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在都市窩居10年,我過得還不錯 | 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Photo by Patrick Perkins on Unsplash
窩居是什麼?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沒有聽過這個詞,簡單搜尋,中文大概也只有「很小的居住空間」的解釋。看了這本書才知道,窩居是指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把生活空間盡可能縮小到剛好就好,同時拋棄非必要的工作、消費跟人際關係,只做少量的工作、賺取足夠生活的薪資
作者大原扁理從二十多歲就展開「窩居生活」,至今快十年了,乍聽之下有點不知上進的感覺,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會發現事實並不全然是這樣,作者只是拋下了社會普遍認定的「人生該怎麼過」的定義,「逃」到房租便宜的近郊過活,但這樣的生活他過得更開心、更愜意,有何不可呢?反而讓人有點羨慕作者的勇氣呢。
作者的窩居生活不是突然發生的,其實最剛開始,他不是為了展開窩居生活才搬到現在住的地方,相反的,展開窩居生活是為了離開焦慮的城市,找回自己的生活。高中畢業的大原,跟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北漂」到東京,希望可以靠自己打拚一番,但是高額的住宿費跟生活費讓他即使每天努力打工,還是繳不出國民年金,甚至要靠室友接濟白米,這樣的生活讓他覺得充滿焦慮,偶然間,他發現東區近郊的房租非常便宜,二話不說就搬到新住所,跌跌撞撞地展開周休五日的生活。
有了自我省視的餘裕後,大原開始思索,是什麼讓自己一直覺得人生不順遂?為什麼他會過著他一點都不喜歡的生活?於是他發覺是焦慮,是生活中的焦慮和不安讓他習慣壓抑自己的想法,漸漸的不敢追求自己想做的事,那麼,焦慮是哪來的呢。

焦慮來源

回想兒童時期,特別是上幼稚園前的生活幾乎感受不到焦慮,因為生活圈只在家人之間,而且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年歲漸長後,我們逐漸搭建起與外界的橋樑,不再能隨心所欲的表現自己,甚至需要壓抑自己來配合他人,而第一個帶來焦慮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然後是同儕、師長,最後是整個社會。
作者回顧過往經歷後,找出三個他主要的焦慮來源:
l 以自己的快樂為優先,通常會遭到父母和師長訓斥
作者的父母對他的要求很高,希望他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所以會用父母經歷過的價值觀來判斷「對你最好的」並且無法理解作者想學鋼琴的熱情,甚至用「學鋼琴會讓家裡很窮」來澆熄作者的希望。這種壓力讓他感到不安和焦慮。
l 如果自己表現得與眾不同,會被班級和社會排擠
作者從小就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有所不同,例如不喜歡穿制服、常常溜到音樂教室彈鋼琴等,種種不懂得察言觀色和遵守潛規則的行為讓他在校園被嚴重霸凌,也深感自己對於社會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有些不適應,讓他感到焦慮和困惑。
l 擔心自己能力不如他人,怕自己賺不到錢,無法在社會上生存。
作者其實國中一畢業就去找打工工作,希望靠自己賺錢,但是第一份工作做得非常不順利,常常被老闆罵。可能是因為他仍然不適應社會潛規則,或是對於團體工作不在行,雖然事後他發現,個人獨力完成的作業他其實可以做得很好,但第一份工作的經驗已經對他帶來深深的焦慮感,也一直影響著後面的每一份工作。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認真想想,我們現在追求的生活樣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呢?比如說現在上班族的日子,是我們自己想過的生活,還是在成長過程中被灌輸的、理所當然的生活?
在這裡並沒有要說上班族生活不好,或是普遍人認定的生活方式不對,大家都很努力的生活著,只是在過起窩居生活後,作者才發現自己是哪一種人:他並不是那種「我要做熱愛的事過活」的人,而是「不想過某種生活」的人,他不想過的生活,就是歷史上某個人、某天突然根據某個時空背景訂下的社會常識,然後被無條件遵守到現在,反過來說,如果是他可以認同的事,他也是很樂意跟著做。
他發現,他在東京打拼的日子,並不是在自己親身體驗後,覺得嚮往、想做、快樂才去做,而是父母期待,社會認同的生活,但當時的生活已經充滿焦慮,根本沒有心力去觀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且童年的陰影一直讓他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會被罵、被揍」,所以一時很難轉換想法,直到他願意做出改變的那一刻。
當作者決定捨棄擁有的東西,遵從自己的心搬到郊外生活後,他很驚訝的發現:過得隨心所欲也沒被揍耶,而且告別無法好好休息地打工地獄、切斷多餘地人際關係後,他掌握了最低限度地的花費,更拋開既有常識,重獲自由,才終於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心境上的轉換

如果把我們生活的世界,依照自己可控程度分類,可以分為「客觀世界」也就是我們賴以維生的全世界,規模大到不能由我們所控制,另一種以自我為中心往外擴張的,我們可以控制的世界,就稱為「主觀世界」
當作者把生活圈縮到最小後,他的主觀世界變的超級小,小到他可以完全掌控,不管是人際關係、還是一周兩天的上班日,都可以負起全責,也包括所有的「焦慮」。
因為窩居生活是自己選的,而且主觀世界已經完全由自己掌握,所以心境上,就沒有理由要再依賴別人決定自己的快樂,生活中如果發生任何焦慮的情景,可以更快察覺到自己的心情變化,情緒管理變得簡單,就不容易陷在裡面,反而可以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狀況,所以不會想宣洩在其他事物上,而能夠更冷靜的思考該怎麼做,靠自己消除焦慮,每天盡可能開心地過日子。
另外,作者也重新思考了「快樂」在他主觀世界中的定義,以往我們的主觀世界往往跟客觀世界分不開,很大一部分受到客觀世界的社會規則影響,像是年收入多少以下屬於貧窮?幾歲應該結婚生小孩?把主觀世界交給他人來定義也許簡單,但那套標準卻不一定適合自己,也許你根本不用在意收入多少也可以過得很開心呀?
我們活著並不是為了在他人的世界中實現自我,而是尋找自己真正的幸福,所以捍衛自己的主觀世界,同時也是避免自己的人生時間、金錢、情緒被有心人士剝奪。

窩居後的收穫

搬到郊區展開窩居生活後,大原扁理切斷了本來的人際關係,開銷縮小到本來的1/3,並且驚訝的發現,這樣的生活並沒有為他帶來任何不便,反而,他的經濟好像更獨立了?
一開始想像的窩居生活,必須縮小生活圈,感覺會很不方便,有點像是由奢入簡難的概念。但是換個角度想,當你的生活範圍縮小到「最低限度生活」,你才有餘裕去分辨,生活中哪些是你真正需要,哪些是捨棄也沒關係的。而如果要往外擴大的話,你也能清楚分辨自己希望擴大哪一部分,並且要花多少努力與心力,是否值得去做
最初在東京過著不順利的生活時,他難免想將責任怪罪到社會的不公平以及高昂的消費水準上,覺得「才不是我的問題」,但是他並不想因此而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所以選擇遠離不適應的生活,搬到郊外,同時也拒絕把一切不順利怪到東京還有其他人身上。搬去郊外後,大原才覺得真正展開自己的人生,自己為接下來的生活,不論是快樂還是不快樂負責,他感覺到難得的雀躍,對生活躍躍欲試。
他的窩居生活不是為了別人,而是一步一步朝著自己喜歡的樣子過生活,過著過著,就發現已經是這樣了,這可能是他天生適合的生活方式,而且他得到的自由比以往都還多。

結語

以現代標準來看,沒有上大學也沒有做過正職工作,可能算是標準的不夠努力吧,但是看了作者在東京的求生過程就會發現事情不是這樣,他正是因為很努力,才會隻身前往東京,並且在發現自己真的無法負荷東京高壓的生活後,勇敢離開本來的生活,這反而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雖然書中提到很多焦慮對他一連串決定帶來關鍵影響,但其實認真看會發現,他並沒有在責怪任何帶給他焦慮的人,而是認真去感受究竟焦慮是怎麼發生的,要如何覺察焦慮並且遠離焦慮,因為人生在世,並不是為了消除焦慮,而是在焦慮不影響我們的時候,我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個答案只能自己尋找了,像是你一定知道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特別開心?或是別人禁止你做什麼事情時你會很難過?
作者在書中並不會試圖宣傳窩居的優點,或是建議大家跟大家一樣離群索居,他的觀點是,每個人面對焦慮的反應都不同,重點是如何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找出最能讓自己開心的生活方式然後勇敢去做,重點是不用模仿其他人,而是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許在這個階段的他想要窩居,未來哪一天,他又會想過起別種生活,所以活出自我並不代表要過得一成不便,反而應該要不斷跟自己對話,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然後在找到之後,還要鼓起勇氣接受彈性跟變化,就算跟之前訂下的目標不一樣,也未必是件壞事喔。
看完「窩居」生活後,並不會讓我想要一瞬間拋下一切,跟作者一樣展開隱居的日子,因為就像作者說的吧,他適合的不一定適合我,同樣的,沒有一套一模一樣的生活模式可以適合所有的人,所以希望自己跟所有的讀者都能夠繼續尋找自己能夠感到最幸福、最平靜的生活方式。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8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覺得你最近一次做的決定有受其他人影響嗎?任何大大小小的決定都可以,像是要看什麼電影?要吃哪間餐廳?甚至點哪個餐點? 大部分的人都會自信滿滿的說:我做這個決定是因為「我喜歡吃XXX」、「我覺得電影符合我現在的心情」等等,「我」照著自己的想法做的選擇,跟其他人無關。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你滿意你現在的生活嗎?你覺得現在辛苦工作,努力賺錢的意義是什麼呢?你有為自己訂下退休目標嗎?
你有觀察過自己在焦慮的時候會有什麼行為嗎?不一定是緊張的走來走去或是感到胃痛才是焦慮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像是暴飲暴食、狂滑手機或是拖延症,也很有可能是你正在面臨焦慮的表現。
「思考」究竟是什麼意思?在一達到就學年齡,不管我們準備好了沒,就通通送去學校,接受一套被動教育的我們,真的懂得思考嗎?
哈佛商學院有個很有趣的傳統,在最後一堂課時,教授不會講課,他們會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且把自己用生命經歷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未來離開學校時、偶而迷惘徬徨時、面臨誘惑時,可以想起教授的故事而得到一些方向。
為什麼要讓知識複利?除了可以增加學習的效率,在本職上加分之外,如果還可以幫你創造額外的收益,你會想試試看嗎?
你覺得你最近一次做的決定有受其他人影響嗎?任何大大小小的決定都可以,像是要看什麼電影?要吃哪間餐廳?甚至點哪個餐點? 大部分的人都會自信滿滿的說:我做這個決定是因為「我喜歡吃XXX」、「我覺得電影符合我現在的心情」等等,「我」照著自己的想法做的選擇,跟其他人無關。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你滿意你現在的生活嗎?你覺得現在辛苦工作,努力賺錢的意義是什麼呢?你有為自己訂下退休目標嗎?
你有觀察過自己在焦慮的時候會有什麼行為嗎?不一定是緊張的走來走去或是感到胃痛才是焦慮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像是暴飲暴食、狂滑手機或是拖延症,也很有可能是你正在面臨焦慮的表現。
「思考」究竟是什麼意思?在一達到就學年齡,不管我們準備好了沒,就通通送去學校,接受一套被動教育的我們,真的懂得思考嗎?
哈佛商學院有個很有趣的傳統,在最後一堂課時,教授不會講課,他們會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且把自己用生命經歷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未來離開學校時、偶而迷惘徬徨時、面臨誘惑時,可以想起教授的故事而得到一些方向。
為什麼要讓知識複利?除了可以增加學習的效率,在本職上加分之外,如果還可以幫你創造額外的收益,你會想試試看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一、家鄉的安逸與職業的穩定 留在家鄉的第一個影響,便是那份安逸與穩定。這裡有你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還有習慣的生活節奏。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你的內心自然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寧靜。這種安逸與穩定對於職業發展來說,有時候是一劑良藥。你可以專注的於手頭的工作,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適應新環境。
Thumbnail
人生中,每個人都會面臨一個選擇:是否離開家,獨立生活?這個選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住在家裡,舒適且便利,熟悉的環境帶來安全感,家人的關愛讓人心安。然而,這樣的安逸,是否會阻礙你的成長和獨立性?讓我們細細探討。
Thumbnail
尋找生活的舒適區 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被告誡要走出舒適區,去迎接挑戰,探索未知。然而,對於剛步入社會的人來說,住在家裡或許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家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在無形中給予我們力量和安全感。在家裡,你不必面對高昂的房租,不必
Thumbnail
尋找自我,獨立是第一步 當你站在青春的分岔口,心中不免浮現出無數疑問:為什麼要選擇搬出家裡獨立生活?這樣的選擇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些問題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閃爍著不確定的光芒,誘使你踏上那未知的旅程。 在這段過程中,你會發現,獨立生活是尋找自我的第一步。當你脫離了家中的庇護,開始一個人面
Thumbnail
陸續住了很房子,我對房子不敢有更多要求,我過去賺不多就隨便住住,大前提是便宜、便宜、便宜就好。 也因此,這幾年看過不少室友,各種奇特行為也可以出一本書了。這種相忍為國的情操,是住家裡的人無法相像的境界,也因此,過去我還曾被長期住在家裡的朋友嘴過:「你住的地方一點也不舒適,我不會想再去。」大概是這句
年假在家裡耍廢是件幸福的事。 追劇的空檔刷刷對岸的小紅書卻刷了個焦慮。 大概是我想改變生活的關係,所以小紅書年假期間大數據推了我一堆關於中年失業/裸辭/創業/創業失敗的文章。 看著看著焦慮也沒那麼焦慮了。這就是所謂的同溫層吧。 在同溫層裡取暖會讓人覺得自己沒那麼孤
Thumbnail
  第一次知道大原扁里應該是在三四年前,他的工作兩天休息五天使我很驚訝,究竟是如何辦到的?他將生活所需降到非常基本。
Thumbnail
在個人工作比較好還是團體工作比較好?其實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同。作者選擇了週休五日的生命模式,少掉了大部分的焦慮,並且從中探討關於焦慮帶來的影響,也許是可以讓人借鏡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一、家鄉的安逸與職業的穩定 留在家鄉的第一個影響,便是那份安逸與穩定。這裡有你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還有習慣的生活節奏。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你的內心自然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寧靜。這種安逸與穩定對於職業發展來說,有時候是一劑良藥。你可以專注的於手頭的工作,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適應新環境。
Thumbnail
人生中,每個人都會面臨一個選擇:是否離開家,獨立生活?這個選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住在家裡,舒適且便利,熟悉的環境帶來安全感,家人的關愛讓人心安。然而,這樣的安逸,是否會阻礙你的成長和獨立性?讓我們細細探討。
Thumbnail
尋找生活的舒適區 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被告誡要走出舒適區,去迎接挑戰,探索未知。然而,對於剛步入社會的人來說,住在家裡或許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家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在無形中給予我們力量和安全感。在家裡,你不必面對高昂的房租,不必
Thumbnail
尋找自我,獨立是第一步 當你站在青春的分岔口,心中不免浮現出無數疑問:為什麼要選擇搬出家裡獨立生活?這樣的選擇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些問題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閃爍著不確定的光芒,誘使你踏上那未知的旅程。 在這段過程中,你會發現,獨立生活是尋找自我的第一步。當你脫離了家中的庇護,開始一個人面
Thumbnail
陸續住了很房子,我對房子不敢有更多要求,我過去賺不多就隨便住住,大前提是便宜、便宜、便宜就好。 也因此,這幾年看過不少室友,各種奇特行為也可以出一本書了。這種相忍為國的情操,是住家裡的人無法相像的境界,也因此,過去我還曾被長期住在家裡的朋友嘴過:「你住的地方一點也不舒適,我不會想再去。」大概是這句
年假在家裡耍廢是件幸福的事。 追劇的空檔刷刷對岸的小紅書卻刷了個焦慮。 大概是我想改變生活的關係,所以小紅書年假期間大數據推了我一堆關於中年失業/裸辭/創業/創業失敗的文章。 看著看著焦慮也沒那麼焦慮了。這就是所謂的同溫層吧。 在同溫層裡取暖會讓人覺得自己沒那麼孤
Thumbnail
  第一次知道大原扁里應該是在三四年前,他的工作兩天休息五天使我很驚訝,究竟是如何辦到的?他將生活所需降到非常基本。
Thumbnail
在個人工作比較好還是團體工作比較好?其實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同。作者選擇了週休五日的生命模式,少掉了大部分的焦慮,並且從中探討關於焦慮帶來的影響,也許是可以讓人借鏡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