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很幸運地專訪到聲音表達溝通老師林依柔,出乎我意料的是,從聲音到溝通,竟可以一路聊到認識自我,幾乎把我以往接觸的身心靈概念,全都串連了在一起,依柔老師完全就是個實行家。
自小學習古典音樂的依柔老師,在彈鋼琴時,領悟到了一點,一台鋼琴,可以演奏貝多芬也可以演繹李斯特,不一樣的情緒、不一樣的時代背景、不一樣的故事組成的樂曲,都能透過同一台鋼琴被演奏出來。
這是因為,鋼琴是淨空的。
因此,它可以被不同的情緒共振,再將這份情感傳遞出去。
photo from pexel by Juan Pablo Serrano Arenas
而其實人也是如此,當「我執」能被放下,我們才能去與他人共振,也就是所謂的能去「換位思考」,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打開溝通的第一步。
在依柔老師身上,我看見了這個能力有多麽重要,因著她用孩子喜歡的聲音與孩子互動,她懂了孩子想說卻不敢告訴大人的話,因著她能理解大人的想法,她成了親子之間溝通的橋樑。
在家庭中是如此,在企業中也是如此,從老闆、主管到員工,她擁有與大家打成一片的能力,也同時具有調和的溝通力。
聊完之後,我不斷思考的是,那
為何我們做不到淨空?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想起蔡康永前一陣子受訪時,曾說過的例子。在當主持人時,有些人會急欲出頭、搶來賓話或是尷尬填滿空白,就是害怕自己「不被看見」。但其實,蔡康永說:
「我做主持人的時候,就已經想通了這件事,就是我不是要來展現自己的,我是來展現別人的,我自從想通了這件事以後,我真的輕鬆了很多很多。
因為別人不會因為這樣就忽略你的,你不會因為要展現別人,結果別人就忘記有你這個人的存在,不會的,會這樣想是因為太緊張,太擔心自己透明了。」
淨空,即是如此,把自己縮小,才能聽見別人說話,把自己放空才能與他人共振,而這並不代表你會變得透明、會被別人看輕。
因為說話的聲量高低、發言次數多寡並不等同於我們在他人心中的份量。
一個人的形象,取決如何回饋談話的對方,以及在面對外界挑戰時,會如何回應?這就牽涉到聽「懂」對方情緒後,如何讓這份情緒流動,而不往心裡去......
更多依柔老師人生與聲音的智慧,都在寫在這篇專訪,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