照讓他「必須正視自己所見,落實於人間生活」的反省。

插秧背後的後勤支援

我想說的則是之前的農作,全靠人力,尤其是插秧和收割時都須全家動員,投注全部人力始能完成這兩件要事。照片中看到的是一個個農民彎著腰將一叢叢的秧苗插入田中,事實上,後面的後勤支援極為可觀且驚人,例如那些秧苗是必須有人將秧苗從秧畦中剷起分好,再派合適人選挑至田邊備用;那麼多的農民在插秧,你的秧苗也必須趕得上他們的插播家裡除工人的早餐外,還得備好點心(上、下午各一頓)和午、晚餐。點心備好後,也須有人挑至田邊給插播的農民享用,並將碗盤收回。因此,一家插秧,可能左鄰右舍都會過來幫忙,而插秧後的酸痛疲累,也可想見。
就因為一年到頭都在農田裡,對農田的付出,以及因之而來的疲累,使農民對農田有感情,有期待,有感激……農業機械化後從種植、管理、防蟲、收獲、加工全程機械作業,農民甚至不用下田,一切都可交由機械來處理和完成,農田成了工具,成了領取補助的工具;成了待價而沽的工具。

照片的感觸

照片中的蘭陽平原鄉間,當時除農田外,最常見的就是一叢叢的竹林,以及委身其間的幾間簡陋的瓦房;站在田間,四周是一望無際的農田,最遠處是微微起伏的青山,偶或清晰見到抹在其間的白雲;白天,片片雲朵,偶或隨風飄蕩;傍晚常見彩霞滿天。夜間,常聞小兒夜啼;夜間鄉道上,除明月清風外,就是宏亮的蟲嘶蛙鳴,此起彼落,甚至擾人清眠。
沒錯,農業機械化了,插秧機一天可插秧一公頃左右—約是人工插秧的一百倍,而且不會疲倦—。農地間,數週不見,就又出現了一座水泥城堡想拍張農田照片—類似阮義忠的插秧那樣的照片—,站在田間,舉目四望,沒有一個地方能直目青山,每個角度出現的水泥城堡只有多少之別而已。小兒成了稀少珍品,夜啼?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夜間鄉道,除了偶或聽到的小蟲枯寂落寞的抽嘶幾聲外,蛙鳴,只能在youtube上聽聞了。還記得幼時在田間追逐螢火蟲的深刻影像,那是真的發生過的景象呢?還是僅僅是個夢境呢?幼時鄉間,家家戶戶相互認識,相互支持,有菜同享,有肉共樂;今日住家,對面是誰,姓甚都不清楚。每個人都成了堅持勇敢的面對挫折挑戰的獨立個體,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幾近無人可分享或分擔。人前個個堅強,人後有沒有暗自飲泣呢?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
是的,我知道,我知道,時代在改變,時代在進步……,可,我怎麼會懷念起過往那段歲月呢……

參考書目:

阮義忠(2012):人與土地。台北:行人文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阮義忠,宜蘭人,攝影家。在該書序言中他提到:「《人與土地》是我的一個攝影主題,將我在1974到1986年間於台灣農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共八十六幅照片,曾在國內外諸多美術館展出並被收藏。」 相片是在一瞬間透過被攝者及背景將作者的念想定格後拍攝下來,對拍攝者來說,他最大
歷史是一面鏡子。 前言 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實用歷史叢書>,旨在將歷史的重大事件當做是”個案”來看待。採用「個案研究方法」,一方面更接近事實,一方面自行尋找「經驗的教訓」。換句話說,在當時時空當事者遇到了什麼事?他是如何面對的?又是如何因應處理的?如果重來的話如何處理較佳?但最重要的是::你從這個歷
前言 你是否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是否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使得情緒不受控制的"暴走”,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當下的力量>一書提及情緒往往源於對外在刺激所產生的想像,例如人家的一句話(說你努力不夠或能力差),一個眼神(好像在鄙視或仇視),或者遭遇的一件事(無端被指責或被無禮對待),都會使我們連想
Yahoo!新聞2018年12月5日以<為什麼台灣年輕人都把國內旅遊當垃圾?鄉民問卦被推爆>為題,來檢討台灣的旅遊問題。起因是:"有網友在PTT八卦版發文請問大家,「為什麼年輕人都把國內旅遊當垃圾?」"(引自該文) 我就不引述文中所提及的理由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參閱)
旅行是為了轉換一種新的眼光,體驗一種新的生活,增加一種新的可能。 清邁之行要花費多少?除去機票外,其他的你都可以選,例如住的差別很大,便宜的幾百元就有,我們住的四千元好像是當地最貴的(在當地時上網查,我們住的要五千多—回來後再查只剩兩千多;最便宜的五百,其他的從幾百到一千多的都有。如果非旅遊旺季,
旅行是為了轉換一種新的眼光,體驗一種新的生活,增加一種新的可能。 在家時都是早上六點左右就起床出去急走了,然而來此後,都遲未出門,大女兒問了兩三次:今早有出去走走嗎?結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今天就要離開了,再不去走走以後就沒機會了。因此早上起床,就跟小琴說要自己出門去城門看看,街上空空蕩
阮義忠,宜蘭人,攝影家。在該書序言中他提到:「《人與土地》是我的一個攝影主題,將我在1974到1986年間於台灣農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共八十六幅照片,曾在國內外諸多美術館展出並被收藏。」 相片是在一瞬間透過被攝者及背景將作者的念想定格後拍攝下來,對拍攝者來說,他最大
歷史是一面鏡子。 前言 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實用歷史叢書>,旨在將歷史的重大事件當做是”個案”來看待。採用「個案研究方法」,一方面更接近事實,一方面自行尋找「經驗的教訓」。換句話說,在當時時空當事者遇到了什麼事?他是如何面對的?又是如何因應處理的?如果重來的話如何處理較佳?但最重要的是::你從這個歷
前言 你是否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是否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使得情緒不受控制的"暴走”,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當下的力量>一書提及情緒往往源於對外在刺激所產生的想像,例如人家的一句話(說你努力不夠或能力差),一個眼神(好像在鄙視或仇視),或者遭遇的一件事(無端被指責或被無禮對待),都會使我們連想
Yahoo!新聞2018年12月5日以<為什麼台灣年輕人都把國內旅遊當垃圾?鄉民問卦被推爆>為題,來檢討台灣的旅遊問題。起因是:"有網友在PTT八卦版發文請問大家,「為什麼年輕人都把國內旅遊當垃圾?」"(引自該文) 我就不引述文中所提及的理由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參閱)
旅行是為了轉換一種新的眼光,體驗一種新的生活,增加一種新的可能。 清邁之行要花費多少?除去機票外,其他的你都可以選,例如住的差別很大,便宜的幾百元就有,我們住的四千元好像是當地最貴的(在當地時上網查,我們住的要五千多—回來後再查只剩兩千多;最便宜的五百,其他的從幾百到一千多的都有。如果非旅遊旺季,
旅行是為了轉換一種新的眼光,體驗一種新的生活,增加一種新的可能。 在家時都是早上六點左右就起床出去急走了,然而來此後,都遲未出門,大女兒問了兩三次:今早有出去走走嗎?結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今天就要離開了,再不去走走以後就沒機會了。因此早上起床,就跟小琴說要自己出門去城門看看,街上空空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全球消費性電子展的機器人,其動作維妙維肖,令人震驚,讓人聯想到未來社會的樣貌。人類的創作影響著無數的人,不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始終是歷史與未來的主角。人們不斷追尋夢想,過程中經歷失敗與成功,最終建構出繁榮的世界,這源於人類的慾望而非貪念。
Thumbnail
邊界不是拒絕,而是更好的相處方式!和人相處時,是否既想保持距離,又希望建立連結?明朝的兩種邊界策略—「嚴守關防」和「互市交流」給我們啟發。當你需要空間時,就像嚴守邊界一樣劃清界限;當需要合作時,就像邊境貿易一樣開放交流。學會評估需求、表達底線、動態調整策略,並尊重他人邊界,能讓關係更安全也更溫暖。
Thumbnail
收回投射的其中一種方法,那就是隨時將此時的自己與客觀的社會制度與規範,甚至是法律做出對比,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會帶來好的結果,要投射再投射,一旦這樣想、這麼做,就可以收回絕大部分的習慣投射,長此以往,甚至可以發現自己的陰影,進而讓心靈產生光明。 但這就是收回投射最好的方法嗎?
Thumbnail
疫情紓緩後,表演團隊的演出活動也漸漸恢復軌道,但我們仍然看見持續帶著口罩的人們給了我們許多的省思。 科技越是進步,人的距離似乎也離得更遠,或是是拉近了,但依然無法取代真正存在同一個空間的面對面感受與集體意識感官,一起歡樂一起專注在一個表演上,隨著劇情變化尤其是即興劇這與觀眾有持續互動的演出形式,使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讓人心曠神怡 新竹的芎林田地,這裡真是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地方。站在這裡,您可以看見連綿不斷的山脈,這些山脈有時被薄霧環繞,像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腳下是一片緩緩下坡的菜田,田間的綠色和金黃色相間,隨著微風輕輕搖曳,宛如一片波浪起伏的海洋。 古樸的農家小院 在這片田地的正中央,有一個古樸的農家小院
Thumbnail
詩意滿滿 這是一幅充滿詩意的景象。小路蜿蜒穿過田野,走到前面就能看到一戶農家。這個農家坐落在一片綠意盎然的田野之中,四周環繞著金黃色的稻田,稻穗隨風搖曳,彷彿在向每一位經過的旅人招手。農家後方是一片寬廣的田野,無垠的田野與天際相接,彷彿在述說著大地的廣袤與美麗。 層疊起伏 再遠一些的地方,地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插秧體驗。為了理解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我們都會體驗人工插秧的辛苦。一次次下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也不會對泥巴反感了。 這次老師特別介紹了秧苗的種植。每次收割時,農夫都會保留一些稻子,將其浸泡在水中,稻子便會發芽,再種植到專門的水田,一段時間後就能用了,當然現在都已經自動化了。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全球消費性電子展的機器人,其動作維妙維肖,令人震驚,讓人聯想到未來社會的樣貌。人類的創作影響著無數的人,不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始終是歷史與未來的主角。人們不斷追尋夢想,過程中經歷失敗與成功,最終建構出繁榮的世界,這源於人類的慾望而非貪念。
Thumbnail
邊界不是拒絕,而是更好的相處方式!和人相處時,是否既想保持距離,又希望建立連結?明朝的兩種邊界策略—「嚴守關防」和「互市交流」給我們啟發。當你需要空間時,就像嚴守邊界一樣劃清界限;當需要合作時,就像邊境貿易一樣開放交流。學會評估需求、表達底線、動態調整策略,並尊重他人邊界,能讓關係更安全也更溫暖。
Thumbnail
收回投射的其中一種方法,那就是隨時將此時的自己與客觀的社會制度與規範,甚至是法律做出對比,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會帶來好的結果,要投射再投射,一旦這樣想、這麼做,就可以收回絕大部分的習慣投射,長此以往,甚至可以發現自己的陰影,進而讓心靈產生光明。 但這就是收回投射最好的方法嗎?
Thumbnail
疫情紓緩後,表演團隊的演出活動也漸漸恢復軌道,但我們仍然看見持續帶著口罩的人們給了我們許多的省思。 科技越是進步,人的距離似乎也離得更遠,或是是拉近了,但依然無法取代真正存在同一個空間的面對面感受與集體意識感官,一起歡樂一起專注在一個表演上,隨著劇情變化尤其是即興劇這與觀眾有持續互動的演出形式,使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讓人心曠神怡 新竹的芎林田地,這裡真是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地方。站在這裡,您可以看見連綿不斷的山脈,這些山脈有時被薄霧環繞,像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腳下是一片緩緩下坡的菜田,田間的綠色和金黃色相間,隨著微風輕輕搖曳,宛如一片波浪起伏的海洋。 古樸的農家小院 在這片田地的正中央,有一個古樸的農家小院
Thumbnail
詩意滿滿 這是一幅充滿詩意的景象。小路蜿蜒穿過田野,走到前面就能看到一戶農家。這個農家坐落在一片綠意盎然的田野之中,四周環繞著金黃色的稻田,稻穗隨風搖曳,彷彿在向每一位經過的旅人招手。農家後方是一片寬廣的田野,無垠的田野與天際相接,彷彿在述說著大地的廣袤與美麗。 層疊起伏 再遠一些的地方,地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插秧體驗。為了理解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我們都會體驗人工插秧的辛苦。一次次下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也不會對泥巴反感了。 這次老師特別介紹了秧苗的種植。每次收割時,農夫都會保留一些稻子,將其浸泡在水中,稻子便會發芽,再種植到專門的水田,一段時間後就能用了,當然現在都已經自動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