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該有的樣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今天和朋友聚會的時候,聊到我還在唸諮商所的時候,有一個我很羨慕的同學,因為她是一個當時的我認為,好有「心理師該有的樣子」的人。

還記得當時的我極度的沒有自信,覺得自己好難達到這個目標。


從小我們就會被循循教誨要成為很好的樣子,某些職業也要有他們被期望的樣子,如:老師、醫生或律師、工程師,都應該要有某些樣子。


可是,如果不是這個樣子,代表就是不對的嗎?

記得在課堂上老師問:「你想要成為怎麼樣的心理師?」

我回答:「我想成為像OO的心理師,因為說話很溫柔,語調很平穩」。

結果老師立刻回應:「不需要成為像別人樣子的心理師」。當下的我有點錯愕,甚至覺得是被批評自己不夠資格而覺得難過。


但成為心理師多年之後,發現每個心理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樣子,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模樣,這些不同也可能讓個案有更多元的選擇。

即使我不是很典型溫柔的心理師,說話的速度也不是非常的慢(聽我的podcast就知道),但還是有我可以發揮的空間,也可能我比較幽默,或讓個案覺得放鬆。


我想只要是可以幫助到我工作的對象,就都是好的,也是我做心理師最真實的樣子。

所以我也常提醒我的個案:你不用成為別人的樣子,即使那是你理想中的樣子或你非常羨慕。」因為別人何嘗不是羨慕你的樣子呢?

我們常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但總看不到自己的亮點。

你說是嗎?

avatar-img
不務正業邱總監/邱意婷諮商心理師的沙龍
65會員
76內容數
從我的生涯經歷,以及我曾經訪談過的人物,還有書籍的閱讀,對生涯探索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