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強大就該當心理師?」和你分享大學教授那一段讓我茅塞頓開的話

「同理心強大就該當心理師?」和你分享大學教授那一段讓我茅塞頓開的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同理心強大就該當心理師

最近和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線上聚會,聊到許多關於心理疾病的議題,也許是因為給出了一些煞有其事的想法,那位朋友除了贊同以外,也問我:「為什麼不當心理師?」

這樣的疑惑,並不是第一次聽見,因為早在我大學還沒畢業前,就時常有人這樣跟我說。

「你為什麼不當心理師,我覺得你很適合耶!」

「你同理心這麼強,感覺就應該往心理師的方向前進啊!」

諸如此類的話,常常縈繞在當時的腦袋裡。

我不斷猶豫著要不要走這條路,也去報名了研究所的推甄,甚至還去參與二階面試,至於結果是如何,如果你是看過兩年前文章的朋友,後來的故事你應該會知道--備取沒上。

同場加映:人生經驗心得分享--大四時的徬徨:先念研究所?還是先工作?

raw-image


你有面對黑暗的決心嗎?

大四那一年,我不斷膠著在「應該要選擇面對自己去就讀心理系?」還是應該要「量力而為尋找其他出路?」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假如你想成為一位助人者,那勢必得要花大把的時間與精力去面對自己的黑暗。

否則容易在與個案晤談時,將自己的議題投射在對方身上。

因此處理與挖掘自己的黑暗,就變成助人者必要的工作。

我們常說:因為當你可以多深刻的認識自己,才能帶領個案走到多遠

深知這個概念的我,因而猶豫是否該走往這條道路。

因為能夠幫助他人是一件令人滿足的事情,我也想藉此發揮自己的一些價值,但同時我也擔心如果真的去面對,心裡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黑暗。

於是我就不斷地徘徊在此之間,想當然這樣猶豫不決的態度,面試肯定是也難以妥善準備,落榜似乎就變成一個緩衝的禮物。

但我並沒有因為落榜而鬆一口氣,反而深怕自己辜負了「同理心強大」的這個特質,而沒有好好完成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

我依然迷惘,依然不斷的與自我對話,想透過不反思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這樣的狀況時常重演,而且時好時壞,想通的時候便覺得心裡放下一顆大石,想不通的時候又深怕自己做錯什麼決定。

raw-image


量力而為的面對黑暗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直到有一次上某位老師的某堂課時,她和我們分享「到底要不要成為一位助人者」的想法,我才因此豁然開朗。

老師說:「當你要成為一位助人者時,勢必要做好決心去面對自己的黑暗,但有時候黑暗太過巨大,不勉強自己去面對與挖掘,也許反而是一件好事。

有些人一旦挖開自己的黑暗,才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處理這樣的狀況,這樣的前提下,寧可你選擇其他行業,也許反而是一件對你比較好的事情。

不用去責怪自己無法面對這些黑暗,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課題,而且面對的能力與彈性也都不一樣,永遠不需要強迫自己成為一位助人者。不過一旦你選擇成為助人者,就要有面對的決心。

聽完這段話以後,整個人宛如茅塞頓開一般。

深知自己對內心的某些議題還無能為力,而且也還沒準備好要面對的我,就像獲得了免死金牌一般。


raw-image


同理能力也能在其他領域發揮價值

而且既然我只是想助人,那何必一定要從事心理師呢?

同理能力,應該還可以在其他地方發揮價值吧!

幸好,自己一直都有在關注偏鄉教育,才讓我在大學畢業時順利投入第一個工作,在教育產業裡,強大的同理變成與學生最堅韌的連結。

儘管現在的我努力朝著企劃相關的工作轉職,但目前還是持續在兼職當一位老師,從自己接觸過超過百位學生的經驗來看,同理真的幫助我理解他們的思緒許多。

雖然無法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喜歡,但大部分都還願意持續上我的課程,這樣的回報,我已經覺得心滿意足。

現在回頭來看,真心感謝當時那位教授的醍醐灌頂。

如果不是他,我可能到現在還在自己的迴圈裡不斷打轉著。但因為他那番話,而讓我勇敢的選擇另外一條道路。

也許年紀再增長十來歲,又會再長出一些力量和面對的勇氣,也許那時候的我會選擇重新踏回這個領域。

但至少現階段算是在另一條名為「教育」的路上,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和心得。

感謝大學時期遇到的教授們,從來不會用社會的價值或框架,來告訴學生們一定要做什麼選擇才是對的或好的決定。反而是讓我們去內觀自己的想法,透過認識自己來找尋適合自己的道路。

(不過假如真的有遇到另一種思維的教授,我應該也不會想上他的課吧?)

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也沒有期待你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教授們應該也是發揮他們強大的同理心了吧!


raw-image


帶著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職涯選擇

總而言之,強大的同理心是一把兩面刃,適當的運用可以幫助他人,但在還沒學會收放自如以前,可能會反過頭來傷害到自己。

在掌控自己的同理上,我確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寫這篇文章,也不是為了幫自己做不到找藉口,而是選擇一個能讓自己好好活著,並且繼續發揮價值的道路。

下次再遇到心理系畢業不當心理師的人,可以保持好奇的態度,理解他們做這樣決定的原因,但千萬不要再帶著有色的眼鏡去批判對方了。

因為每個人選擇的行業或道路,都有自己的苦衷或原因。

這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用自己的眼界,去批判他人的決定

raw-image

同場加映:從6個面向思考「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念研究所?」

下一篇我們來聊聊:身為高敏感族,強大的同理到底是福還是禍?

avatar-img
溫柚榕聊聊天
93會員
159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溫柚榕聊聊天 的其他內容
「施比受更有福」? 你相信「施比受更有福」嗎? 高中以前的我,也不相信這句話。總是聽著身邊的大人說,要成為一位掌心向下、為別人付出的給予者,而不要成為掌心向上、什麼都想要拿取的索取者。 直到念了大學以後,才慢慢可以理解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有一個更深的含意。
早上,我睡眼惺忪的起床,腦袋裡想著許多還沒開始做的事情,一大串的清單和代辦事項都還被擱置著,但不知怎麼的,偏偏就是毫無動力著手進行第一件事,就這樣晃呀晃的,虛度一段美好的時光。 我帶著有點煩雜的思緒,到客廳想喝杯水,卻發現…
如果要幫每一年取一個名字,你會用什麼詞來代表你的2021年呢? 對我來說,2020因為疫情爆發充滿了變數,所以是未知年;過得相當低潮的2021是低谷年,而還沒到來的2022年,我希望是跳躍年。 再透過10個問題來一同回顧2021年吧!
前言:到底要多努力才是盡力? 觀點:努力的同時是否有照顧到身心靈呢?  故事:過度努力的我 觀點:剩下的籌碼發揮到極致 結尾:無愧於自我 到底要多努力才是盡力? 最近,一位在準備甄試研究所的朋友,在看到目前報考的學校都只有備取時,相當迷惘的詢問我這個問題:「我到底怎麼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算的上盡力呢
我在偏鄉基金會擔任課後老師的這一年來,因為過往社工的身分,讓我不得不在短時間內認識七、八十位學生,因此遇過各種形形色色的孩子。遇到行為特別有問題的孩子,就要將他們列入高關懷追蹤,定期的去關照他們的狀況與行為表現,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國中的孩子,我們姑且稱他為小明。 小明平時在班上的人際關係不是太好…
(這是一堂名為「旅行與書寫」課程中的學習紀錄,老師邀請了一位專業舞蹈者,要我們學習去探索與覺察自己的身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以及在其中的感受) 拍打、撫摸、揉捏 以任何形式的樣子和身體互動 以任何形式的管道喚醒身體 身體會再以刺刺的、麻麻的感受 來回應主人的呼喊  --- 然後我們呼吸 把自己的…
「施比受更有福」? 你相信「施比受更有福」嗎? 高中以前的我,也不相信這句話。總是聽著身邊的大人說,要成為一位掌心向下、為別人付出的給予者,而不要成為掌心向上、什麼都想要拿取的索取者。 直到念了大學以後,才慢慢可以理解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有一個更深的含意。
早上,我睡眼惺忪的起床,腦袋裡想著許多還沒開始做的事情,一大串的清單和代辦事項都還被擱置著,但不知怎麼的,偏偏就是毫無動力著手進行第一件事,就這樣晃呀晃的,虛度一段美好的時光。 我帶著有點煩雜的思緒,到客廳想喝杯水,卻發現…
如果要幫每一年取一個名字,你會用什麼詞來代表你的2021年呢? 對我來說,2020因為疫情爆發充滿了變數,所以是未知年;過得相當低潮的2021是低谷年,而還沒到來的2022年,我希望是跳躍年。 再透過10個問題來一同回顧2021年吧!
前言:到底要多努力才是盡力? 觀點:努力的同時是否有照顧到身心靈呢?  故事:過度努力的我 觀點:剩下的籌碼發揮到極致 結尾:無愧於自我 到底要多努力才是盡力? 最近,一位在準備甄試研究所的朋友,在看到目前報考的學校都只有備取時,相當迷惘的詢問我這個問題:「我到底怎麼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算的上盡力呢
我在偏鄉基金會擔任課後老師的這一年來,因為過往社工的身分,讓我不得不在短時間內認識七、八十位學生,因此遇過各種形形色色的孩子。遇到行為特別有問題的孩子,就要將他們列入高關懷追蹤,定期的去關照他們的狀況與行為表現,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國中的孩子,我們姑且稱他為小明。 小明平時在班上的人際關係不是太好…
(這是一堂名為「旅行與書寫」課程中的學習紀錄,老師邀請了一位專業舞蹈者,要我們學習去探索與覺察自己的身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以及在其中的感受) 拍打、撫摸、揉捏 以任何形式的樣子和身體互動 以任何形式的管道喚醒身體 身體會再以刺刺的、麻麻的感受 來回應主人的呼喊  --- 然後我們呼吸 把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