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AI,誰更像人?通過圖靈測試的ChatGPT,讓我們重新思考人性這件事

2023/04/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忘了什麼值得讚嘆,而電腦正提醒我們。-《人性較量》
數週前,我收到朋友傳來的一項小測驗,測驗本身提供20張cosplay玩家的照片,而受測者必須要辨識出在這20張照片中有哪些是由AI生成,又有哪些是真人拍攝。
為了要更理解AI,避免科幻電影中「天網」統治人類的陰謀真實發生,我決定先上網搜尋AI生成人像的弱點。果然,世界各地的網友已經整理出一些AI尚不擅長的細節,比如難以掌握手指,有時候會增減指頭數量;對「跌倒」的姿勢與表情也理解不佳等等。我當下心頭大定,總覺得依照這這些指南以及自己對「人」高超的敏感度,勢必能在一眾照片中找到真人妹子,不被AI迷惑。

從人與AI的對壘開始

我不是唯一對人工智慧懷有勝負情結的人。集電腦工程師、詩人於一身的布萊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布萊恩在2009年獲邀參加依著圖靈測驗設計的羅布納獎(Loebner Prize)比賽,與AI對話程式相互較勁,嘗試透過純文字的互動,在5分鐘時限內讓評審相信他是一個真人。
歷年比賽,主辦單位往往會給人類參賽者一句頗為諷刺的建議:「你本來就是人,做你自己就好。」布萊恩完全沒有理會這句話。為了能在比賽中捍衛自己身為人類的身分,他深入探索哲學、程式語言、諮商對話等不同領域,希望能找出在這場競賽中保證獲勝的方法,並將這些思考寫成了《人性較量》(The Most Human Human)一書。
表面上看起來,這本書源於圖靈測驗中AI與人類的對壘,但布萊恩非常清楚,如同歷史上所有突破性的科技發展,造成問題的癥結點一向都在人類本身。人類是自己的陌生人。我們崇尚理性,透過邏輯思考塑造環境樣貌,我們用火、發明工具、在世界各地創造不同的文化,並想辦法將自己與身邊的大自然區分開來,甚至嘗試依照自己對自己的理解進行創造。當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AI竟已以摧枯拉朽之勢掌握了演繹技巧、歸納與邏輯能力逐漸追上我們,彷彿我們最崇尚的理性根本不值一提。
回過頭來才發現,那些人類曾自以為獨有的元素,也早已在嶄新的科學觀察下遭到淘汰:許多靈長類與我們同樣擅長使用工具、世界各地的虎鯨族群也擁有不同的文化,甚至連某些猛禽也「已知用火」。在這樣一個節骨眼上,或許我們應該真正擔心的並不在AI的進步,反而是該如何完整理解自己的「人性」?
布萊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寫了《人性較量》一書,這源於圖靈測驗中AI與人類的對壘。圖片來源:Wikipedia

如何跟人工智慧較量?

在閱讀《人性較量》的時候,腦海中浮現一則新聞。台北捷運市政府站每到跨年夜總是人潮洶湧,根據統計資料,出入站人次合計動輒超過200,000,站內站外的擁擠程度,對曾經親歷散場的朋友一定難以忘懷。某次,見到等待入站的群眾焦躁不安,站務人員於是拿出擴音器,跟群眾玩起了腦筋急轉彎,博得滿堂喝采。
如果是單純要規畫現有條件下最理想的散場動線,我想AI的能力應該可以超越站務人員。但要如同這位站務人員一樣敏銳察覺散場群眾的情緒,在適當的時候站上第一線,用幽默的方式給予回應,可能就沒那麼容易了。這樣的表現無疑展現了人性的深邃之處:我們不只會客觀思考,還有主觀的感受。或許正是因為將這兩種時常南轅北轍的元素不完美的融合在一體,人類的行為與選擇才會如此複雜又不可理喻,這些「出格」的事,正好是我們生而為人的證明。
在2009年的羅布納獎上,布萊恩.克里斯汀透過這些深刻的思考,最終成功地展現了自己人性,在諸多參賽者間奪得了「最像人類的人類」(The Most Human Human)頭銜。到了2023年的現在,ChatGPT已於2月通過圖靈測驗,這是否意味著科幻電影中的末日即將到來?布萊恩在《人性較量》中,也已預料到了這一天:
我認為隔年的圖靈測驗才值得一看,因為那是我們人類還擊的時刻,是我們被置之死地之後的反攻時刻。我們那時會懂得怎麼當個更好的朋友、藝術家、老師、父母或情人。那是我們變得比以往更具人性的時刻,我們將重返榮耀。那才是我盼望躬逢其盛的時刻。
對了,順道一提。電腦前的我也完成了那個混雜了真人Cosplay玩家與AI生成照片的辨識測試,在20張照片中我只矇對了3個,看來我該讓賢了。
(作者為被AI迷惑的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會員
47內容數
閱讀是向未知的獻祭。不管獻祭的對象為何,只要足夠虔誠,收穫的總是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