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社團法人IPOWER培力學社 老蘇
#腦袋運轉系列 #Midjourney的AI之旅兩張圖的關鍵字都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umanlike robot machine
產生兩個看起來截然不同的風格📷一個像常見的協助人類的機器人、一個像要回來復仇的機器人
#這是用StandardSubscription產生的我很乖近期作家遭炎上讓Midjourney火紅,剛好消化一下過去思考AI取代人類的議題
#阿作家炎上就不談惹大家可以找各種懶人包大概去年初還前年就開始碰觸跟設計相關的AI,記得前年NFT大紅時還有另一個也是Meta時輸入各種字樣就產出畫作,不過當時的技術還沒有很好,精細度蠻差的,Midjourney大概就是去年後期更加完善的圖像型AI。
在去年底使用後,分別運用在不同的應用上,也有一些小小經驗,思考「AI取代人類」這樣的描述或「AI是否取代人類」這樣的問句,這描述或肯定句的成立條件本身就在於「我是否滿意AI的生成物」上,而這個我當然還是在於「人」的主觀認定上,比較客觀的條件就要看「生成物應用在什麼上」。
就以最近火紅的ChatGPT以及最近爆火的Midjourney,自己周遭的友人多多少少會分享自己的使用方式或想法在社群上,加上自己過去使用的經驗來說,AI的定位還是回到「身為使用這個AI」的人身上,無論就主觀認定或客觀條件上來說。
客觀條件舉簡單的例子來說,之前就看過有運用員工寫的文案跟AI寫的文案投放廣告,產生的結果是AI寫的文案曝光度跟互動率相對高,單就客觀條件(廣告投放的報酬率)來說,好像AI取代得了這樣的行銷人才,不過這個結論其中的變因還是蠻多的(如:搭配的圖、搭配的關鍵字、投放的條件標的等,這些當時並沒有在文章裡看到),以「取代」來說,有無法判讀的爭議性。不過我周遭的朋友若是以「AI作為輔助夥伴」來說,回饋倒是都挺正向的,尤其記得有一位朋友是工程師,要處理一段非常複雜又要翻各種教科書工具書的程式語言時,AI就可以幫忙快速的把基礎架構寫出來,而且也有把AI拿來當學伴的。
而Midjourney感受比較深刻的是「取代」的客觀條件,基本上生成圖像後,就要考慮「應用」的問題,除非只是當數位藝術品欣賞。圖像生成後要拿來當海報嗎?拿來當商品包裝嗎?都還是需要經過設計師的排版、配色或再繪製處理,不過已經是很好的圖像idea brainstorming夥伴。但如果沒有任何設計特殊需求,也要省成本,且對於圖像或設計貼近核心要求不高的狀態下來說,Midjourney確實可以取代掉這樣狀態下的設計師需求(最多就是需要一個排版師)。
另外一個「取代與否」的部分是生成圖像的變因太多,但這變因太多有好有壞(也是取代與否的另一個思考點),好的是可以在各種關鍵字中輸入風格,以文字描述去找到更貼近自己構想的圖像,不過相反的壞處就是變因實在太大(這點在自己跟老師嘗試各種關鍵字或描述句去生成圖像時非常有感),同一組字重複輸入都可以產生不同風格的圖,而且句子描述地越完整也未必能夠越貼近構想,畢竟以完整描述句來說,可以連動的詞在資料庫中越多,就會讓圖「離描述越遠」的感覺,因為字越多AI參考變因好像就越多,不過這是目前自己的經驗感受📷
就目前思考「AI取代人類」這句話來說,決定權好像還是在人類身上,畢竟取代的決定認知意識是在人不是在AI就是了,不過目前確實是有「讓OO更便利」的特質在。
(OO自行填入學習、工作、發想、設計...等等)
#希望AI無法取代我QQ #在努力不被取代的路上
See 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