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贏不一定對自己利大於弊,雙輸不一定對自己弊大於利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般來說,比起雙輸,我們都更喜歡雙贏,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前者對我們利大於弊,而後者則對我們弊大於利。可是,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反而會基於自身利益作出相反的選擇,比如說是在以下情況:
  1. 集團A的最大利益在於其領導地位,一旦它失去其領導地位,則其生存能力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其嚴重問題(但若它保有其領導地位則不必擔心這問題)
  2. 集團A擁有約80萬「兵力」,而「兵力」是決定某集團是否處於領導地位的最大決定性因素
  3. 集團B擁有約20萬「兵力」,而它的「兵力」僅次於集團A
  4. 集團A和B之間已知可行的雙贏方案將令集團A及B每星期分別獲得約400和800「兵力」(集團B比集團A獲利更多)
  5. 集團A和B之間已知可行的雙輸方案將令集團A及B每星期分別損失約2000和1000「兵力」(集團A比集團B損失更大)
  6. 集團A和B之間還沒有已知可行的一方贏另一方輸,或是雙方無輸贏的方案
  7. 集團A和B所有其他的「兵力」獲取及損失來源相比已知可行的雙贏及雙輸方案之下都顯得微不足道(因此可以不理)
  暫時先不考慮集團A和集團B以外的任何相關重要因素,也不考慮集團A直接大軍出擊一舉重創甚至消滅集團B這類選擇(至少因為其他集團很可能會迅速直接介入,使得局勢最終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以突顯集團A和B之間就雙贏和雙輸之間的博弈。
  在這種情況下,集團A選擇雙輸方案作為長遠發展方針反而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即使集團A將比集團B損失更多「兵力」),因為:
  1. 在約20萬/每星期約1000=約200星期後,集團B將幾乎損失所有「兵力」,因而差不多等同被消滅
  2. 另一方面,在那個時間點,集團A仍然擁有約80萬-約2000*約200星期=約40萬「兵力」,所以依然處於領導地位(暫不考慮其他集團在此期間迅速獲得大量「兵力」的可能性),從而確保其生存能力繼續不成問題
  3. 集團B為了避免被消滅,不能讓集團A維持其雙輸方案,因此必須讓集團A改為選擇雙贏方案作為長遠發展方針(暫不考慮其他集團將長期為集團B補充「兵力」的問題)
  4. 集團A改為選擇雙贏方案的唯一可能在於,集團B願意把那個方案改為集團A一直比集團B獲得更大利益(例如是變為讓集團A及B每星期分別獲得約800和400「兵力」),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消除集團B取代集團A的領導地位的疑慮(即使改為雙方獲得大致相同的利益,這也會使集團A相對於集團B在「兵力」比例上的優勢會愈來愈小,而且因為雙方「兵力」數字上的差距基本不變,長遠而言這數字差距的影響力將變得愈來愈小,因此集團B將會對集團A的領導地位造成愈來愈大的威脅)
  5. 也就是說,集團A其實能透過選擇雙輸方案作為長遠發展方針來獲取比原本的雙贏方案對自己長遠而言更有利的新的雙贏方案
  反之,如果集團A選擇原本的雙贏方案作為長遠發展方針,無異於自取滅亡,因為在(約80-20萬)/(每星期約800-400)=約1500星期後,集團A和B的「兵力」差異將變得約為0(也就是雙方根本已沒有「兵力」差異),此時由於雙方勢均力敵(都擁有約80萬+約400*約1500星期=約20萬+約800*約1500星期=約140萬「兵力」),但集團B在那一刻馬上就會取代集團A的領導地位,所以到了這地步集團A再打算扭轉局勢可謂難上加難,甚至是已經不可能(此時即使不顧一切突然全軍出擊也很可能只是更快地自掘墳墓而已)。
  當然,這不意味着集團A永遠不會採用原本的雙贏方案,因為除了集團A和B外,還有其他集團存在,有些時候集團A可能會面對來自那些其他集團的更大和更迫切的威脅,這樣如果還要繼續同時與集團B對抗的話,即使是處於領導地位的集團A也不一定應付得來。而且,即使無須考慮其他集團,在某些重大危機下,集團A必須主動邀請集團B合作才能渡過難關,這時就得暫時採用原本的雙贏方案,特別是當集團B本來就沒必要和集團A合作的話(如此一來,集團B為了一直維持能持續比集團A獲利更多的雙贏方案,便有不斷製造這種危機的動機,而這將意味着集團A必須一直努力做好相關危機的預防工作)。
  正因如此,集團A才應該一方面選擇雙輸方案作為長遠發展方針,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必要時暫時採用原本的雙贏方案,畢竟集團A得同時兼顧自身的短期及長期利益,而這兩者在有些時候是可以有所衝突的。當然,實際上,集團A也可能一方面選擇原本的雙贏方案作為長遠發展方針,另一方面卻對其他集團施壓,以迫使它們不斷削減集團B的「兵力」,但一般來說,除非集團B本來就在損害其他集團的利益,否則集團A難以在不另外給予其他集團利益的前提下就能得逞,始終在這種情況下單靠施壓可能反而誘使其他集團改為投靠集團B(特別是如果集團B給予它們利益的話),因而適得其反。
  總之,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雙贏都比雙輸要好,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也得看看我們打算與甚麼人一起營造雙贏局面,以及這種局面其實是否對方一直比我們獲利更多。如果對方不單一直比我們獲利更多,更打算一旦他們的本錢變得明顯超越我們便突然改為攻擊甚至消滅我們的話,這種雙贏局面長遠來說對我們而言反而是致命的陷阱,因此假使對方主動邀請我們加入他們設計好的雙贏方案的話,我們應該在這方面步步為營才對,而不要不假思索便認為任何雙贏局面必然比任何雙輸局面可取。
avatar-img
5會員
2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L2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很多時候會不自覺地把不少其實隨時都可以變幻無常的視為理所當然,我暫時瞭解到的原因是認知太過狹隘以及無法接受失去。不論是哪個原因,本質上都是對不確定性的抗拒和恐懼,即使世界早已變得愈來愈不確定及難以預測,人性依然會自然而然追求確定性和可預測性,因而便會不自覺地創造出一堆虛幻的「理所當然」。
結果往往為過程服務,即是說,之所以追求某個結果,是為了延續當前自己享受的過程,所以如果為了得到那個結果而讓自己抗拒追求這個結果的過程的話,那就一切都本末倒置了。由以「過程為結果服務」為主改為以「結果為過程服務」為主的其中一個方向,就是把自己最主要的焦點從「自己能得到甚麼」轉變成「自己已經擁有甚麼」。
最近嘗試把自己整體的能量層級提升至500(愛),因此也嘗試體驗一下無條件的愛是怎麼回事。我個人認為,達致無條件的愛這種境界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嘗試維持以下5個要素:做該做的事、自己想這樣做、享受這樣做的過程、喜歡這樣做的自己、一切都可持續。
能在挫折中感到喜悅本身固然是值得感激的幸福,「沒有挫折」本身也能讓我感到幸福和喜悅,畢竟值得我由衷地感恩的外在的人事物本來便無處不在。而且只有這種挫折中的喜悅才能讓我明白,我平日經歷的順境到底有多美好,而有些特別重要的自我覺察也是只有在挫折中才能被觀照出來。
當一個人用資格論時,很容易便不知不覺受制於一些看起來無條件成立的「黃金定律」,而且也沒有考慮它們之間是有一定可能出現相當程度的兼容問題的,也就是思維不自覺地變得片面,從而缺乏對問題的全面及深層的理解,因此才會作出一些看似無比正確卻極難實現的大道理而不自知。
只考慮某個選擇本身的情況只能判斷作出選擇的人在這選擇中是否損失規避,而要判斷那個人在這情況下有沒有偏見還得考慮那個人自身的情況。更進一步的話,在只考慮那選擇本身的情況而忽略了那個人自身的情況下認定任何損失規避都必然有偏見,這種認定本身才真的是偏見,而非明智之舉。
我們很多時候會不自覺地把不少其實隨時都可以變幻無常的視為理所當然,我暫時瞭解到的原因是認知太過狹隘以及無法接受失去。不論是哪個原因,本質上都是對不確定性的抗拒和恐懼,即使世界早已變得愈來愈不確定及難以預測,人性依然會自然而然追求確定性和可預測性,因而便會不自覺地創造出一堆虛幻的「理所當然」。
結果往往為過程服務,即是說,之所以追求某個結果,是為了延續當前自己享受的過程,所以如果為了得到那個結果而讓自己抗拒追求這個結果的過程的話,那就一切都本末倒置了。由以「過程為結果服務」為主改為以「結果為過程服務」為主的其中一個方向,就是把自己最主要的焦點從「自己能得到甚麼」轉變成「自己已經擁有甚麼」。
最近嘗試把自己整體的能量層級提升至500(愛),因此也嘗試體驗一下無條件的愛是怎麼回事。我個人認為,達致無條件的愛這種境界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嘗試維持以下5個要素:做該做的事、自己想這樣做、享受這樣做的過程、喜歡這樣做的自己、一切都可持續。
能在挫折中感到喜悅本身固然是值得感激的幸福,「沒有挫折」本身也能讓我感到幸福和喜悅,畢竟值得我由衷地感恩的外在的人事物本來便無處不在。而且只有這種挫折中的喜悅才能讓我明白,我平日經歷的順境到底有多美好,而有些特別重要的自我覺察也是只有在挫折中才能被觀照出來。
當一個人用資格論時,很容易便不知不覺受制於一些看起來無條件成立的「黃金定律」,而且也沒有考慮它們之間是有一定可能出現相當程度的兼容問題的,也就是思維不自覺地變得片面,從而缺乏對問題的全面及深層的理解,因此才會作出一些看似無比正確卻極難實現的大道理而不自知。
只考慮某個選擇本身的情況只能判斷作出選擇的人在這選擇中是否損失規避,而要判斷那個人在這情況下有沒有偏見還得考慮那個人自身的情況。更進一步的話,在只考慮那選擇本身的情況而忽略了那個人自身的情況下認定任何損失規避都必然有偏見,這種認定本身才真的是偏見,而非明智之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分辨情況是合作型或競爭型 合作型談判情境:雙贏 競爭型:一輸一贏 當談判雙方分別是合作者與競爭者時,通常最終結果會是競爭者勝出。 洞察當下情境,並適時切換成競爭型很重要,否則高機率會吃虧。 競爭者談判並非自己贏就好,而是要對方輸,設定假的底線並展露敗象,有助於在讓自己不吃虧的同時讓對方
Thumbnail
投資能否獲利的關鍵在於盈虧比,文章將針對盈虧比進行討論。解釋了在勝率為五成的情況下,只要賺的金額大於賠的金額,就能持續增加總資產。建議投資者檢視交易結果,找出賺錢時未能賺更多和虧錢時未能虧更少的原因,並提出恐懼心是導致此情況的主因。建議解決恐懼心問題,可改善投資獲利狀況。
本文從雙贏思維出發,探討如何從單方面受益轉變為互利的好結果,並提出運用共創贏面的方法進行思考。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被教導要不惜代價地追求成功。然而,當我們全力以赴地追求勝利時,往往忽略了這條路上的陷阱與代價。成功固然重要,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了贏得這場比賽,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伴隨而來的敵意和傲慢是我們付出的第一個代價。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忽視他人的感受,甚至
到底利己對?還是利他比較對? 而你是利己比較多,還是利他比較多的思維? 愛瑞克/愛大的書---內在原力、原力效應都提過關於利他思維的詮釋: 「利他」並不是完全只有利他人, 而完全不顧自己狀態, 應為「利他共贏」,而其重點在於「共贏」。 我也曾糾結: 到底是該完全犧牲自己去成全他人需求, 還是在兩
Thumbnail
贏家比輸家能克服的情緒就是"失落感" 贏家可以少賺但不能放棄大賺的機會 輸家不可以少賺,怕得到後失去的感受 ### 贏家可以面對犯錯的策略,重新擬定投資節奏 輸家無法面對犯錯的策略,只能爛屁股賭到自己被毀掉 ### 贏家在財富累積後的每個階段都會有投資組合的配置股市胃納量超過情
Thumbnail
在職場與對手談判時 舊的觀念裡會認為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明白在單純地贏與輸之間 其實還存在很多的可能性 而賽局常常也不是一次性的「有限賽局」 而是未來大家常常有機會繼續交手的「無限賽局」   道理我們都懂 可是一旦真的進入談判的階段 大家常常會一頭熱的決定要贏家全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要競爭、贏過,但對付競爭是極為耗神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攀比贏過在邏輯上說不過去。因此,與其痛苦抑鬱,不如和不同的夥伴合作,截長補短,贏得幸福愉悅。
評估是否加入競爭時,除了競爭對手外,也需要考慮競爭對於客戶產生的影響。如果加入競爭對於客戶可以產生很大的價值,可以思考即使最後無法拿到客戶,是否有機會從中獲得利益。如果競爭本身就有價值,就把競爭本身當作產品。
Thumbnail
需要爭第一,其實就代表(還)沒有競爭優勢,所以才需要努力爭第一。如果當唯一,就不需要努力與他人競爭,也許不是賺最多,但賺最穩是相對較為可能的,也就是說,它的投資結果是相對容易預測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分辨情況是合作型或競爭型 合作型談判情境:雙贏 競爭型:一輸一贏 當談判雙方分別是合作者與競爭者時,通常最終結果會是競爭者勝出。 洞察當下情境,並適時切換成競爭型很重要,否則高機率會吃虧。 競爭者談判並非自己贏就好,而是要對方輸,設定假的底線並展露敗象,有助於在讓自己不吃虧的同時讓對方
Thumbnail
投資能否獲利的關鍵在於盈虧比,文章將針對盈虧比進行討論。解釋了在勝率為五成的情況下,只要賺的金額大於賠的金額,就能持續增加總資產。建議投資者檢視交易結果,找出賺錢時未能賺更多和虧錢時未能虧更少的原因,並提出恐懼心是導致此情況的主因。建議解決恐懼心問題,可改善投資獲利狀況。
本文從雙贏思維出發,探討如何從單方面受益轉變為互利的好結果,並提出運用共創贏面的方法進行思考。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被教導要不惜代價地追求成功。然而,當我們全力以赴地追求勝利時,往往忽略了這條路上的陷阱與代價。成功固然重要,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了贏得這場比賽,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伴隨而來的敵意和傲慢是我們付出的第一個代價。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忽視他人的感受,甚至
到底利己對?還是利他比較對? 而你是利己比較多,還是利他比較多的思維? 愛瑞克/愛大的書---內在原力、原力效應都提過關於利他思維的詮釋: 「利他」並不是完全只有利他人, 而完全不顧自己狀態, 應為「利他共贏」,而其重點在於「共贏」。 我也曾糾結: 到底是該完全犧牲自己去成全他人需求, 還是在兩
Thumbnail
贏家比輸家能克服的情緒就是"失落感" 贏家可以少賺但不能放棄大賺的機會 輸家不可以少賺,怕得到後失去的感受 ### 贏家可以面對犯錯的策略,重新擬定投資節奏 輸家無法面對犯錯的策略,只能爛屁股賭到自己被毀掉 ### 贏家在財富累積後的每個階段都會有投資組合的配置股市胃納量超過情
Thumbnail
在職場與對手談判時 舊的觀念裡會認為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明白在單純地贏與輸之間 其實還存在很多的可能性 而賽局常常也不是一次性的「有限賽局」 而是未來大家常常有機會繼續交手的「無限賽局」   道理我們都懂 可是一旦真的進入談判的階段 大家常常會一頭熱的決定要贏家全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要競爭、贏過,但對付競爭是極為耗神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攀比贏過在邏輯上說不過去。因此,與其痛苦抑鬱,不如和不同的夥伴合作,截長補短,贏得幸福愉悅。
評估是否加入競爭時,除了競爭對手外,也需要考慮競爭對於客戶產生的影響。如果加入競爭對於客戶可以產生很大的價值,可以思考即使最後無法拿到客戶,是否有機會從中獲得利益。如果競爭本身就有價值,就把競爭本身當作產品。
Thumbnail
需要爭第一,其實就代表(還)沒有競爭優勢,所以才需要努力爭第一。如果當唯一,就不需要努力與他人競爭,也許不是賺最多,但賺最穩是相對較為可能的,也就是說,它的投資結果是相對容易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