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與《說文解字》〉
avatar-img
稽古齋

〈許慎與《說文解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說文解字》是解釋漢字字義時最常引用到的一本書,但有時裏面的解釋與現代日常習慣使用的字義不一樣,甚至會使人覺得一些講法很沒道理。為了解答這些疑問,首先要對《說文解字》和它的作者——許慎有所認識。

西漢時期,有諸侯王拆毀孔子故居來擴建自己的宮殿,意外在牆壁中發現一大批以戰國文字書寫的儒家經典,後來稱它們為「古文經」。當時大部份人都已經看不懂這些文字了,只憑着一些學者解讀和轉寫為通用文字,於是這批典籍終於能夠流傳下來。到了東漢時期,大家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文字及秦代的小篆都已經非常陌生。另一方面,古文經透過一代又一代學者傳承,其中又已經夾雜了不少錯誤的古文字學說。許慎,字叔重,正是生於東漢時代。

由於許慎精通儒家經典,達到舉世無雙的程度,人稱「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非常厭惡學者們錯漏百出、荒誕離奇的古文字學說,決定重新整理古文字字形和理論。

許慎撰寫《說文解字》,嘗試有系統地說明漢字如何構成,於是他整合了從周朝流傳下來的文字學理論,確立六書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許慎又首創部首分類法,把漢字分成五百四十個部首。歷代的字典繼承和改良部首分類法,到明清時期合併為兩百一十四個部首,並成為現代漢字的部首分類基礎。字體方面,許慎主要收錄小篆體,但同時也收錄了部份古文和籀文字體,有不少還可以與現代的出土文物互相對照。

許慎號稱「五經無雙」,而他對儒家典籍的注解著作卻已經全部失傳。但我們拿《說文解字》來與經書對照,不難發現許慎對字詞的解釋,正好可以作為經書的注解,還有不少夾雜着許慎自己的經學思想,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許慎閱讀並歸納了大量文獻資料來完成《說文解字》。

例如「一」字,現在我們多用於數字,但《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許慎明顯地把《易經》和道家思想,以及漢代人對天地萬物形成的觀念放進來,認為「一」與天地萬物的根源有關。

又例如《說文解字》解釋「遇」字:「遇,逢也。」「遇」就是「相逢」的意思。《春秋經》中有這樣的句子:「夏,公及宋公遇于清。」意思是「魯公和宋公在清這個地方相遇」,而《公羊傳》解釋:「遇者何?不期也。」意思是「沒有預先約定而巧合見面」就叫做「遇」,成語「不期而遇」也是這個意思。

接下來「稽古齋」會開展另一個分支系列,帶大家進入漢字的世界,從最基本的文字學知識開始,再進一步介紹古文字、部首、字詞和成語的故事。歡迎留言提問和回應!

推薦參考網站: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華語文知識庫
小學堂

avatar-img
稽古齋
65會員
167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說起漢字和漢文化,絕對少不了「龍」字了,這種傳說動物的真正模樣是什麽呢? 甲骨、金文中的「龍」字是畫出龍飛騰的模樣,有龍頭、龍角、龍身、龍尾,應是象形字。既然如此,難道古人真的見過龍在天上飛,然後把牠的形象畫下來嗎?
「象」除了表示大象以外,又假借讀音成為「表徵」、「模樣」的意思,這種用法可能源於《易經》與《易》學,「象」又假借為「模仿」、「相近」的意思,例如⋯⋯
「虎」的甲骨文是從側面畫出老虎的頭部、虎身、虎爪、虎斑和虎尾,並特別強調其強大且危險的虎牙⋯⋯
說起漢字和漢文化,絕對少不了「龍」字了,這種傳說動物的真正模樣是什麽呢? 甲骨、金文中的「龍」字是畫出龍飛騰的模樣,有龍頭、龍角、龍身、龍尾,應是象形字。既然如此,難道古人真的見過龍在天上飛,然後把牠的形象畫下來嗎?
「象」除了表示大象以外,又假借讀音成為「表徵」、「模樣」的意思,這種用法可能源於《易經》與《易》學,「象」又假借為「模仿」、「相近」的意思,例如⋯⋯
「虎」的甲骨文是從側面畫出老虎的頭部、虎身、虎爪、虎斑和虎尾,並特別強調其強大且危險的虎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