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叫做職業學生嗎?」
「你知道大學是什麼嗎?」
「竟然世界加快了5年!」
今天要來介紹由金龍燮於2022年所出版的「懂學的人最後一個被淘汰:擺脫慣性思維,重塑新常態學習策略,做個持續進化的破局者」這本書。由於內容蠻實用且較多元,因此會分成上下兩篇來為大家介紹到底大學是什麼?學習是什麼?職業與職場又是什麼呢!
大綱
- 「職業學生」!?
- 真正的危機現在才要開始!
- 大學到底是什麼?以及未來的大學
- 面對未來,我們該學習什麼!
- 書中提及的線上學習平台
- 書中佳句
職業學生!?
本書的一開始開宗明義地說:『未來的世代,是成為一名「職業學生」(Professional Student)的世代』
那職業學生到底什麼呢?
在以前,是一種負面的詞彙,代表著沒有特定工作,一昧累積學位的大學生。
然而,隨著世代的遷移,職業學生變成了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且不受到空間與時間上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聽取線上課程的時代。這也顯現了終身學習的世代也已經來臨了。
最終學習不再是未了考取大學,也不是未成年人的專利,這是未來的新常態,也是我們的人生。
真正的危機現在才要開始!
一提到2020年與2021年,大家對於這兩年的印象與記憶或許不陌生,那就是改變了我們生活的「Covid-19」(疫情)。但是比這個更為重要的是,這兩年也是機器人、AI、自動駕駛車開始發展的幾年。隨著疫情的嚴峻,病毒的擴散,甚或是還有多種變種式病毒的興起,帶動了好幾家公司的發明,舉例來說LG電子發明了「
LG CLOi 殺菌機器人」、三星電子發明了「家用機器人與
Samaung Bot」、現代汽車發明了「穿戴式機器人、無椅外骨骼與醫療機器人」。這些技術,以流行病為契機,企業開始慢慢轉往智慧製造、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等自動化的議題,而時事今日,不斷地擴大。
你以為到了2023年疫情減緩的今日,等於危機結束嗎?錯!此時此刻,危機才要慢慢地展開。因為除了上述的科技進步外,世界的變化速度也加快了五年,這也顯現了疫情的爆發,讓人明白人類是最大的風險。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應該要做個「有實力」的人!那就是能創造原創性(即不可被取代、屬於自己的內容)。舉例來說,假設某一公司要為他的員工舉辦進修的演講,但是全台各地都有員工,很難舉行實體的活動,因此公司可以把舉辦10場的實體講座,搬來線上舉辦1場,不僅能省下大筆花費,而且還可以請到擁有原創內容的名人或作者。所以我們要擁有真正的原創性,不仰賴外在組織、環境或是整體變數,而是要靠著自己的實力活下來。
最終的目標,我們都要成為「職業學生」,因為只有職業學生才能存活下來。
而職業學生的三大態度即為「危機處理能力、應變能力與生存能力」。
如果不能抱著學自百歲、工作至百歲的覺悟制定人生,那麼老年不會是禮物,而是孤獨和貧窮的詛咒!
大學到底是什麼?以及未來的大學
「2030年,全球有一半大學會消失」(湯瑪斯 傅萊)
「20年後,我們所熟知的大學將不存在」(凱文 柯瑞)
以上這兩句話聽起來是不是很恐怖呢?雖然如此,這並不代表教育就會跟著不見,大學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論述呢?
蘋果CEO提姆 庫克曾說過:「在大學裡習得的技術,與企業的商業需求存在極大的差異,尤其在程式設計方面更是銜接不上。蘋果2018年在美國僱用的員工,有一半未具備四年制大學學位。」
所以,大學模式必須改變,符合未來教育內容與方式才能跟著上腳步。
而未來的大學將會以「微型大學」取代現今的四年制大學。
微型大學指的是以幾週到幾個月短期學習為主的大學,因為知識半衰期的縮短,導致大學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會失去其價值。
舉例來說,Google近幾年也創立類似微型大學的平台-「
grow with google」,提供機器學習、數位行銷、數據分析等多種培訓課程。讓大學培育出來的人才能與企業相符合。
然而,以上說了這麼多未來大學,那到底現今讀大學的意義在哪?
其實現在讀大學的意義不再於取得「學歷或學位」,而是讓學生畢業後擁有自己深造的能力!
而且讀大學也不能再以文理組或是文科理科來看待,而是為了培養當今所需的專業,我們應該要打破界線,畢竟培養通才型人才(=在各領域具備豐富的知識),對於未來在做轉換時,能更全面以及不同角度的去思考。
因此只要拋下對學位的執著,集中精力的學習,就能在現今創造出新的機遇。未來更是如此。
那既然如此,大學真的還重要嗎?
其實依然還是相當的重要,但是並不是對於每個人都重要
我們應該要拋去過往的舊觀念,要了解「不是書念得多就越有利,技術與實力才是關鍵」、「拋棄追求文憑的態度,大學教育品質才會進化」以及「能夠與時俱進的大學不會被淘汰,這樣的大學更能符合需求以及貼近現實」。
面對未來,我們該學習什麼!
既然前面提到許多科技的進步以及未來大學的發展,那面對未來,我們該具備何種能力呢?
首先,書中提及四大核心能力,包括創造力、溝通、批判思維與合作,以及兩大核心素養-人性與品德、人文與教養,這些都是機器人做不到,只有人類才有的技能。
培養前述的四大能力,重要的在於「討論」。在古羅馬以及文藝復興時期都是小班制進行討論,但是現代教育為了快速培養學生知識,而改以教師單方面授課,讓學生缺乏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這顯然相當的諷刺。
而有討論過程,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實包含下列幾個目標。
第一、培養核心價值:包含提升素養、思辨能力與判斷力。
第二、互相尊重、徹底聆聽。
那既然知道未來要具備的能力,那我們在選擇大學校系時,到底該選什麼好呢?
先說結論,那就是「沒有哪個科系特別有利,選擇你當下最有興趣以及有關注的領域科系」。
因為你不論選擇哪個科系,最終都會往融合的方向走。無論先學什麼,之後都會再繼續學習進修,並且融合其他學科,所以真的不用太在意第一個選擇的專攻科系。大學科系只不過只是一片拼圖,一個開頭而已,未來已經不再是鐵飯碗的世代,那已經是20世紀的產物,我們要拋下過往的舊觀念,選系已經不等於選職業、科系也不等於未來、一輩子也不能有一種職業…等。
雖然如此,還是有可以值得關注的科系,那就是學過STEAM的人會被賦予較多機會。
那STEAM是什麼呢?
- Science科學
- Technology科技
- Engineering工程
- Arts藝術
- Mathematics數學
書中也提及一關觀念-「沒有所謂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企業」
原因在於不是所有歷史悠久的職業都會貶值,他們未來都可能還會健在;也不是所有從事潛力產業的都會前程似錦。所以,選科系,要選自己像做的、感興趣的領域。不是選了科系就一定要做到最後。第一個就讀的科系不過是第一次選擇而已,唯有成為職業學生才有辦法生存下來。2.
書中提及的線上學習平台
書中佳句
- 韓國學生每天花15小時再學校與補習班裡認真念書,為了那些將來派不上用場的知識與不存在的職業,浪費寶貴生命(艾文 托弗勒)
- 就像無視變化(印刷術)的中世紀大學,最終趨於沒落,現今的大學倘落不求改變,將會面臨同樣的命運,政府應該解除大學遠距課程的比例限制。
- 進來,即使受過良好的教育,在五年之後,那些知識也會立刻變的迂腐陳舊。因此首要之務在於懂得如何找到個人學習目標,要教導學生如何找到解決問題時需要哪些知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