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周慕姿心理師的「羞辱創傷」,突然回想唸書時候的不愉快, 因為沒有小孩,我不知道現在的學制,希望現在已經沒有這些狀況。
我國小的班級是該年級老師公認的爛班, 還記得新班導來的第一天, 就當著全班的面說:「我怎麼會這麼倒楣!帶到你們這班。 」我聽到真的傻眼,真是毫無掩飾。
這個老師長的不錯,丈夫是個校長,女兒成績很好, 但是我對她印象超級差, 那時老師們還流行標會, 常派同學去別班拿標會金額的條子。 小時候只覺得上課時間能出去晃也不錯, 標會的老師也不只一個,就是跑跑腿。
升上國中,那是還有能力分班的制度, 我是在所謂的B段班, 還記得放學後要留下來課後輔導, 有位老師這個說著:你們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後面那棟的(後面那棟是A段班),也是浪費時間。
小時候不懂為什麼比不上,更不知道老師的笑容是什麼意思。 後來,我的班導拜託她的好朋友,讓我和另一個同學到A段班參加課後輔導。
我才知道真的有差,我們再怎麼辛苦努力的唸書,也只能在A段班裡成為倒數排名的那幾個。老師上課的認真程度也有差別,當然達不到標準,被打的次數也不少。
後來,我高中進了要求成績和升學的學校, 雖然不是個有名的高中,但是大家目標一致,老師也不會用貶低的方式說話,努力後進了有名的大學。
一路求學走來, 遇到很多好老師,也有讓我印象深刻的爛老師。我知道每個人資質不同, 長處不同, 但在升學主義掛帥之下, 成績就是一切。
雖然學歷是職場的入場券, 但成績好壞並不代表一個人, 人有那麼多面向, 扮演許多角色, 成績真的只是一部分,但社會常常用成績去定義別人。
希望我們除了成績, 看到小孩子更多面向,鼓勵他成長成更好的人,而不是只要求考試成績、學歷、頭銜,卻不要求他為人的品德