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與土地》之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往事己成空,還如一夢中
取自圖庫,鄉間小路
人與土地》第184頁,標題是:<走回童年之路>。在《人與土地》展覽前阮義忠特別返回家鄉,想再去看看童年時工作的那片菜園,當時使盡吃奶力氣推拉著板車的鏡頭是他念茲在茲無時或忘的場景吧?當時他心中應該充滿憤恨和不滿吧?他之所以離開家鄉不再回頭,這是原因之一吧?也因此菜園的不間斷的辛苦畫面,成了他離開家鄉後最難忘懷的一幕,可是原本最熟悉的空間卻在返鄉後發現早就沒了踪影……他心中的悵惘,難以言喻…
他提及載老婆和六歲的兒子返鄉,心目中一向不苟言笑,難以溝通的父親,看著孫子竟然有了他不曾見過的笑容,與孫子的交談似乎比他這兒子還多…。在前一頁,一個父親在海邊將自己的幼兒舉高的鏡頭也讓他感慨良多,因為他家其實離海不遠,但在大人的告誡下幾乎沒到過海邊…,他幻想著,幼時父親應該也曾帶他到過海邊,並且如同那張照片中的父親那樣將他高高舉起吧?只是當時他太小了,所以沒記得那個畫面。
184頁右邊頁的照片是阮義忠走在童年那條在河堤邊的小路—原先應該是泥土路,現在則已舖上柏油,但仍僅能容納一車通過—。阮義忠請老婆從河堤上幫他拍弜張照片,照片中那個偉岸自信的男人大步走著,脖子上掛著相機,右肩上掛著大背包,雜亂的蘆葦交織成有點荒涼的景象。只是此次的返鄉他卻像是遊客般,只能看著不復熟悉的鄉里,而且幾乎沒看到什麼熟識的鄉親,故鄉早已成了異鄉……
取自圖庫,愄惘
李清照的詞中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嗯,詞中的"物"最少還依舊,還熟悉,可,在現代社會中,想要找到記憶中的建築和街道,想追億當時的情懷,那有那麼容易?變化早成了日常…,此番到來,惆悵滿懷,或許就讓記憶保留在當時,不要回顧,也不要興起什麼<走回童年之路>的想法……
阮義忠提到:「我在拍照時,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是的,他想保留住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賴,想保留住人對土地的依賴感恩…,可是,他越想保留住的—透過照片,那時的互信、感恩的瞬間,因為他的慧心和創意,已然成為不變的永恆—,然而那不變的永恆,卻因為人類的自大、貪婪,以及價值觀扭曲所帶來的唯利是圖,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淡漠無情,人對土地更肆意的摧殘掠奪,相較之下,或許更加令人感到不堪回首,更加令人感傷、嘆息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人與土地》的第168頁標題是<永浴愛河的人瑞>,隔頁的照片是一個老婦人穿著唐裝,端裝的坐在八角眠床的邊邊—眠床的造型、木雕、裝飾等,在在令人心動、佩服(原來古代所用的眠床是如此的精緻美麗),掛著的飾花的布簾……,時空宛如停滯在百年前。 之所以說是”老婦人”乃因她當年(照相的時間是民國七十年,198
該書的66頁是書中僅有的兩幅風景照之一,而且此照片還不是阮義忠照的,而是一名泰雅小姑娘的作品,阮義忠說它:「…取景角度平實無奇,呈現的景象卻扣人心弦。」照的是「整片被梯田盤踞的山頭。」(有的時候文字再怎麼描述都無法表達一張照片所呈現的景象,就像你要描述一個人,對不起,再怎麼描述都不如看照片;同樣的一
照片與文字說明 該書第20頁照片是以宜蘭地標—龜山島—做背景,島上方天空浮著一大片的白雲,是個晴朗的好天氣,幾個孩子正在一塊田裡彎腰低頭的插著秧,他們頭戴斗笠,每人身邊都有一個裝著秧苗的鋁製大臉盆。田裡濕濕的留有水痕。拍照時間是1979年。 21頁的文字說明:該照片拍攝的對象是礁溪鄉二龍村的林宅,全
阮義忠,宜蘭人,攝影家。在該書序言中他提到:「《人與土地》是我的一個攝影主題,將我在1974到1986年間於台灣農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共八十六幅照片,曾在國內外諸多美術館展出並被收藏。」 相片是在一瞬間透過被攝者及背景將作者的念想定格後拍攝下來,對拍攝者來說,他最大
歷史是一面鏡子。 前言 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實用歷史叢書>,旨在將歷史的重大事件當做是”個案”來看待。採用「個案研究方法」,一方面更接近事實,一方面自行尋找「經驗的教訓」。換句話說,在當時時空當事者遇到了什麼事?他是如何面對的?又是如何因應處理的?如果重來的話如何處理較佳?但最重要的是::你從這個歷
前言 你是否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是否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使得情緒不受控制的"暴走”,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當下的力量>一書提及情緒往往源於對外在刺激所產生的想像,例如人家的一句話(說你努力不夠或能力差),一個眼神(好像在鄙視或仇視),或者遭遇的一件事(無端被指責或被無禮對待),都會使我們連想
《人與土地》的第168頁標題是<永浴愛河的人瑞>,隔頁的照片是一個老婦人穿著唐裝,端裝的坐在八角眠床的邊邊—眠床的造型、木雕、裝飾等,在在令人心動、佩服(原來古代所用的眠床是如此的精緻美麗),掛著的飾花的布簾……,時空宛如停滯在百年前。 之所以說是”老婦人”乃因她當年(照相的時間是民國七十年,198
該書的66頁是書中僅有的兩幅風景照之一,而且此照片還不是阮義忠照的,而是一名泰雅小姑娘的作品,阮義忠說它:「…取景角度平實無奇,呈現的景象卻扣人心弦。」照的是「整片被梯田盤踞的山頭。」(有的時候文字再怎麼描述都無法表達一張照片所呈現的景象,就像你要描述一個人,對不起,再怎麼描述都不如看照片;同樣的一
照片與文字說明 該書第20頁照片是以宜蘭地標—龜山島—做背景,島上方天空浮著一大片的白雲,是個晴朗的好天氣,幾個孩子正在一塊田裡彎腰低頭的插著秧,他們頭戴斗笠,每人身邊都有一個裝著秧苗的鋁製大臉盆。田裡濕濕的留有水痕。拍照時間是1979年。 21頁的文字說明:該照片拍攝的對象是礁溪鄉二龍村的林宅,全
阮義忠,宜蘭人,攝影家。在該書序言中他提到:「《人與土地》是我的一個攝影主題,將我在1974到1986年間於台灣農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共八十六幅照片,曾在國內外諸多美術館展出並被收藏。」 相片是在一瞬間透過被攝者及背景將作者的念想定格後拍攝下來,對拍攝者來說,他最大
歷史是一面鏡子。 前言 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實用歷史叢書>,旨在將歷史的重大事件當做是”個案”來看待。採用「個案研究方法」,一方面更接近事實,一方面自行尋找「經驗的教訓」。換句話說,在當時時空當事者遇到了什麼事?他是如何面對的?又是如何因應處理的?如果重來的話如何處理較佳?但最重要的是::你從這個歷
前言 你是否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是否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使得情緒不受控制的"暴走”,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當下的力量>一書提及情緒往往源於對外在刺激所產生的想像,例如人家的一句話(說你努力不夠或能力差),一個眼神(好像在鄙視或仇視),或者遭遇的一件事(無端被指責或被無禮對待),都會使我們連想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全球消費性電子展的機器人,其動作維妙維肖,令人震驚,讓人聯想到未來社會的樣貌。人類的創作影響著無數的人,不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始終是歷史與未來的主角。人們不斷追尋夢想,過程中經歷失敗與成功,最終建構出繁榮的世界,這源於人類的慾望而非貪念。
Thumbnail
邊界不是拒絕,而是更好的相處方式!和人相處時,是否既想保持距離,又希望建立連結?明朝的兩種邊界策略—「嚴守關防」和「互市交流」給我們啟發。當你需要空間時,就像嚴守邊界一樣劃清界限;當需要合作時,就像邊境貿易一樣開放交流。學會評估需求、表達底線、動態調整策略,並尊重他人邊界,能讓關係更安全也更溫暖。
Thumbnail
收回投射的其中一種方法,那就是隨時將此時的自己與客觀的社會制度與規範,甚至是法律做出對比,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會帶來好的結果,要投射再投射,一旦這樣想、這麼做,就可以收回絕大部分的習慣投射,長此以往,甚至可以發現自己的陰影,進而讓心靈產生光明。 但這就是收回投射最好的方法嗎?
Thumbnail
疫情紓緩後,表演團隊的演出活動也漸漸恢復軌道,但我們仍然看見持續帶著口罩的人們給了我們許多的省思。 科技越是進步,人的距離似乎也離得更遠,或是是拉近了,但依然無法取代真正存在同一個空間的面對面感受與集體意識感官,一起歡樂一起專注在一個表演上,隨著劇情變化尤其是即興劇這與觀眾有持續互動的演出形式,使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我並不是長在廬山的光榮時代 它是我小時候在電視裡、在大人嘴裡聽見的地方 我長大後,第一次去到這個地方,已經沒落 但印象深刻得是,無損它的美 這裡曾是很多人的家園、回憶 或許這裡不屬於人們,大自然才要用這樣的方法收回 或許我不懂,只看表面總覺得不捨 明明就是河道,卻被土石堆疊出像是新闢道路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想過小說可以這麼寫。 把內心渴盼的、質疑的、崇敬的、熱愛的、想念的⋯⋯通通以虛實交錯的方式融入小說情節裡,像是在看盧導的臉書記錄生活,也似是在看一位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男子梳理人生這趟奇幻的旅程。 盧導在書中寫道:「我愛的人都離開我,連我幻想出來的,也要離開我。這一點也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國中時國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陳之籓先生所著「失根的蘭花」,文中國族認同的微言大義,早已模糊不復記憶,但身為外省來臺老兵的第二代,隨著父親部隊一次又一次輾轉在本島外島遷徙飄泊的時候,或是一次又一次省籍身份識別的時候,課文裡那張沒能紮根於土地的蘭花的插圖,在記憶中卻是益發清晰。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全球消費性電子展的機器人,其動作維妙維肖,令人震驚,讓人聯想到未來社會的樣貌。人類的創作影響著無數的人,不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始終是歷史與未來的主角。人們不斷追尋夢想,過程中經歷失敗與成功,最終建構出繁榮的世界,這源於人類的慾望而非貪念。
Thumbnail
邊界不是拒絕,而是更好的相處方式!和人相處時,是否既想保持距離,又希望建立連結?明朝的兩種邊界策略—「嚴守關防」和「互市交流」給我們啟發。當你需要空間時,就像嚴守邊界一樣劃清界限;當需要合作時,就像邊境貿易一樣開放交流。學會評估需求、表達底線、動態調整策略,並尊重他人邊界,能讓關係更安全也更溫暖。
Thumbnail
收回投射的其中一種方法,那就是隨時將此時的自己與客觀的社會制度與規範,甚至是法律做出對比,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會帶來好的結果,要投射再投射,一旦這樣想、這麼做,就可以收回絕大部分的習慣投射,長此以往,甚至可以發現自己的陰影,進而讓心靈產生光明。 但這就是收回投射最好的方法嗎?
Thumbnail
疫情紓緩後,表演團隊的演出活動也漸漸恢復軌道,但我們仍然看見持續帶著口罩的人們給了我們許多的省思。 科技越是進步,人的距離似乎也離得更遠,或是是拉近了,但依然無法取代真正存在同一個空間的面對面感受與集體意識感官,一起歡樂一起專注在一個表演上,隨著劇情變化尤其是即興劇這與觀眾有持續互動的演出形式,使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我並不是長在廬山的光榮時代 它是我小時候在電視裡、在大人嘴裡聽見的地方 我長大後,第一次去到這個地方,已經沒落 但印象深刻得是,無損它的美 這裡曾是很多人的家園、回憶 或許這裡不屬於人們,大自然才要用這樣的方法收回 或許我不懂,只看表面總覺得不捨 明明就是河道,卻被土石堆疊出像是新闢道路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想過小說可以這麼寫。 把內心渴盼的、質疑的、崇敬的、熱愛的、想念的⋯⋯通通以虛實交錯的方式融入小說情節裡,像是在看盧導的臉書記錄生活,也似是在看一位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男子梳理人生這趟奇幻的旅程。 盧導在書中寫道:「我愛的人都離開我,連我幻想出來的,也要離開我。這一點也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國中時國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陳之籓先生所著「失根的蘭花」,文中國族認同的微言大義,早已模糊不復記憶,但身為外省來臺老兵的第二代,隨著父親部隊一次又一次輾轉在本島外島遷徙飄泊的時候,或是一次又一次省籍身份識別的時候,課文裡那張沒能紮根於土地的蘭花的插圖,在記憶中卻是益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