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儒家經典中頗具神秘色彩的一部。從殷商到周代的君王和諸侯,在出行、戰爭、建築宮殿、娶妻納妾等大小事情上都會先占卜後行動,《易經》便是其中一部他們所使用的占卜書。相傳夏朝和殷朝分別有《連山》和《歸藏》這兩部占卜書,後來卻都失傳了,只有周朝這部占卜書留下來,因此《易經》又稱為《周易》。《易經》的「易」是「變易」、「變化」的意思,《易經》整個系統非常強調演變、變動和變通。它既可以從占卜的角度來認識,也可以由道德教化的角度去理解。
《易經》最基礎的單位稱為「爻」,一長橫劃是單數,稱為「陽爻」;兩短橫劃是雙數,稱為「陰爻」。三根陰或陽爻互相組合成為一個基本卦。《易經》最基本的八卦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和兌,分別對應大自然的天、地、雷、風、水、火、山和澤。兩個基本卦相重複衍生為六十四卦,因此一卦中有六根爻。每一爻都用一句話來說明,這句話我們稱為「爻辭」。每一卦皆有一句話來總括,我們稱為「卦辭」。爻的順序要由下至上,下三爻組成的卦稱為「下卦」,上三爻組成的卦稱為「上卦」。以《易經.乾卦》為例,它是以六根陽爻組成的卦,「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元亨利貞」是乾卦的卦辭,「潛龍勿用」是第一爻的爻辭。
當卜出某一卦時,可以從卦辭中的一些關鍵字來大概了解這個卦是凶是吉。卦辭中如果有「吉」、「亨」、「利」字,代表占卜結果是吉利的。卦辭中如果有「吝」、「厲」、「悔」、「咎」、「亡」、「凶」字,代表占卜結果是凶險、不吉利的。卦辭中如果有「无咎」、「无災」,代表占卜結果是凶險之中有吉利。
現在的《易經》還包括了十篇解釋經文的《傳》,統稱為「《易傳》」。其中《文言傳》、《象傳》(上、下)和《彖傳》(上、下)分散在六十四卦之中,《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則是獨立成篇。《象傳》連結起卦的象徵與君子的品德行為,擴充了《易經》的道德教化意義。嚴格來說,十篇《傳》只是用來解釋《易經》,不屬於《易經》的一部份,但現今引用《傳》的文句時,常常也說是出自《易經》。
古人取的名和字常常是意義相關,名字與《易經》、《易傳》有關的例子更加比比皆是。三國蜀漢的趙雲字子龍、明末的高攀龍字雲從,皆來自《易經.乾卦.文言傳》的「雲從龍,風從虎」。晚清的李鴻章字漸甫,取的是《易經.漸卦》的典故,漸卦以鴻這種鳥由水岸往高地移動為象徵,表達出漸漸高升的意思。近代的蔣中正字介石,「中正」和「介石」都是出自《易經.豫卦》。現代作家高行健的名字,便是源於《易經.乾卦.象傳》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我們或許有聽過「否極泰來」這個成語,從字面意思看來,好像難以理解為什麽它是指情況極壞之後會慢慢好轉。原來「否」和「泰」都是《易經》中的卦名,它們是恰好相反的卦。否卦是不吉利的卦,象徵小人當道而君子受難。泰卦相反是吉利的卦,象徵君子當道而小人失勢。了解了這兩個卦以後,重新去看成語「否極泰來」,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了。
金庸在《射雕英雄傳》裏創作了「降龍十八掌」這套武功,主角郭靖所學的第一式「亢龍有悔」和十八掌中的「飛龍在天」、「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等,都是出自《易經.乾卦》的爻辭。
《易經》是各種學術、技術匯聚共通之處,除了儒學,道教、占卜、武術、文學、成語、姓名學等都有使用源自《易經》的觀念。因此,《易經》在中華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推薦參考書: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 :學海出版社,1985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宋〕朱熹:《周易二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6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學生書局,2017年。
黃慶萱:《新譯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